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法平如水”谈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古代的“法”称为“”(fa),《说文解字》对该字的解释为:“,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不直者;去之,从去。”“法平如水”,也成为了我们千百年来对法的基本理解,是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意向性比喻。因此,法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我认为,中国“法平如水”的说法概括了中国几千年的法治文明的精髓。我在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期间,在装饰法学院楼大厅的雕像时,主张在雕塑中体现“法平如水”的理念,后来就用水纹装饰了雕塑。我之所以如此坚持,就是基于上述认识。
为什么以水来形容法?
我认为,“法平如水”的第一层含义首先体现的是“平”,也就是公平。不仅我国数千年来民众常以“良法”或“恶法”来评价法律;在西方,拉丁法谚也有云:“法律乃善及公平之艺术”。可见,公平正义是自古以来人们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一种信念,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正义体现了某种秩序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普适性秩序的内在需要。正义是一切规则存在的正当性基础。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具体而言,“法平如水”包含实体公平和程序公平两个方面。
“法平如水”的第二层含义体现在水所具有的“包容万物”的特性上。水具有变通和灵活的特征,在我们心中,法律也同样如此。首先,“如水”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和包容。水具有包容性,《道德经》有云,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因其能善下,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正所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所体现的 “刚柔相济”的互补性、“抑高举低”的平衡性,对立法和司法都是一种启示。法也应具有水的包容性的特点,也要能够博采兼容、理顺差异、相济互补、动态平衡。在立法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法律规范予以调整,在司法过程中,法官也要灵活运用各项法律规则,不可僵化执法、机械执法。其次,水体现了一种变通和灵活,水无论遇到悬崖、大石、峭壁,都能善于变通、应付自如、从容流过,能够包容和化解一切事物。这就启示我们,法也要保持灵活与开放,不可一成不变。水是流动的,而法也要应时代社会的需要而发展变化,并不存在一种固定不变的、完全相同的抽象正义标准。水体现了一种圆融变通之本性,在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大量体现了这种水的精神。法平如水,又强调在公平的前提下,法官要结合天理、人情,灵活运用法律准则,将我国古代的天理、国法、人情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实现当时社会所秉持的公平正义观念。再次,法平如水,还启示我们,水可以渗透到自然的各处,而法同样也如同水一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应该充分发挥法在调整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作用。
“法平如水”的第三层含义主要体现在“水是生命之源”的特征上。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自然的起始,乃生命之源、万物之本、文明之根,水象征着生命之道。法对于社会而言也具有同样的意义,堪比水之于自然的意义。在“法平如水”的描述中,以生命的源泉比喻法律,无异于认为法和水一样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所以中国才会有“水治”的说法。法治的“治”也是和水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经说过:“水是生命的灵魂,它对人类而言是最具亲和力的物质。”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上善若水。”为何赞美水的美德,以至于认为它代表着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归根结底,是水这种物质形态背后所包含或体现的伟大哲理和深刻法律思想。古人云,“智者乐水。”而法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类创制了法,意味着人类已经学会运用规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管理人类社会,因此,法是保持人类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源。
虽然“法平如水”内涵博大精深,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宣扬水的柔和性和变动性,水只有在河堤的范围内才能有序的流淌及利于万物,法平如水的第一层含义最为重要,即法首先要如水平,“平”是法的第一目标,而不能牺牲此目标而单纯地强调灵活和变通。水利万物,但一旦水突破河堤的防线,则有泛滥成灾之虞。法平如水的“平”,对于法律而言,实际上就相当于河堤的防线。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社会人情特征。但是,如果“法外开恩”、“法外有法”被泛化,甚至产生所谓“良性违法”、“ 良性违宪”的提法,则将严重背离现代法治理念。(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