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这些节日的形成过程,是我们民族历史和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其中,清明节,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清明节扫墓踏青放风筝植树

1、清明节的产生

清明节不像其他的节日,固定在每一年的某月某日,它是由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来决定的,每年的清明大致上在公历4月5日前后。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一大发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物候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民间非常重视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有些节气到来的时候都要举行一些仪式。但唯有清明,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个习,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一位有着“士甘焚死不封侯”的清高气节的贤臣介子推。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来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覆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尽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2、清明节的习俗

2.1 扫墓

扫墓大致有如下内容:一是为死者烧香三炷,摆放水果等供品,烧纸钱,呜鞭炮,晚辈一般要行跪拜大礼。二是在祭奠完毕后要整修坟墓,给坟墓培土、除草。民间信仰认为,祖先如果在坟墓里住得安稳,其子孙后代才会繁荣兴旺。祖先的墓地连结着今天的生命和情感,正因为这样,古代十分重视祭祖扫墓。

过去,清明扫墓主要是为亲友扫墓。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清明扫墓被赋予了新的肉容,比如缅怀先烈和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有些学校在清明节前后就组织学生们到革命烈士的墓地扫墓,同时进行一次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随着革命传统教育的开展,祭奠的对象扩展到革命先烈,借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对祖宗的家族性私祭应发展到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炎帝的群体性公祭。

2.2 踏青

踏青是古代文人对野外郊游的一种典雅表达方式。春天来了,野外的土地都长出了青青的小草,人们来到郊外,踏着青青的小草,欣赏美好的春光。踏青二字是多么形象。清明在阳历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个时节,寒冷逐渐远去,春光明媚,草木吐绿,而清明时节正是出去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人类最早就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与野外的绿色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古人称之为上巳节。上巳节主要是祈求人类繁衍。到了上巳节。人们纷纷从家中走出,集体举行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灵,这时候也是男女相会求偶的时刻,往往两个氏族之间就是在上巳节这一天在野外相聚,互相对歌、跳舞,彼此沟通感情,于是郊外成为了热闹浪漫的地方。踏青的习俗就是这么来的。

2.3 荡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唐代的时候,荡秋千十分盛行,特别是在清明节期间,要以荡秋千取乐。荡秋千更是年轻女性喜爱玩的一项活动。唐代诗人韦庄就描写了姑娘们在清明节时荡秋千的情景:“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墙红杏里,女郎撩乱送秋千。”到了北宋,还出现了水上秋千,即从秋千上翻身跳水。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2.4 放风筝

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的学者考证,风筝最早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发明造纸术,风筝是用木头或竹子制作的。史书上称之为“木鸢”,“竹鹊”。风筝作为一种娱乐运动在唐代得以兴盛。清明时节,大人们带着孩子到野外空旷之地放风筝。当时人们认为,放风筝有放邪的功效,所以尤其要带着孩子一块儿放风筝,孩子放风筝放跑了邪气,就会健康成长。有的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清明节放风筝可以放走邪气或晦气的习俗,与一千多年前的一桩屠杀事件有关。一千多年前的五代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是一个凶残无比的帝王,他下令诛杀元氏家族的人。他逼着元氏家族的人把席子挂在身后当翅膀,从高达27丈的金风台上往下跳,还说这是给他们放生。跳下去的人都坠落身亡。若干年后,元氏家族的幸存者及其后人,为了牢记家族的这一悲惨遭遇,在清明祭祖时,除了一般的焚香烧纸外,还有一项庄严的仪式,那就是放飞风筝,以悼念先人背负席子当翅膀而身亡的历史。外人见他们有这样的仪式,就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元氏家族还不能直说。就只好说是“放晦气”、“驱邪避祸”,于是就有了放风筝是为了放晦气的说法。

2.5植树

清明前后,春光明媚,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在这样一个“清洁而明净”的时刻,人们的心情也会明快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忙碌起各种农业生产。在这方面还留下了很有关清明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

清明节植树也与清明节期间插柳的习俗有关系。清明节插柳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因为柳树极易成活,只要截取一段枝条栽在任何土壤里,浇上点儿水就能生根发芽。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常在门前,庭院、路边,荒地栽植柳树。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清代光绪年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新疆军务,车辆载着军火、物资,从潼关西进,这时是大漠孤烟,一片荒凉的景象,左宗棠就率领他的部下一边修路,一边向西推进。左宗棠不仅修一条宽宽的道路,还在道路两旁栽植柳树,少的栽一到两行,多的栽四到五行,形成一条柳树林带,这条林带长达600里。这就是被后人称道的“左公柳”。当时还有人写诗赞颂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3、小结

清明节,作为中国一个主要用来祭奠祖先节日,凝聚着中国人共同的情感和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着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所以,我们在度过这个传统节日时,也无形中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洗礼。通过对清明节的研究,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和文化,为发掘更深层的精神养料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