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忠实于谁――新闻道德现状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忠实于谁――新闻道德现状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做出道德决定的过程中,选择忠实于什么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而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讲,新闻当事人、受众、政府、企业、媒体本身、竞争对手等等因素无不影响着“忠实于谁”的选择。媒体行业充满了模棱两可的情景和相互冲突的负责对象,不同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各种价值间的冲突无处不在。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情势中,确定自己的忠实对象?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媒体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选择。

忠实于专业主义

在19世纪末开始形成的新闻专业主义,强调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

选择对专业主义的忠实,表明了媒体及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在此,受众被定位为“公民”。媒体传播的信息及方式都是着眼于“公民”的知情权和接近权。媒体有着独立、理性的责任和功能,新闻价值的评判权没有完全托付给受众,而是由专业的新闻传播者所主导。对专业主义的忠实,决定了媒体将提供信息传播知识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决定了在新闻制作过程中可以不计制作成本,可以触犯利益攸关者。

忠实于市场

在市场的裹挟下,新闻专业主义受到强烈的冲击。市场中的媒体,注重的是三个因素,成本的大小、受众的多少、与利益攸关者的冲突程度。这样的合力就形成了当前新闻制作的准则,即:“以尽量小的成本制作新闻,吸引最大多数的对广告商有价值的目标受众。”

在奉市场为圭臬的忠实指向中,受众成为“消费者”,成为“买方”。而作为“卖方”的新闻媒体,为了兜售“消费品”,则致力于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这样,新闻价值的评判权完全由“消费者”所主导,“消费者”的喜好决定了新闻报道的幅度和强度。同时,选择忠实于市场的媒体,极力避免与利益攸关者的冲突。

专业主义与市场的角力

在现行的传媒制度下,媒体及从业人员担当着两个重要角色:作为“社会公器”的角色和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

但是,当这两种不同角色构成对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相异的期待时,就构成了角色冲突及随之而来的角力。角力的双方一个是商业利益和个人利益,一个是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

两种利益的冲突,对于作为个人的新闻记者来讲,带来的就是明显的角色异化。

以“纸馅包子”事件为例,2007年7月8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播出新闻,题为《纸做的包子》。报道中说,该栏目编导通过暗访,发现北京的早点铺有人出售用废纸箱和肥猪肉做馅的小笼包。这一报道得到各大媒体转载,引起广泛关注。但经调查,这则“废纸箱做包子馅”是制造出来的虚假报道。

此事件肇始于群众有关包子里有碎纸的热线电话。栏目制片人很感兴趣,并把它当成重大选题。但訾北佳经过10多天的调查,却没有发现此类问题。“由于选题已上报,压力很大,加之刚到北京电视台,既想出名,又想挣钱”,訾北佳犯了难,“其间,栏目主编以时限为由,催促其抓紧拍摄专题节目”。这样,在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合力促使下,一条假新闻就此出炉。

这条硬生生制造出来的轰动新闻有訾北佳个人的因素,但又不止于訾北佳个人。新闻报道是合力的结果,涉及到诸多把关环节:记者、编辑、部门主任等等。为什么没有人质疑事件的真假?为什么其他很多媒体竞相转载报道和评论?一个直接的动因就是此条报道有轰动性,有影响性,可以提高收视率,而收视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作为组织的媒体和作为个人的记者的经济利益。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进程。

“纸馅包子”事件只是媒体专业主义与市场角力的过程中专业主义溃败的典型个案。诸如此类的事件数不胜数。这样一味为迎合市场丢弃专业主义,严重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社会公信力。新闻专业主义在市场主义的裹挟之下,没了声音。

在这个时代里,我们面对的是在商业化大潮中沦陷的新闻业。“忠实于谁”的选择也因此越来越艰难和被关注。市场化的记者如何坚守职业和专业主义的底线?市场化的记者如何取合新闻道德这个说易行难的理想追求?市场化的记者到底怎样在“忠实于谁”这个尴尬困境中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是一个目前境况下仍需学者和业界人士探讨解决的问题。“忠实于谁”对于媒体和记者来说,无异于一个“生存还是死亡”的痛苦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