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身边事物培养学生观察和采写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身边事物培养学生观察和采写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要解决学生写作中闭门造车、言之无物的问题,就必须引导和培养学生把作文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社会、学校、家庭生活的多样化环境中观察、认识、体验事物,增强作文的实践性、真实性、趣味性。同时利用实践案例搞好范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观察生活;采写能力;培养

一、观察和分析生活中事物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改进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把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归根结底总结为:脱离生活。老师常常要求死记硬背,学生常常为写作文而发愁,与他们丰富多采的生活脱节和不相称。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观察生活作为引导学生写作文的“必修课”,让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与教室的小天地息息相通。

由于现代传媒的普及深入,社会生活和节奏多样化,现在小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亲身经历的比“前辈”要多一些,在他们周围发生的事、出现的人、大到城市建筑、小到网购来的各种新物品等,所有的这些都可以是学生的写作素材。 但在作文中,我们却发现小学生对外部事物的描述单调,也不会表达自我,词语和情感显得十分匮乏。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缺乏观察和记述的习惯,不会从中找到可以叙写的题材和素材,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运用功能。

受社会阅历和自身思考力的制约,学生观察时具有无意性和盲目性较强的特点,常常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和片段,以至于以偏概全。针对此状,就要给学生传授从小处着眼,由细致到深入的观察方法。 要让实践告诉学生,只有洞察事物,见微知著,才能看得全面,而不是瞎子摸象,同时看出事物彼此之间的些微但关乎本质的区别,观察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感知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尤其是是学好课文、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对语文水平的提升起着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并将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基本能力得到锻炼。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阅读课文津津有味,理解深刻,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而培养学生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是学习课文、练习作文的根本目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坚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去捕捉和观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和有趣的事。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观察的事物的结果,更要理解事物发生和发展变化的过程。首先要动用多个感官,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多角度观察,多方感悟;其次,观察要有顺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春天花草树木的萌生吐绿,到充满温馨的夏夜和欢快的暑假生活;从硕果累累的秋收的农田和果园,到冬日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同时也要留意身边人物和事态的变化,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之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好胜的特点,结合实际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诱导学生自己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悦。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许多事物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要善于培育学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逐步掌握一种良好的 观察方法,并要养成他们及时、准确、具体的观察记录习惯。当然,在强调注重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思想意识。 学生们头脑里的通过观察的感性认识多了,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和写作抒发,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会日臻丰富起来。将更加积极主动地通过观察和思索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

三、利用好范文教学的实践案例

影响教学效果的要素很多,最关键的当然是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但其中对教材、教法的利用及其精确把握,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是调动学生对观察事物重要性认知的重要一环。 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对课文的讲解而“察其容”,也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这里,仅例举《隔窗看雀》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与大家共享。

首先,介绍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新疆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周涛。他出版诗集、散文集四十多部,获得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中国人民文艺奖等奖项。“生命与自然” 是他作品中恒久的主题。作者就生活在我们所在的边城乌鲁木齐,说明只要认真观察并反映真实的生活就可以写出好文章,甚至成为一个全国闻名的大作家。

本文运用了四个比喻和一个对比来突出麻雀的平凡和可爱,凸显出“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生活情趣,同时也流露出作家对麻雀的无限喜爱。它“不停地跳,仿佛一个冻脚的人在不停地跺脚”,拟人化比喻不经意间拉近了人与小鸟的距离。其二,将麻雀的飞翔比喻成“一团揉过的纸或用脏的棉絮团儿”,并将麻雀与禽类的翱翔对比,真实地写出了它不自卑,自得其乐。其三,将麻雀看成“近视眼中的一个黑点”,写出了麻雀的渺小,但它仍然充满责任感地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其四、将麻雀看成“活标点”。意在突出麻雀的活泼可爱,它给人们带来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图案。

题目“隔窗看雀”,就如拉开一定的审美距离。麻雀既是大自然的一幅美景,也是人生中的一种意趣。正如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爱与情趣,而这源于观察、思索和现实主义的写法。

在见惯不惊的麻雀普通甚至碌碌无为的常态中,竟然折射出人生的哲理。我发现,这篇文章的内涵与小学生思维之间有距离,强求深刻理解是有一定困难的,但不妨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感知、理解、品味,从文章的表层读向深层。老师设问我们“彼此之间是不是也认为对方是‘麻雀’呢?”使学生们逐步领悟到作者写麻雀,其实是写人的用意。

学生被领进课文,走进麻雀的生活世界之后,老师应不忘将他们“带出课文”,走进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观察自己家院或公园里的鸟类生活情态,还有哪些普通、忙碌、欢快、不自卑的动物?如何理解和包容“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后,再引领他们写出一篇有旨趣、充满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来。实践证明,这样得来的不少学生作文水平是大有提高的。他们感到作文与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对写作的兴趣也增添了许多。

【作者简介】

刘雪霞,女,乌鲁木齐市第27小学校长,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