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谈“教学的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谈“教学的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学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主要工作,也是我们生活中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事情。生活需要智慧,教学当然也需要智慧。智慧的修为在于我们生活中、工作中,我们的智慧有一定修为以后,它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会有莫大的帮助。

关键词:教学;智慧

引言:在“中职硕士”的课堂上,刘院长给我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就是“教学的智慧”五个字,没其它要求和提示了。当时,我就突然想起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是,偶尔也会阅读一些佛家经典,聊以修心和长长智慧。上面所说的“般若”就是指妙达智慧,以妙达智慧或者说是无限的智慧去到达彼岸。我想,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智慧,但是,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智慧”的境界。吾虽年轻,对万事万物的领悟还是有自己的一点想法。包括教学,我的职业,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和耗费大量精力的事情,若要很好的去完成,无疑需要智慧。

一、智慧在修行中结果

经文的第一段的全文是这样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为什么还是以经文开始话题,这不是与我们崇尚的科学教育工作有所违背吗?佛祖传道,度世上迷误之人,何尝不是一种教育。我们现在教导学生,引导他们向正确的人生发展,这与佛祖度世人其实没什么区别,这工作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回到经文所说,要度人,自身必须要有很深修为,当能做到“观自在”,也就是说跳出自身的意识世界,你才看清自己,看清身边的一切事物。要成就这样的“大智慧”,就一定要修行,这里我所说的主要是修心,让心静下来。只有静下心来,跳出自己的世界,才能清楚的看得到这个世界,更好的领悟身边的一切事物,包括看清自己的工作和学生。

作为年轻教师,我们必定会历过一些阶段,在工作上很在意上级或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当面对别人的成绩或自己的成绩,或妄自菲薄或沾沾自喜;当面对评优或者各种荣誉评奖,或趋之若鹜或不择手段;面对种种的利益关系,很难保持内心平静。同时,面对自己的一无所获,或会灰心丧气;面对别人在背后的指指点点,或会否惴惴不安;面对种种不如自己所愿的事情(包括学生的不听话),也只能愤愤不平、怨天尤人。其实大家有没有想过,身边一切事情,都是在对我们的心进行磨练。无时无刻抱着修行的心,坦然面对身边一切事物,修行够了,智慧也就长了,无论做人或者教学,都是有益的。

二、智慧在生活中

我认为“智慧”与智商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悟”字,智商高的人未必懂得感悟身边所的一切,而智者则能从一草一木,一些很细微的事情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好好领悟身边的事物,智慧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以下是我在生活中接触的事情和读到的故事,对我颇有影响,长了我的智慧,我想,若好好领悟,对我们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一)茶中的智慧

常说:茶禅一味,在喝茶的过程中能悟到禅意。我喝茶也是近两年的事,我发现在喝茶的过程中,一泡茶在每一道冲泡后的味道都在变化,行家称之为“茶的生命”,这种变化可能很细微,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其实也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耐性去从头到尾品味一道茶。对待学生也如是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否耐心地去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细微的变化,就看教师的能否“品味”我们的学生。

(二)老阳台上的榕树

在祖屋的老阳台上,不知什么时候萌出一棵小榕树并茁壮的成长起来。要不是为了考虑到房屋的结构安全问题,我是极不愿意把榕树割掉的。一棵生命,换取了我对生命一个的感悟:就算是干燥、缺乏土壤滋润的地方,只要有种子,也可以长出茁壮的大树。对于我们的学生,很多人认为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心灵和文化相对比较干枯和贫瘠,但是,作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吝惜播下心灵的种子,不知道哪天可能在他们的心里会长出茁壮的大树。

(三)上善若水

孔子见老子是我国历史中一个典故,或许大家只是记得孔子对着黄河奔腾的流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有多少人能记得老子的回话。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教学若能像水,教师若能习水德,教学应该是生生不息、流动不止的。鉴于我们教学的对象,90后的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的青年学生,以现在主流的观点形容他们就是“有个性”。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都比较“硬”,所有教学上我更倾向“以柔制刚”,更多的是包容而不是否定。当然,表现出来的效果一定比不上“高压控制”那么快速,但是,以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的教学效果可以延续到学生毕业以后,就算是在岗位上遇到问题,学生们都会向我请教,大家相互讨论、相互学习。这是水的智慧。

(四)变与不变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有三个原则:简易、变易和不易。一是说宇宙万物之间的规律都是简单,只是我们还没理解;二是说宇宙万物都在无时无刻的变化;三是说唯有“变”才是不变的真理。以第一句为例,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在运行不息,我们也要自强不息,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己。教学的过程也是如此,科学知识不断更新,社会环境不断改变,教学的对象也在不断的变化中,作为教师,若还是“一本书跑天下”的观念,若还是缺乏踏出去决心,最终被淘汰的是我们。

(五)实践的智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字叫做扁的工匠,他十分擅长制作轮子,人们以“轮扁”相称。因为他的技艺高超,就被征召到齐国王宫做事。有一次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在堂下砍木料,制作车轮。看到齐桓公读书读得津津有味,便不禁好奇,放下手里的活,问道:“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齐桓公回答说:“这是圣人的书,里面的都是圣人说的话。”轮扁又问:“那么,圣人现在还都活着吗?”齐桓公概叹一声:“他们早就不在于世了!”

轮扁听了若有所思,说道:“既然这样,那么你现在读的书只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而已。”齐王大怒,说要杀了轮扁。轮扁却不慌不忙的答道:“我做轮子的技艺,只能在做的过程中领悟,就算我把所有的东西传授给我儿子,他也不能成为技艺高超的工匠。我想,圣人最奥妙的智慧,也不能通过书本传给后人。”这个说法值得我们去细细斟酌一翻,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无论是技术还是学问,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悟到最精髓的东西,才是你自己的。所以,在教学中,尤其是我们技术类的学科,学生的“做”才是教学的精粹,我们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做,在做的过程中如何总结,然后升华到自身的经验。这就是实践的智慧,把知识的核心留给学生去探索。

三、让我们的智慧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

对教学的热情应该源于对教学本身的热爱,不断学习是对教学的真谛的不断追求。教学本身不应该附加太多的东西在里面,我们如何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教学,思考我们作为教师能为学生做点什么,这也是我在不断的探索的问题。以上观点颇为浅薄,但我坚持的是:在当今思潮不断涌现的年代,我们不能抛掉宝贵的历史财富,那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多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多体会身边的事物,给自己的心灵留一片净土,让自己的智慧成长,最终让我们的智慧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让他们继续有能力去探寻属于他们自己的智慧。

参考资料:

[1] 道德经大全集/文若愚编著.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4.P6

[2] 周易入门/李一忻撰;郑同校订.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8重印.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