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陆金所“长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陆金所2016年的首场媒体交流会上,董事长计葵生终于主动松口谈起了“上市”计划。他告诉《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我知道很多人都关心陆金所什么时候上市,在哪里上?坦白说,我们还在评估,到底选择海外还是国内或者战略新兴板。如果今年6月份前能够确定,那会是一个不错的时机,但IPO启动最早也要在今年下半年。”
去年年中,在平安集团的股东大会上,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姚波面对媒体“平安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否会分拆上市”的追问时,首次正面回应:“对于业务模式清晰、发展较为成熟的业务,不排除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让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而对于外界猜测打头阵的是不是陆金所,姚波并没有回应。事实上,计葵生在去年年初接受《21CBR》记者专访时,曾否认了陆金所将很快上市的传言。他当时透露,彼时刚完成5亿美元A轮融资的陆金所,还将寻求更大的融资,引入新的股东。
时隔不到一年,陆金所就宣布已完成12.16亿美元B轮融资,此轮融资完成后,陆金所的估值已达185亿美元,而A轮融资时其估值是100亿美元。
一年时间,几乎翻倍的估值,刷新纪录的陆金所到底在描绘一个怎样的互联网金融蓝图?
“变则通”
计葵生的一句话很有意味:“在B轮融资过程中,投资人向我们反馈,之所以选择支持陆金所,也是看我们的策略这几年一直在变,一直在调整。”
《周易》里说:“变则通,通则久。”眼前这位金发碧眼的“中国通”显然也深谙这个道理。
2015年的陆金所,不断蜕变与重生。
从去年3月起,不到半年的时间,陆金所先后完成了剥离自营P2P业务、转型开放平台模式、斩获基金牌照、上线基金频道、注入平安普惠、联手前海征信上线“”、完成域名变更、自贸区开设新业态子公司等动作。
一连串变革之后,陆金所成了只拥有纯平台业务的销售渠道。它背后的控股公司――陆金所控股(Wincon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也首次浮出水面。在整合了如今的陆金所平台、平安普惠和前海金交所之后,呈现出一个全新面貌,不仅拥有 P2P产品、货币基金、寿险、万能险等标准金融产品,也涉及非标的金融资产,甚至还会有债券众筹、股权众筹。
谈及陆金所的变化,计葵生说其实是迎合或者说引领着整个市场的发展。他认为,每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都会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快速成长期,玩家趋之若鹜,但市场需求、市场风险模糊;第二阶段是规范期,优胜劣汰形成市场标准;最后一个阶段是整合期,市场脚步放缓,收购兼并出现。
在计葵生看来,国内的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未来1-2年内是整合期的机会,经营模式变成每家平台的“杀手锏”。“未来的发展中,更多的平台需要站在投资端来考虑投资的需求,当同时拥有固定收益产品、P2P产品、基金产品、股票产品时,如何更好地提供整合服务?”计葵生坦言,如果平台没办法做到一定的规模与开放性,那么就丧失了渠道成本的优势,也无法积累数据优势,“所以去年开始就在不断努力建立一个开放平台,让其他机构把自己的产品放上来。”
平台化后的陆金所逐渐显现出惊人的吞吐力,如今已拥有金融机构合作方接近500家,上线超过2000只公募基金,在300个城市拥有线下服务网点,拥有投资人1800万,活跃投资人至去年12月底超过360万。截至去年末,陆金所整体交易量(包括机构与个人)已突破1.6万亿元,其中个人端整体交易量约6000亿元。
规模至上
过去4年,对于陆金所来说,用“瞬息万变”来形容并不为过。除了去年开启的一系列组织结构变革,近年来人员架构尤其是高管人员的流动、产品业务线的更替也都是朝令夕改的节奏。或许这是调整商业逻辑的同时,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与成本。幸运的是,机构投资者还是很买账。
据计葵生介绍,此次陆金所B轮融资收到的有效订单多倍超额覆盖原计划募集金额,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国泰君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民生商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等多家境内外优质机构投资者及企业机构成为B轮融资认购方。加上A轮投资者行使认购期权投资2.92亿美元,使得此轮融资总规模达到12.16亿美元。
手捧重金的陆金所,如何将钱花在刀刃上?
“去年完成架构变革后,B轮融资一方面将继续支持陆金所平台、平安普惠以及前海金交所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将在获客与风控方面加大投入。”计葵生坦承,随着陆金所整体边界的开放,对于风控系统的要求也日趋苛刻。
计葵生提及的方向,正是陆金所一直以来投资的重心。他将陆金所过去几年的发展分为最开始的“自营P2P+跨地”模式的1.0时期,“开放平台+跨业”模式的2.0时期,以及自去年底至今的“O2O+跨境”模式的3.0时期。
“在1.0时期,我们提供相对简洁的投资模式,建立起P2P风险模型,通过筛选工具确保哪些客户可以进到这个平台来融资。但在跨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投资需求多来自一级城市,做P2P其实更需要分配平台。”计葵生说,2.0时期的陆金所开始接触更多的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横跨九大市场,9条产品线打造了一站式线上财富管理平台,跨业提供更多高附加值服务,并且建立起全过程风险管控架构,形成7步端到端的风险管理体系。
而陆金所的3.0时代,在产品线方面会开始着手准备海外投资的合作方、法律框架、流程以及清算结算体系。同时,陆金所会更强调“整体平台”概念,互联网金融要搭建一个既有供给方又有投资方的平台,最核心的是选择产品的能力、风控能力以及线上营销经营的能力。换言之,这三者结合得越出色,就能分享到越大的市场蛋糕。
在这个阶段,风控的关键已经不是投资者准入问题,而是要实现投资者与投资产品精准匹配(KYC)――怎样的产品卖给怎样的投资人?
计葵生认为:“我们过去两三年风控意识比较多的是在资产端、产品端,可是未来一两年在投资端,投资人的概念会出现:不同的投资人会投怎样的产品?哪一个产品适合他的需求?哪一个产品适合他承受风险的能力?这个匹配变得非常重要,对平台来说,需要一定的数据规模才可能实现精准。”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2015年陆金所预亏4.15亿美元,2016年会继续亏损6800万美元。计葵生不否认,陆金所尚处于投资阶段,但上述统计的确不属实。他解释:“去年8月平安普惠注入,它在300多个城市有500多个门店团队,这是投资较大的地方,这部分投入会通过未来几年的服务费来收回。其次是投资端获客,这是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的共性,除了系统和团队建设外,基本都投入在获客方面,但会随着客户基数的持续增加而被逐渐摊薄。”
计葵生直言,2015年无论是在资产端还是投资端的投入相比前几年都更大,整个平台产品线的扩容是2014年的4―6倍。“其实,我们如果想赚钱并不难,只要放慢成长速度,就马上可以赚钱了,但在短时间内,陆金所并没有这个打算。”
做出这样的决定不难理解,对公司自身或者平安集团来说,陆金所是一个拥有耐力的长跑选手,要将互联网金融的效率与大数据优势体现出来,就需要在短时间里达到一定规模。
计葵生表示:“我们觉得一个互联网金融平台要达到市场领导地位,并且创造一定的经营规模,基本上活跃的投资人应该超过1000万,整体一年的交易量要超过1万亿。估计未来一到两年还是大投入时期。”
尝试Lending Club模式
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实也是一个中国故事的缩影。
“国内有大范围的电商格局与强大的支付基础,所以互联网金融可以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此外,整个国内零售金融业其实近10年才刚刚开始,在中小企业、个人融资方面还有很多需求是传统银行无法满足的,同时又有不少人在寻找投资理财的工具,在供需双方的同步撬动下,这个市场才会呈现如此爆发式增长。”计葵生断言,未来不管如何调整,需求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如果将平台看作天平,两端分别对应融资与投资方,要让需求平衡,计葵生强调平台需要加码的除了便捷性、安全性和透明度外,还需要重视另一个概念:流动性。
“对融资企业来说,最大的诉求就是尽快以低成本拿到资金,对投资人来说,不管是P2P还是固定收益产品,就想知道,如果今天投,过了三个月、半年或一年要变现的话,是否可以随时进行交易。”计葵生说,融资与提现实质上是一个相关性概念,“要融半年的钱得付出5%到6%的成本,融一年得付出6%到7%,两年得付出7%到8%,为什么期限一长,成本就高呢?因为市场上缺乏流动性。如果流动性强的话,投资人想要的回报是比较低的,因为他知道可以随时把钱拿回来。”
计葵生很看好Lending Club模式在中国的演化,基于分散的大算法逻辑来分散风险,降低风控成本。“比方说,1万美元的投资,会分到每份25美元,投向400个不同的借款人。这样做的好处是,有20个出现坏账,回报率还是有保障的,因为得到的收入或利息还可以赚到80%―90%。”
计葵生向《21CBR》记者透露,今年陆金所也会做这方面的尝试,上线基于分散逻辑的系统,但他也坦承,这并不简单,“我们估算过,如果要做美国Lending Club的模式,每一笔贷款要签1500个借款人,才有分散逻辑。有1500个借款人,才可以给1500个投资人机会,所以每天差不多有100万个合同需要处理,之后每一天还可以转让,甚至还会有二级市场参与进来,系统的复杂程度会相当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