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某博物馆建筑设计过程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博物馆建筑设计过程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式传统理念需要有现代建筑手法进行演绎,本设计将传统理念与时代感结合,即有传统的形式又有现代的演绎。2号馆整体方形构图与原1号馆的圆形外观遥相呼应,方圆互补,用简单明了的现代建筑语言形成了内河沿岸建筑群序列的延续和个体标志性的强化。

关键词: 天圆地方 弹性空间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沈阳市长白岛内河南岸,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城市配套设施完整成熟。拟在现有1号博物馆的用地东侧再建一座建筑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的2号博物馆。在详细分析城市规划意图后,我们了解到长白岛内河南岸未来很有条件发展为一组城市建筑序列,即沿着河岸有多座功能各异但又互相联系的建筑单体,他们共同形成一个建筑群体序列布置在河岸边,我们设计的出发点就从此而出,力求将新建筑和谐地融入整体环境中去。

原1号博物馆主要采用圆形构图,将两个半圆形错动形成柔和的城市界面,与弯曲的河岸做出呼应。本项目2号博物馆用地紧邻原有建筑,用地面积为11000平方米,基地面积紧促,功能分为展览区、行政办公区、后勤库房区、餐饮区、设备用房等,并要求适当考虑游览休闲功能。

二.构思理念

1.“天圆地方 ”

“天圆地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本项目在方与圆之间的几何形态对话中,表达了一种流转方圆的诗意空间。设计初期我们对现有的周边城市肌理的进行梳理,长白岛现状大部分为顺应道路走向的百米高层社区,很少有大体量的公共建筑和异性标志物,本项目无论从承担的功能需求还是所处的自然环境看都需要在形式上与它们区分开来,但又要和谐的融入到整个城市环境中去。1号博物馆使用了圆形母题, 2号馆整体的方形构图与原1号博物馆的圆形外观遥相呼应,方圆互补,用简洁明了的建筑语言形成内河沿岸建筑群序列的延续和个体标志性的强化,概念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方圆”概念。2号馆总平面为70x70米的正方形,考虑到河岸曲线和1号馆的弧线界面,我们在正方形的东西山墙上做了微弧线的体量切削,使这个大体量的建筑更融合在不太宽敞的场地中。在方案深化中,正方形的规矩形状也为结构柱网、房间布展带来很大的便利,比起圆形平面有更高的使用效率,一些小的办公空间和库房也可以很好的利用规矩的柱网找到合适的区域,节约工程造价,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

2.“外实内虚”

“外实内虚”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思想,比如故宫的总平布局,大量的地方民居的私家庭院,都是在一个坚硬的“外壳”下包裹着一个虚的、柔软的丰富的内部空间,这种布局方式正好与博物馆功能有微妙的联系之处。作为城市博物馆收藏了很多具有价值的展品和文物,建筑的安全性非常重要,需要有一个给人稳定可靠形象的“外壳”。而馆场内部除了展览研究等严肃的场所,也需要有休闲放松的公共空间,这又需要有一个丰富的“内院”。“外实内虚”在这个项目有很好的体现:正方形的四个边界面向城市是以“实”为主的立面,中部曲线的中庭采用玻璃幕墙这种“虚”的形式,这种形式也与内部功能相对应。

3. “艺术的河流”

作为艺术博物馆,基地位置又紧邻水面,让人不禁联想到“艺术的河流”的意向。本项目建筑与景观整体规划设计,并对1号馆的室外环境做了整合设计。将室外绿地、景观墙、车位、广场等环境元素都设计成流畅舒展的线条,进一步柔化了新建博物馆的大体量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迫感。

建筑本身利用行政办公区和展览区两大功能分区的独立性,将形体分为不对称的两大部分,并在空中通过连廊连接。这样从博物馆南侧的城市道路到北侧的河面直接就形成了一个通透的室外中庭,内部界面选用透明的玻璃幕墙,区别与外墙的直线,内部庭院采用曲线连接,意向“河流”的形态,也形成了视线的通达,曲与直之间形成了虚实对比。

三.建筑设计

1.弹性空间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和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和展示,所以博物馆最重要的本质功能是内部展示空间。一座新博物馆的建成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年时间,但是在未来几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预知的要承担各种内容的展览活动,所以博物馆内部空间必须要提供一个可以依据展览内容变化而变化的弹性空间,是一个综合空间,彼此又要有强烈的关联性。我们将设计任务书中大小不同的展厅像抽屉一样叠在一起,形成跌落的有不同净高的展厅。展厅基本为无柱的方整大空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用软隔断和灯光等室内布展措施进行自由分割和组合。

2.人性化设计

博物馆作为对大众开放的公共建筑,应该充分考虑到各种人群的使用,体系人性化设计的原则。老人、孩子、残障人士都应该是我们设计的考虑重点。本设计大胆采用150mm的室内外高差,各出入口都采用1:20的无障碍坡道设计,有别于传统博物馆在主入口设置高高的台阶以显示庄重严肃的形象。另外馆内还设有无障碍卫生间和母婴室,亲人化的设计,吸引大众都可以轻易走进来,为市民传播艺术文化。

3. 现代演绎

中式传统理念需要有现代建筑手法进行演绎,本设计将传统理念与时代感结合,即有传统的形式又有现代的演绎。

我们在立方体的几何形式基础上进行切削变化:东西山墙的微弧线设计与原博物馆和场地景观形成有机契合;南北向流线型的室外通廊,意寓着“文化艺术的河流”,形成了通透的景观视线。无论是参观者、研究人员、工作人员,还是在馆外空间浏览的游客,他们的活动范围和流线都有详细设计保证不交叉。

建筑立面考虑沈阳冬季气候寒冷的特点,只根据内部功能做简洁的竖向小窗,利于场馆后期运营维护;外墙面材质采用沙白色横向纹理的陶土板,材质细腻、施工简单,凸显现代博物馆建筑的特质;南北向室外通廊采用玻璃幕墙,利于内部中庭采光,并与陶土板形成虚实对比。建筑整体是一个现代简约的“白盒子”,与原1号馆浅黄色的弧线外墙形成对比和呼应,内部功能有满足了丰富的使用要求。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建设与发展,需要新建各种特定需求的博物馆,这种建筑通常对城市形象及人民生活水平有重要影响作用,所以建筑形式比一般功能的建筑要重要,但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博物馆本质功能的重视,为了夸张的造型,为了建一个地标性建筑,而忽略了内部功能的组织。

本方案力图用最简单明了的建筑语言营造一个适合项目环境,适合大众参与的一个城市博物馆。期望本项目可以在长白岛内河沿岸的建筑群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地区又一个景观亮点和文化交点,为整个沈阳市增添一抹亮丽的风景!为全民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博物馆建筑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1

[2]《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