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数学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既有老师的巧妙设计,更有突如其来的课堂生成,往往会让教师措手不及,甚至让老师更多地去想如何往之前设计好的路线走。其实没有必要,教师要寻找变数,体现课堂拓展性,教师要展示人文课堂,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给孩子展示的舞台。

【关键词】生态课堂 课堂生成 问题

何谓“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是建立在郭思乐教授创立教育思想之上的课堂。“生态课堂”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一个改革,更是一个目标。理念更新是首要条件。抓住课堂的点滴,立足根本拓展视野。苏教版的实验版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加大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我们教师就应在数学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地创设“生态课堂”,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前设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就要伴随着课堂的生成及时修正和更新。那么如何去打造生态课堂呢?

一、将问题抛给学生

知识来源于生活,毋庸置疑。接下来谈谈我的课堂实例,苏教版十二册《圆锥的体积》。

在小组互动探究的模块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去验证刚才的猜想:等底等高的圆柱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学生动手操作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模型实验,许多小组汇报实验结果猜想是正确的。但是有1个小组就是不同意大家的观点,说猜想不对。我让小组长上台演示,确实3倍少一点,于是让学生找找原因。这时我抛下一个小小的探究问题:“实验中圆锥倒了3次水为什么不能将圆柱盛满,还少了点?”

教学片段:

生1:刚才他倒水的时候撒了点出来,每次都少了点,到最后就少了一些。

生2:刚才在倒水的时候,他没有完全帮圆锥容器的底部滴干净,留了点回来,就会有出入。

生3:也许是2个玻璃容器的厚度有一点差异,这样测算的结果就不是那么精确了。

生4:杯子的壁上也有一些的,倒了几次就会有很多水滴粘在壁上回来的。

……

一个微型问题的及时跟进,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从根本上发现了等低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更关键的是解决了做实验中出现的“异常”。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及时发现课堂中的问题,通过巧设“障碍”激起学生经历探索新知和参与课堂的热情。让学生感受新知识的同时,自己发现和“创造”,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这也是生本教育的体现。

二、将怀疑留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一个定义或一个结论的出现总有它的突然性,然而对于这样的结论学生对所学产生怀疑也就成了必然。

人天生具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本能,也正是孩子想提问的内在动机。作为我们老师要从问题中筛选出实效问题供班级同学一同去探讨和研究,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知识。

教学片段:(苏教版12册第七单元统计)

师:仔细观察上面2个图,分小组谈论一下。小华家两天消费的各类食物所占百分比如下图。你认为哪一天的食物搭配比较合理?说说你判定的理由。

生1:我们小组认为第一种搭配非常合理。因为我们人体每天正常的需要营养很均衡,特别第一种搭配注重了多吃水果,这个对于保持身体各方面的营养以及匀称很有必要。

生2:我们小组也认为第一种搭配很合理。现在生活中小胖子非常多,要合理减肥,就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一些油脂类的食物。

由于学生课前的预习和参考书的学习,似乎课堂的回答和教科书上的理念一致。这时候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

生3:我们小组经过谈论不同意他们的观点,从营养学来说,人必须要摄入相当一部分脂肪来保证身体的体格健壮,第二种的搭配中肉也只是在食物中的八分之三,并不是偏多。所以我们认为第二种是很合理的。

生4:我们从学习资料上学的,就是第一种是最合理的。

生5:学习资料上就不出错了吗?

对于学生的怀疑,我抓住时机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我们班级哪些同学适合第一种食物搭配?哪些同学用第二种比较好?”

生6:胖胖的身体就要多吃蔬果,选择第一种,而且还要适当的体育锻炼。而对于体格娇小,柔弱的人,那就要适当加以肉食类,增强体质。

生7:营养搭配好了,身体就会很健康。

………

作为我们教师要紧扣时机且理清方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让学生通过一些争辩,进行同桌或者小组沟通和交流,这样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新的课堂生成;能够强化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并且做好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旁观者。

总之,作为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相信学生。更要有少讲或不讲的勇气。作为问题的抛出和学生们各有自己的解决方案,所以动态的课堂才是精彩无限的。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到彼此的问题中,做一名真诚的听众,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将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白果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