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福建省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福建省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海西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福建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基本情况,根据海西的特点提出福建省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全程化构建福建省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福建省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这给福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福建高校要更好地为海西建设服务,关键是培养适应海西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市场需要的程度。近5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均在80%左右,总体比全国70%的就业率高出10个百分点,由于海西经济的特点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总体并不容乐观。

1近年来我省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基本情况

1.1 岗位紧缩与毕业生人数攀升并存,就业形势严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福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部分外资企业及中小企业的规模缩减或倒闭,海外人员回流,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以厦门市为例,2009年全市共有1194家用人单位申报需求毕业生19392人(比减25.4%),企业需求占总需求数的93.97%(比减25.44%)。2009年下半年,国内经济开始回暖,但就业总体形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就业周期与经济增长周期是不重叠的,经济滑坡在前,就业的滑坡在后,也就是说,我省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严峻。

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2007年、2008年、2009年分别为16万、19万、20万,2010年增至21.3万人。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福建省各地举办的历次招聘会来看,岗位需求明显萎缩,岗位薪酬总体也比去年下降了300~500元。2009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前9个月,我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案件是过去5年的总和,使得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中的外贸出口雪上加霜。其中,来自美国、欧盟等重要经济体的贸易摩擦更是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严重威胁中国出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①。在以出口带动经济高速发展的模式没有明显改变的大形势下,贸易摩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产生连带的影响。以外向型作为经济发展重点的福建省,其影响是首当其冲的,也会影响到2010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1.2 就业率呈下降趋势,“就业质量”有所降低

据福建省人事厅通报数据显示,2006年、2007年、2008年福建省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83.6%、80.3%、80.2%;截止到2009年9月1日,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为80.5%。不同层次毕业生就业率也不同,具体如表1所示。尽管经济形势很严峻,但在各界的努力下,福建省2009年就业率仍然保持在80.5%,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率均有所下降,2009年就业率最高的是高职高专,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将近4个百分点。调研中还得知,从就业类型上看,高职高专有接收函的比较多,其次是本科生,最后是研究生,但签约率则是研究生最高;从就业质量和稳定性上看,也是研究生最高,其次是本科生,高职高专的就业质量和稳定性都比较差。因此,虽然说2009届福建省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没有下降,但在就业质量和稳定性上仍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且由于生源方面的压力,很多高职高专在统计就业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投机成分。可以说近4年来,毕业生就业质量均有所下降。

2我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2.1 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2.1.1 就业地区取向不平衡

在我省,地区差异明显,大部分学生就业倾向于厦门、福州以及漳州、泉州这些地区。福建2008届大学毕业生最愿意去的是副省级城市和直辖市,最不愿意去的是区县②。从集美大学2006~2008届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看,在福建省内就业的分别占当年毕业总人数的72.33%、71.46、65.76%,在厦门就业的分别占总人数的59.74%、54.78%、49.72%,在省内其他地市就业的也主要分布在福州、泉州、漳州三地区③。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办学服务于地区建设的思路,另一方面,就业地区取向太集中在这几个地区,只会加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1.2 专业结构矛盾仍突出

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单位找不到人才,大量的毕业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这主要是专业结构上的矛盾。比如在厦门,目前紧缺人才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先进制造业,包括光电子产业基地、汽车制造基地、IT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二是13条产业链,包括航空工业,船舶、汽车,工程机械,运动器材,烟草等。三是电器开关城、核电站开关等。专业结构性矛盾是制约福建省大学生就业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2.2 毕业生就业观念调整相对滞后

当前,高等教育早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就业机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但一些大学生思想准备不充分,还停留在考上大学就能有一份好工作的陈旧观念上。

从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都选择在沿海一带城市。尽管大城市可能会给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在海西建设势头的带领下,福建省其他地区都逐渐呈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如近年来闽西发展迅速,就业岗位剧增。因此,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值有待于进一步理性,就业观念更有待于长远考虑,把海西各地市纳入就业范围统等考虑。

2.3 就业自主能力不强,创业能力欠缺

大学生就业自主能力不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自主能力不强的主要表现有,“缺乏求职技巧,方式不够有效”,缺乏就业相关知识和经验,不懂就业政策、环境适应能力差等。

福建省作为海西建设的前沿,有很多创业的机会。但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上,大学生有创业激情,但缺乏创业行动和能力。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都认为考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因此往往在子女的创业问题上不予鼓励,再加上大学生本身经验和资金方面的欠缺,很多大学生的创业仅仅停留在构想的层次。据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福建省也不例外。另外,大学生创业缺乏勇气和持久的毅力,在经历了一些创业小挫折之后,叹而止步。

2.4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突出

福建省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大学生存在与内地不一样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有:①矛盾心理。很多大学生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从基层做起,希望自主创业又不敢承担风险。②焦虑心理。就业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各种困惑使大学生产生了焦虑心理,无选择时焦虑,有选择时又担心入错行,等待机会又担心机会稍纵即逝;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的焦虑心理,这也是导致许多毕业生陷入就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③挫折心理。受金融危机影响,福建省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大,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一些在校期间学习表现不错、但缺乏社会经历的大学生,一旦受到挫折,容易灰心丧气,不思进取。④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在求职就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就业时常常以家长、学校为主导,自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3构建福建省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思想教育体系

做好大学生就业思想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充分地就业。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才能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架设一道畅通的桥梁,让毕业生“英雄有用武之地”,让就业单位“无人才难觅之烦恼”。思想教育重在目标引导、价值引导和趋势引导。笔者认为,只有构建全程化就业思想教育体系,才能克服当前就业思想教育缺乏系统性的弊端。

3.1 就业思想教育的理念:以“职业指导”代替“就业指导”

“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仅一字之差,但在理念上却完全不同。从时间上来看,就业,是一个动作,是短期的行为,更强调结果。“就业指导”往往会局限于把指导的时间限于毕业那段时间;而职业是一个长期的行为,更强调过程和内涵,因此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大学生活都在其范围内;从内容上来看,就业指导往往指向毕业生就业问题,重点进行就业、创业和毕业生政策指导,职业素质教育思想不够突出④。而职业指导更侧重思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职业指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但在内涵上,强调全程化的就业理念。

3.2 就业思想教育的过程: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的统一

思想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长期的熏陶过程。从德育角度来看,思想教育往往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过程: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因此,就业思想教育体系可以分为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就业行动四个过程。

3.2.1 职业认知:提高就业形势判断力

在就业思想上,要对大学生进行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教育。认清海西经济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开明研究员于2008年12月在福建省大中专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上所作的《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对人才需求的预测》报告中指出:海西产业发展呼唤人才。海西产业发展出现了三个大转移:产业大转移、劳动力大转移和经济增长方式大转移;出现港口群、城市群和产业群。海西经济发展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主导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信息、石化和机械等发挥优势。(2)产业集群成为传统产业的亮点,如纺织、服装,建筑建材;(3)高新技术产业一枝独秀;(4)现代农业崭露头角;(5)服务业日益繁荣,包括商贸服务、金融保险、旅游、物流等。这些新特点对海西大学生就业来讲,无疑是一个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加强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教育,有利于福建省大学生调整自身的期望值,避免盲目乐观或过度自卑。

3.2.2 职业情感:增强职业归属感

所谓职业情感是指对职业的真诚热爱,对服务对象的关心、体贴和爱护,对工作极端热情、极端负责,对事业具有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是衡量职业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目前,高校往往是以就业率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标准,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签约后不久就辞职,或是被辞职,重新加入未就业群体。这类大学生的问题之一即缺乏职业情感。一个有良好职业情感的毕业生不仅能让自己工作有成效,也能为其所代表的群体毕业生赋予更多的社会机会。在职场,一个高校的毕业生声誉往往从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情感中体现出来。因此,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长线投资,将可能带来可持续的就业机会。

3.2.3 职业意志:调适就业心理

重视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会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成本与收益,处理好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矛盾、焦虑、自卑和自负等问题。要加强心理咨询工作,针对大学生就业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解惑、答疑、谈心等方式,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平衡,缓解焦虑、疑虑等心理现象。实施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挖掘潜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更好地应对面临职场时的心理困惑和问题。

3.2.4 就业行动:提高就业技能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存在很大的关联性⑤。从大学生就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地点等因素来看,就业能力低的学生,其就业质量比就业能力高的学生要差。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的学生,一般会获得较高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相对舒适、安全,能够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

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从长期来看,应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四年的培养中,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从就业行为短期来看,应该加强对大学生应聘技能的指导,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示自我,成功就业。

3.3 多平台搭建就业思想教育的载体

3.3.1 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根据海西经济的发展形势,可以建立“海西二十一城市”(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福清、龙海、石狮、晋江、南安、福安、武夷山、邵武、永安、漳平、古田、太姆山)就业网络服务合作网,建立信息共享合作平台,将福州、厦门两地的就业信息网与其它城市进行链接或实现共享,加强网上服务。求职者在福建省任何地方的职业介绍所,通过计算机网络只需很短时间就能查到各种就业服务信息,包括各用人单位的岗位的需求情况、行业发展趋势、空缺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工资待遇、培训信息、工作环境等。求职者可以在网上进行咨询和提出申请,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职业能力测试。同样,用工单位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员工,安排与候选人员进行面试等。用网络平台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就业圈,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3.3.2 搭建全方位的实践平台。就业思想教育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平台还包括实践基地、企业和用人单位等等。建设校外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企业进行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自身的职业情感和职业素养,增强就业能力。同时,大学生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去见习实习,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教育,提升就业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3.3.3 搭建多主体的指导平台。就业思想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应该包括全体的学校、社会和学生家长,平台多主体化。各主体有着不同的职责与任务。学校主要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与体验指导”;社会主要是提供“就业岗位与服务指导”,让社会各岗位因为他的存在而闪光,社会各项事业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家长主要是“就业观念调整与指导”。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家庭观念往往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就业指导各主体分工协作,多架马车并驾齐驱,也是目前大学生就业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总之,构建福建省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思想教育体系,应当以“职业指导”为教育理念,以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和就业行动为就业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全方位的实践平台和多主体的指导平台,形成体系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注释:

① 井水明.应对贸易摩擦需借力倒逼机制[EB/OL]

,2009―11―02.

②2009年福建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麦可思研究院,2009.10.27

③林乔华.应用型高校学生就业状况与就业意识调研及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思考――以集美大学为例.集美大学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

④ 张艳.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⑤ 刘清亮,黄. 大学生就业与就业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

参考文献:

[1] 郝军.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形势、任务和对策分析.2008年福建省就业指导人员培训班上的讲话.

[2] 李慧静,高玉娟.当代大学生就业思想调查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09-110.

[3] 任丹婷.大学生就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16-117.

[4] 王乘:实施“五大工程”,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12-13.

[5] 刘治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 高教探索, 2005,(2):94-96

[6] 吴彦宁,刘营军.对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中作用的思考[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9,(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