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被有机编排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等板块当中,不再单列。这样的编排旨在解决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材料呈现形式单一、情景人为编制痕迹过重、结构呆板、解决策略不够开放等问题,从而使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更贴近生活,在体现数学学习应用价值的同时,实现更为多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解决问题”教学的进程缺少准确把握和有效控制,致使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存在着诸多有失偏颇的现象。基于此,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结合同行交流,谈谈我的体会。

一、充分创设教学情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这是由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的。小学生的思维偏重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孩子们而言,那些他们熟悉的、接触过的、体会过的内容才具有意义。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倍数问题时,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时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而之后的“做一做”的题目,是根据例3建立的“思维模式”,进一步通过摆学具加深理解,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以上内容时,第一,要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因此我设置情境“妈妈今年28岁,小丽4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小丽的几倍?”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同时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第二,要反复用学具操作,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个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这个过程一定要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二、准确改变教学素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繁华大千世界里,剥离非数学的东西,抽象出其中的数学关系,这本身就是数学学科需要培养的一种素质,也是将来这个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人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采用灵活、合理地改变教学素材的方式,力求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各数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我先准备一些玩具,其中都是平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了解到的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如,玩具熊猫、玩具狗、恐龙、布娃娃等,这些物体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形状特征都有所差别。让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他们喜欢的玩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接着让孩子们交流他们所观察到的物体,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是不同的。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更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融入学生们日常所见又喜爱的物体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巧妙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体育中的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的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容量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因此,二年级上册中《数学广角》的学习,就充分展示了这一环节。在教学这一课的排列中,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你能用2个数字卡片摆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先独立摆一摆,感受摆的过程,再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用三个卡片摆,并进行组内交流。接着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摆几个两位数?你是怎样摆的?你用什么方法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有顺序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仅止于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未来学习的憧憬!而这一单元的例2是最简单的推理知识,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活动判断出结论。在教学中,我认为,只要让学生猜一猜,抓住重要的语句进行判断,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就可以了。渗透数学思想,路漫漫兮,任重而道远,作为孩子们的导师,我们应该充分根据孩子们的发展规律,适当地利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渗透思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学生在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灵活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素材,渗透数学思想,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会更加流畅,方法更加灵活,运用更加自如。这样的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为生生和师生之间提供有效互动的资源。同时促进学生思绪飞扬,不断涌现新的设想、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