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向行业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作者根据本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系统分析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提出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同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探索了以行业为导向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是学校教学改革研究永恒不变的主题。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之首就是人才培养,它是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因此,高校应始终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的实施、质量的监督、效果的反馈等多个环节进行改革,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用人单位面对竞争压力降低培训成本,不断提高用人标准,使得真正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端人才远远不足。2014年我校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显示,半数以上毕业生认为“实习实践环节不够”,近二成毕业生认为“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一成以上毕业生认为“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这些均暴露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1. 课程体系趋同,未能很好地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并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形势下,地方高校推行“宽口径”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基础理论和基本素养培养,弱化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趋同,使人才培养缺少特色,未能迅速与行业产业用人需求接轨,用人单位招聘不到理想的员工,毕业生找工作面临尴尬,学校就业压力得不到缓解。
2. 实践环节相对弱化,落实不到位
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很多情况下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存在困难[1],导致毕业生走上岗位后适应能力不强。第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第二,教学过程落实不到位。如独立实验变成了多人协作实验,实验学时得不到保证;受企业生产安全和保密等制约,岗位实习不能落实到位,时间也得不到保证。第三,教学投入不到位。导致一些实践项目受到设备、场地以及经费限制,难以实施。第四,有效监管不到位。学生外出实习,地点较分散,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监督管理有限,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保障。实践环节的弱化导致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弱化。
3. 对学生个性化培养不足,学生学习自主性、能动性较差
第一,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每一个专业趋同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第二,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高[2],而这正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所需要的优秀品质。第三,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吸引学生,未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程内容上来,更谈不上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我校面向行业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具有钢铁冶金行业背景的地方大学,学校遵循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结合钢铁冶金行业背景,探索了“点面结合,以点促面,凸显个性”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满足不同目标的人才培养需要。其中,“面”即全面的、整体的、全校性的改革,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即部分的、试点的,为实现特定培养目标而进行小范围的改革,突出重点,体现深度;“个性”即大力推进学生个性化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点面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目标明确,着力培养具有我校特色高素质创新人才。
1. 以“面”为基础的全局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全面实施完全学分制管理下个性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我校2012年获批实行学分制改革,按照学分制改革的要求,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行选课、选教制,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由选择专业、自由选择课程、自由选择教师、自由选择上课时间,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成才道路;探索专业培养标准,学生只要满足标准,都可以从该专业毕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构建并实施了满足行业需求的“两平台,三模块,多方向”课程体系[3]。“两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两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致力于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的模式,拓宽学生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基础平台强调满足专业教育的基础理论需求,使学生系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模块”即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三大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旨在系统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结合冶金行业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高要求,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模块旨在引导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从事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包括创新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多方向”旨在克服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根据冶金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设置凸显冶金特色的专业方向,并在冶金行业产业链相关的专业进行了改革。专业的细化彰显了专业特色,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行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2. 以“点”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探索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针对冶金行业具有多流程生产、工艺技术关联性强的特点,提出了涵盖冶金、材料、机械、化工、自动化等在内的“大冶金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以及面向冶金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改革思路――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交叉融合、全面发展;探索了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学科交叉融合。设置了“面向冶金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2)探索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校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冶金行业背景,以培养“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在企业深度参与下,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确定培养标准、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同时,学校聘请联合培养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工作,开设与行业紧密结合、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参与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实习实训以及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实施“统筹3+1”的培养模式,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一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依托国家“卓越计划”和湖北省“产业计划”,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和化学工程与工艺等十多个试点专业进行了改革试点。
(3)探索强化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校针对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面向行业,探索了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基础理论厚实、专业知识丰富、视野广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设置冶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点班,实行小班化教学和导师负责制;强调课程衔接,注重学科交叉和国际化;强化实践环节,增加“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实践课,尽早将学生纳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强化科研训练和工程实践,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以“凸显个性”为目标的“开放+自主”培养模式改革
实施对学生个性化培养,旨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强化学生自主意识,注重教学管理上的“开放”,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决定自己该学什么、怎么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为此,学校探索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香涛1计划”,开设了“开放+自主”的“香涛计划”工科班和文科班,实施了大类招生试点。
在“开放”方面,一是搭建开放的学生选拔平台。现行招录方式大多数以学生成绩的高低录取学生,有时就算被录取,也不一定是学生所喜欢的专业。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可能因不喜欢该专业导致不去上课、完不成学业。因此,学校在部分学院试点大类招生改革,通过1~2年通识教育,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再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专业,尊重学生个人意愿。
二是建设开放的课程资源库。根据学科专业相近的原则,学校建立大文科、大理科课程资源库、院级专业课程资源库和网络通识课程资源库,实施开放的课程管理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打破一专业一方案的传统形式,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一学生一方案。如“香涛计划”试点班学生,可在学校课程资源库和网络通识课程资源库选择课程,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只要完成课程学习,达到相应学分,就可以从本专业毕业。开放的课程资源库,打破了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限制,更加尊重学生学习意愿,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同时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
三是实施开放的过程管理模式。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学生毕业完全以修读的学分来确定,学生学习过程完全开放。首先,确定各专业毕业学分要求,修满专业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就从该专业毕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业规划,提前、按时或推后完成学业。其次,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修读双学位,只要达到了该专业学位授予要求就可以获得学位。
四是建设开放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学校最大限度地开放教学资源平台,各学院自主学习中心、专业资料阅览室等教学资源免费对学生开放,特别是专业实验室,除正常教学时间外,采取学生网上预约模式,实现全天候为学生开放。
在“自主”方面,一是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学校实施大类招生,对1~2年级学生进行宽口径、厚基础的通识教育,强化素质培养。在对学校各个专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地选择喜欢的专业学习,减少了专业选择的盲目性。通过专业选择的自主,尊重了学生个人意愿,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更加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由厌学、得过且过,到主动学习,提升了专业学习效果。
二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课堂。学生根据自己学习需要,可通过三次机会,自主选择上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而且不仅可以选择本专业的相关课程,还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他学科专业课程。例如,自动化专业学生对“刑事诉讼法”这门课程感兴趣,那么在自己空闲时间,可以在网上选择该课程学习,促进了学科交融和知识面的拓展。
三是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及科研团队。为了更好地成长、成才,学校逐步实施学业导师制,帮助学会学习、动手实践、创新创业。学业导师制已在30多个试点班实行。学生与导师之间实施双向选择,每位学生可根据导师的学术专长,每位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相互进行选择。专业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方向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尽早加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参与实际项目的研究,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四是学生自主申请或参与实践创新项目。实践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薄弱点,也是突破点。学校面向行业,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建立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每年投入200多万元建设创新基地、立项创新创业项目,推行“一院一基地、一院一赛”,搭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学生可自主申请加入创新团队和创新创业项目,通过不断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成协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5(3):76.
[2] 李磊,曲选辉.材料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5(4):40.
[3] 丁宇等.论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6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2223),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2013Z036,2015Z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