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素质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素质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本质,详细分析了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测评体系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研究,以建立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素质教育;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当今社会具有高节奏、高风险、高压力的特征,是一个发展日趋迅速,竞争日趋激烈,对知识、能力和心智要求极高的社会。要求培养的学生既有理想,又能脚踏实地的生活、学习、工作;既对生活积极乐观、讲求实效、讲求诚信,又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对学习、工作既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又有高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主动创造的精神。面对社会的变化,人才培养的方法就要适应时展、体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是一个融合社会、学校和个人的系统工程,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学校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特点,人才素质的形成规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人才的培养实质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才能培养出理想的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的,就是为受教育者建立符合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2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

知识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总结,知识发展的最高成就就是科学。知识一般分为三类,即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能力是个体顺利进行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完成某项活动的综合本领,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人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以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其基本的品质结构,如健康水平、智慧、意志、情感,对人、事、物的态度倾向性等,是一个人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内在基础,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存在相辅相成关系,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进行传输的。能力是知识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体现,是专业人才贡献社会的直接本领和价值。知识和素质也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能力表现出来的,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素质诉诸于实践就表现为能力,离开能力,素质就无从表现、观察、确证和把握。素质的基本要素是知识和能力,核心是能力和价值观。根据素质内在性的特征,人要把所学的知识经过自选、吸收、融合、创新、变为自己的灵魂,内化到自身之中才能形成素质,所以后天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自觉加强自身的改造,才能形成良好的素质。因此要充分认识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增设几门课程的问题,而是要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才是素质教育理念的目的所在。

3体现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具有主动性、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因才性、基础性的特点。

3.1人才培养目标要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

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是分层次的,高等学校要科学定位,就要准确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的规格。从社会需求角度看,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是既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才,也需要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环节,都围绕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来优化。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具有竞争和团队精神和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人才。

3.2业务培养规格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

良好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个体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必须的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培养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环节,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技术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从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进行分析,明确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见表1)。

4构建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4.1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全面性、发展性、基础性、主动性、因才性的特点

一个优秀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更需要在知识、能力、身心、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得到全面发展。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能力的载体,知识可以通过教学课程进行传输的,因此,知识的有效传授始终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根据国家专业规范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化的要求,优化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表2)。

以课群、系列课、模块课等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五大模块:全校基本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具有相同基础的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主干课模块、专业选修课模块和实践环节模块组成。

(1) 核心(主干)课程模块: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系统建模、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测试、软件工程的形式化方法。

(2) 学科基础课程模块: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工基础、离散数学、电子技术、面向对象的方法学、数字逻辑、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代码开发技术、工程经济学。

(3) 选修课程模块:主要根据社会需求、能力目标及其知识结构来设置教学单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选择,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具有主动性、因才性的特点。比如有软件测试技术方向、软件工程技术方向和软件应用技术方向。通过基础课程安排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每个方向课程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学完后能融会贯通、自我拓展。

(4)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构建专业教育与非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体系,重视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突破传统的以政治理论课为主的模式,扩展到经济、法律、管理、文学、艺术、科技史等领域。并且将第二课堂、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事训练等环节均纳入了教育的视野。由学校统一安排,这些课程体现了学校的人文环境、学术气氛,以及校风、学风、教风等,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专业思想巩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5) 实践环节模块: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软件工程职业实践、竞赛、校园文化节、课外科技作品制作、课外科研实践、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课外兴趣俱乐部、讲座和报告会等。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课堂外花费的实践时间约为课内时间的2.5倍。

4.2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化

实践的重要性在于实践是知识和能力转化的充分必要条件。其转化过程对教师来讲是“教”与“研”、“授”与“导”的结合过程,对学生而言则为“学”与“用”、“知”与“行”的结合过程。建立了以社会调查学年论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社会实践体系,以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选修课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校内实践体系。精减了课内理论讲授学时,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科学研究法的训练,并鼓励结合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式实验这样的课程外实验。

研究式实验是在导师指导下自选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完成研究内容。科研和教学结合,理论联系实践,相互促进,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研究式实验教学重在科研能力训练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一实验教学层次其形式较为灵活,不受课时和年级的限制,可在课内或课外完成。研究式实验也可包含科技开发内容,称作开发实验。这一类型的实验可以是让学生参与一些实际软件开发项目,培养学生产学研的意识,比较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

5建立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不仅将非专业素质教育内容纳入素质学分,将素质教育理念贯彻到教学各环节中,而且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测评体系,以检查效果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依据。根据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综合素质内涵的要求及社会实践活动,设定5个1级指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人文修养、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和50个评价要素,定期进行测评。将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工作规范化、日常化、全员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使其成为教育质量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利用素质测评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强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素质养成教育。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把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追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品德修养、性格塑造、意志锤炼和良好习性的养成,为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做好素质准备,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实现和终身可持续发展。

6结束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必须从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思路,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且要在日常各种教学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全面性、发展性、基础性、主动性、因才性的特点,同时还要建立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参加的考核测评体系,实现素质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日常化和全员化,才能真正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管平. 知识、能力、素质与高技能人才成长模式研究[J]. 机械职业教育,2006(1):9-11.

[2] 张健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282-284.

[3] 南京大学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本科专业规范(03版)[S/OL]. [2009-06-10]. /portal/ xyjs/jxlw_pdf/guifan.pdf.

[4] 陈笑蓉,王晓蓉,陈梅,等. 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15):63-66.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Quality Education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LI Wei-bo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3,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demand for the talen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bility, quality.And then the detailed studies on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raining standards,curriculum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are carried out to establis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quality education; training standards; curriculum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