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来一剂苦药清清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来一剂苦药清清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总编视线写了几十篇了,说来也十分惭愧,大多数都是些清风细雨不痛不痒的杂文随感,检视下来自觉没有留下多少我自己心目中认可的好文章。

好文章什么样?读了半辈子书,我对此还是明白的。其实我也常想写一些既高屋建瓴又经世致用,能够对人真正有帮助的文章,但怎奈我因水平所限,常心有余而力不逮之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这个人天生脾气小,不喜欢写一针见血批评性的文字,以避免招惹事非。但在这个行业看久了,有些话不吐也不快,如能起到“良药苦口”的效果,也算多少弥补一下我心里的缺憾。

大凡搞收藏的人都知道,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假的多,真的少,“吃药”“打眼”的事在所难免。因此大多数藏家都有一个谨慎小心的开始,然而在收藏江湖里混久了,尤其是小有所得之后,人便容易自大起来,甚至开始置常识于不顾了。虽有那么多的媒体、专家、行家的告诫,还是有很多人整天想着“拣漏”,希望自己能像某某前辈一样,在某个边远小镇,意外收得几件价值连城的古董家具,再或者在某一天的凌晨早市,在古玩城的地摊上轻松“捡”到价值不菲的国宝……神奇或者离谱的捡漏故事成为很多藏家追逐的梦想,正如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挣钱方式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样。

“捡漏”这个词,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藏品,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说白了,“拣漏”其实利用的是别人的无知,“捡”的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漏”。但现实告诉我们:在如今这个全民收藏的信息时代,有几个人会低估自己的藏品呢?记得身边的一位藏家去世后,其妻不懂收藏,便带着丈夫留下的藏品到处推销,个个都要天价,正因为不懂,不能客观地估算藏品的价值,反而漫天要价;笔者还亲眼目睹过一件事:一个偏远山区的老农,不远千里带着“宝贝”来找专家给看,当专家告知其“宝贝”只是一般的器物,不值钱时,老农一脸不信任的表情,声称自己的“宝贝”能卖大价钱,绝对不会轻易出手的。

其实,玩收藏的人都知道,“拣漏”并不容易,然而,人一旦满脑子都是一个念头时,就会失去应有的判断力,进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拣漏”不成,反倒“吃药”。为什么叫“吃药”呢?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奸商深谙人们想“拣漏”的心理,为想“拣漏”者量身打造的“蒙汉药”!这其实是“反奸计”,但过程有点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如果偶然“吃药”一回,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当一个人把“吃药”当“拣漏”,以至于不断地吃药,就必须悬崖勒马了。“悬崖勒马”靠自己是绝对勒不住的,只有假以外力方能罢手。外力是一剂良药,但也绝对苦口,绝对难以咽下。

很多人以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成就,靠的都是他个人的眼力、见识。但就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大部分成功的收藏家仅靠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成功常常与其周围的旁观者有关系。因为收藏其实不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过程,它需要同好者、行家、专家的参与和认可,你收藏任何一件藏品,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人分享,那些与你分享的人的态度,决定了你收藏的动力;也许你没有那么多的朋友好分享,你只是在网络上,秀一秀你的藏品,即使这样,那些网络上对你的藏品评头论足的人,也构成了一种收藏的背景,这种背景发展了你的想像力。在收藏的过程中,也需要专家与行家的指导与把关,假如一个搞收藏的人,只是自顾自地一味收藏东西,却完全不顾及专业人士的意见,就算你觉得自己再有道理,也难免有“吃药”上瘾之嫌。

我认识一位很有见识的民间高人,他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这位先生认为,其实,精美的古代艺术品的诞生,并不取决于创作者的水平,它们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需求者和看客的水平,他们的要求越高,创作者的水平就会越高。我还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个人就算一开始对收藏没有兴趣,但如果他的好朋友在这方面很有品位,久而久之,他也会成为这方面的行家,至少他成为一个对收藏感兴趣的人。

人无完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免犯错误,所以都需要检视自己的收藏品真正的价值。其实虚心地与同好分享自己的收藏成果,带着耳朵去参与行家的探讨,听听专家的意见,这些都是检验我们的收藏成果的机会。

但在收藏圈子里,我见过太多“孤独求败”的藏家,只愿与那些打哈哈不说真话或顺着自己说话的人“分享”自己的收藏,一听到不同的声音,马上面红耳赤地辩解,唯恐人家把真话说出来,其实真话是一剂最好的良药,虽然很苦、让人很痛,但是可以彻底根治我们掩耳盗铃的病。错误就是错误,它经不住时间和空间的考验,更经不住光天化日下的晾晒,早晚都会暴露出来的,每一个人也迟早会为自己的错误付上代价,越晚醒悟,这个代价就越大。

希望我这篇小文也能起到一点“吃药”的作用,与那些既好看又可口的“蒙汗药”不同,我这剂药入口很苦,但能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