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与当代语文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它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为我们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历史的借鉴和现实的渊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研究继承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中一切优秀的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多的发展历史,其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很多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一定的深远影响,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怎样对待传统文化和当代教育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来概括。下面从中国传统教育方法、教育观和当代语文教育之间的异同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教育方法之异同

(一)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它是南宋朱熹在概括孔子教学经验时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者,他以智慧、能力及志向爱好方面的区别,对自己的弟子进行了分类,他还对人作了“上智”、“中人”、“下愚”的分野。汉代董仲舒还提出“性三品”之说,这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把儿童按智力水平区分为“超常”、“中常”和“低常”三种类型。在我们现代的语文教育中,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去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之。因材施教这一原则被孔子之后的许多思想家继承和发展。这一原则在现代教学中仍有极高的价值,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第一,教育和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第二,既要坚持共同要求和统一标准,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避免一刀切。

(二)启发诱导原则。

“不愤不起,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的至理名言。孔子是世界上首倡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孟轲的“自得”和“引而不发”,《学记》中的“通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也都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好学”、“乐学”,始终保持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以知十”,“告诸往而知来者”,既能主动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古人的启发是比较原始和简单的,属于“厚型启发”,而我们当今的语文教育的启发性原则则应继承我国古代的教学经验,对其加以改造,赋予其全新的含义。启发性原则反对注入式教学,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促进思维活动,使其实现认识上的自我转换。

(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里的“故”指的是故业,即旧知识;“新”指的是新知识。意思是说教师必须经常温习旧知识,融会贯通,做到不断有新的领悟、新的发现。这里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是指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条件。但后人对孔子的这一思想作了继承和发展,将主体范围由教师扩大到了教师和学生,从根本上把面扩宽了,从而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贯彻“温故而知新”这一原则,应当做到两点:首先,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继承借鉴,又要探索创新;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巩固旧知识和探索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

二、教育观之异同

(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教育的一般目标就是“学而优则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封建伦理道德的统治阶级的人才,为学不离从政,从事学术活动只是为了自觉掌握伦理规范与政民之术,并以此跻身于仕宦阶层。而在当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为社会服务的各行各业的有用人才,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而不是那种有知识、缺文明;有学问、缺教养;有理论、缺实践的人。所以,就这一条而言,古代教育和当代教育的目的是大相径庭的。

(二)传统教育文化忽视个性的发展。

传统教育重整体,轻个体,忽视个性的发展,在教育方法上“不问其性质之动静,资禀之锐钝,而教止有一法,能者奖之,不能者罚之。”这种学风,严重束缚了个性的发展,学生没有了选择的余地,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在当代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掘他们的个性潜能,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多样化人才。此外,我们应当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为个性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理论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弊端,就是一些陈腐观念和做法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的教学活动也不是全面地培养人的诸多因素,而仅仅把培养符合既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作为首要目标,即“圣人教人,千言万语,就是教人做人”,至于如何做事,如何创造则不受重视。“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人们的创造能力遭到了极大阻遏。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让他们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大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清理破除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观念。

相当多的传统文化、经典文化,是可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基础知识,是需要长久保留的基础知识。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文化和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扬弃那些带有明显封建时代痕迹的教育观,吸取传统文化之精髓,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