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意趣课堂:一道亟须塑造的艺苑风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意趣课堂:一道亟须塑造的艺苑风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下《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象。课文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作者通过同课异构,深入阐释如何打造意趣课堂。意趣课堂是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目标的设定也应该更加释放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意趣课堂;《山谷中的谜底》;课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70-03

一、教材解读

《山谷中的谜底》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象。课文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理解是本课的学习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笔者希望学生在课堂中能释放个性,畅谈观点与体会。

学校刚好在组织无锡市同课异构的一个活动,如何才能上的出彩,我陷入了深思。一改以往由迷面入手到寻找谜底的设计思路,突破重点,由最后一句话“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听写导入雪松,直奔“弯曲”,解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紧抓两个大问题:“为什么弯曲?”“怎么弯曲?”层层剥笋,放手让学生紧抓关键词谈体会,在重点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与个性。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训练学生专心听记的能力。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①由难点入手,直奔“弯曲”,引导学生紧抓关键词明白雪松为什么弯曲,怎么通过弯曲生存下来走向成功的?体会雪松的智慧与顽强。②结合生活实际读懂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和最后一句话的道理。③使学生明白本课的文体,由现象到总结到道理,迁移到课后,写一篇类似的探索性文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与探索自然的好奇心。

4.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读懂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和最后一句话的道理。

四、原始片段教学

解读:“雪松如何通过弯曲生存下碜呦虺晒Φ哪兀俊碧寤嵬淝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弯曲。

1. 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雪松弯曲了。雪松又是如何通过弯曲生存下来走向成功的呢?结合关键词让学生充分说。

2. 师由关键词“一定程度”相机引导。或:通过“待压力减轻”“反弹”“反复”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压力是指什么程度的压力?引到 “一定程度时”, 一步一步使学生体会雪松的智慧。

3. 比较句子:体会雪松弯曲是不得已的,并没有放弃过抵抗。

如果把“一定程度时”去掉好不好,自己去读一读比较比较?课件出示:

“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

“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

4. 不弯曲会怎样?

5. 有人发出了这样一些声音:

“它弯曲就是投降,就是苟且偷生!”

“雪松根本就是一个懦夫!还不如杂树,宁愿粉身碎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些观点你赞同吗?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雪松的弯曲不是一蹶不振的,而是暂时的弯曲,弯曲后还是要反弹的。(板书:弹)(把“曲”字擦掉,改“弹”!)

6. 什么情况下反弹?(当积雪滑落,待压力减轻)板书:落

7. 减轻后又是怎样的反弹?(立即)

8. 比较句子:体会雪松善于抓住时机,反败为胜。

课件出示: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9. 所以雪松的这种弯曲,是一种怎样的弯曲?(充满智慧,暂时,以退为进,以屈求伸,能屈能伸)并引导朗读。板书:充满智慧

五、改进过程

1. 问题诊断

这篇教案几经修改,牵涉的因素太多。比如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抓“一定程度”,然后抓“待压力减轻”“反弹”等关键词,学生就像机器人一样,缺少了灵动与活力,没有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 听课老师意见

张瑞迁:当学生对雪松的不屈不挠已有较深的印象后,黄老师预设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用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但是教师在教学此段时牵制因素太多。

孔晓燕:黄老师对课文内容挖掘很深,使得学生的思维都紧紧围绕着课文内容拓展、发散,学到了扎实巩固的语文知识。但是在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种怎样的弯曲?”时禁锢了学生的思想。

陈玲:教师课堂语言过多,讲得好累,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比如重点段落的教学,应该由学生自己去领悟关键词谈体会,感受 “弯曲” 不是懦弱,只是暂时地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

3. 改进建议

根据自我反思以及听课老师的建议,笔者又重新进行了设计。放手让学生紧抓关键词谈感受,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通过在读中学,学中悟,悟中再读,体会雪松的智慧与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会“弯曲”有时是一种生存之道,甚至是一种成功之道。

六、修改后的片段教学

解读:“雪松怎样通过弯曲生存下来走向成功的呢?”

体会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充满智慧的弯曲。

1. 雪松又是如何通过弯曲生存下来走向成功的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划出描写雪松抗争过程的语句,细细体会每一个词语,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弯曲”。可以适当作些批注。

2. 交流找到的句子。

3. 刚刚我们只是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要想真正地理解还要透过表面读懂它背后的含义。再仔细读读这段话,结合关键词,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弯曲?(一种能屈能伸、充满智慧的弯曲)学生板书。

预设:

(1)屈: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才弯曲,多么富有智慧。

它弯就是为了树枝不折断;它弯就是为了能再次反弹回去,这弯曲里依旧充满了抗争的力量,来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一读:读出这种充满智慧和抗争的弯曲】

(2)积:积到什么程度?一定程度你是怎么理解的?

再多一点行不行?(不行)为什么?

再少一点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需要弯曲,更不需要反弹)

少一分则太轻,不足以反弹;多一分则太重,可能会折断树枝。刚好在雪松承受不了的那个极限弯曲了。

【二读:能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积雪的厚重吗?】

(3)弹: 什么时候弹?谁对弹还有看法?抓“立即”

是啊,不是慢悠悠地反弹,不是悠闲自在的反弹,这是一种只要抓到机会,就迅速反弹,有力地反弹。

【三读:读出反弹的力量和速度】

(4)比较朗读。如果把“当雪一定程度时”“立即”去掉好不好?读一读比较体会雪松的智慧。

课件出示:

“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又立即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小结朗读: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能屈能伸,充满智慧的雪松吧,齐读。】

七、修改后听课教师建议

张瑞迁:这次改进后,学生跟之前的课堂反应完全两个样,一个是被牵着走,一个是争先走。课堂气氛活跃灵动,真正做到了“意趣”“个性”。 语文课堂还是一堂言语性的课堂,这个言语性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教师课堂的语言也像一道艺苑风景,让人如沐春风。

孔晓燕:这堂灵动的充满个性的教学,考验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教学时,黄老师思路清晰,引导恰如其分,课堂上精彩生成层出不穷,课上得有条不紊。这节课的魅力所在不单单是黄老师对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设计,更在于黄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陈玲:黄老师机智灵动。比如引导学生想象雪松是如何与风雪抗争,一学生说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老师马上相机问道:“怎么挺起来的?”让学生感悟雪松的智慧与顽强。

八、教学反思

意趣课堂是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课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目标的设定也应该更加释放学生的个性。比如在教W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个重点环节中,一改之前那种逐词逐句的教学策略,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移,让学生心随雪动,感悟雪松的特征和品格。这样,既珍视了学生的感受,又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整堂课下来,较原始教案更多了一份灵动。

当然肯定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也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的意见,相信每一次成长都是教学生涯中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江阴市正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三力”课堂建设。以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动力,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生长的能力,从生命活力的高度去激发课堂的活力。在此基础上,我也会努力结合我们的校训文化:“趣”,将“趣者”,真正做到“践行而有收获也”! 让意趣课堂成为一道亟须塑造艺苑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