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讨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讨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街旁小游园因其方便性和节约性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城市旧城更新项目建设中的新宠儿。文章选取广州市旧城更新过程中建设的较典型的街旁小游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其建设的成功与不足,肯定了街旁小游园在旧城中的必要性,及其作为旧城绿地系统的有机补充的关键作用。最后讨论了街旁小游园在规划和设计上要考虑到人性化、场所精神、大众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旧城更新;街旁小游园;场所精神;区域性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3-0000-00

收稿日期:2012-12-07

修回日期:2013-04-27

Abstract: Because of its convenience and economical characteristics,Roadside small garden become new pet in old city renewal construction.This paper is investigated for the typical Roadside small garden in the procession of Guangzhou old city renewal construction. To sum up the success and shortage, definite the necessity in old city, and as the the key role for that organic supplement in old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Finally, make a point that we should think about the humanity, place spirit,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o on in planning and design Roadside small garden.

Key word: Old city renewal; Roadside small garden; Place spirit; Regional landscape design

引言

凯文・林奇说过,一个场所的质量是由场所自身和场所使用者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广州旧城区的街道小游园和作为场所使用者的广州市民。针对街道小游园的场所自身,从其区位环境、空间分布、空间质量来分析。针对场所文化生活方面,主要研究市民使用街旁小游园的偏好、感受与期望,以及小游园使用者的社会特征、使用行为与使用心理等。

1 街旁小游园定义及其特性

国际上对城市街旁小游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随着美国佩雷公园的诞生,街旁绿地成为了一种城市公共空间的新形式,被称为“袖珍公园(Vest-pocket park)”。街旁小游园是街旁绿地的一种类型,是指紧邻城市道路、分布较广、面积较小的绿地,并在其中布置了简单的户外设施,为周围的居民和路人提供一个活动和休息的场所。这种街旁绿地类型覆盖面广,选址灵活,建设投资成本较少,特别适用于“见缝插绿”的景观改造项目。

街旁小游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以开放空间的形式存在着。本文研究的街道小游园适合日常休闲活动,通常是每日或隔日进行,如老人晨练、小孩玩耍、茶余饭后聊天、小型聚会等,发生的地点主要是街巷、楼道,特点有可达性强、规模小、尺度适宜,贴近日常生活。经访问调查发现,旧城中7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只愿意在离家较近、交通方便的场所休闲活动,其中被访的老年人都有这一共识;而近90% 的受访对象选择在离住所2 km的范围内进行游憩,这说明场地的可达程度直接影响着市民休闲活动的意愿和积极性[3]。为此,街旁小游园不应只是作为城市形象的装饰,更应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取得理想的使用状况。

相比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中对街旁小游园的建设研究,我国存在较大滞后性。本文以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为例,探讨街旁小游园的具体建设内容。

2广州市旧城街旁小游园建设概况

目前广州市的“旧城区”是指建国前广州城的范围,包括原越秀区、原东山区、原荔湾区三个行政区和原海珠区的东北部街区(2006年原越秀区和原东山区合并为新越秀区,成为现今广州市建成区内最大的一个行政区)。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各大旧城区都因其地理位置、建设历史和发展政策的不同而呈现出独特的城市面貌,如:有“西关”之称的原荔湾区、有西洋风情的原东山区、临港的“河南”――原海珠区。

广州市旧城更新面临着人口密度大、空间狭窄、用地紧张等难题,街旁公园的建设对改善旧城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调查中发现,自2006年至2009年底,广州市的几个旧城区一共增加或修建了将近一百个街旁小游园,其中以荔湾区和原东山区的建设数量较多,而 “河南”一带由于是主要工业区,加上外来人口的迅速增加,环境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街旁公园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未能满足该区的活动需求。下文将选取旧城区中三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块进行分析。

3 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建设

3.1 荔湾区“红云苑”绿化小广场

区位环境及概况:荔湾区“红云苑”绿化广场位于恩宁路恩宁桥西南侧昌华涌街与逢庆首约的交界处东北角,与西关培正小学正门隔路相对。这块地位于荔湾涌上盖,因旧城更新改造对市政道路和景观进行整合,这条河涌改为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一部分,考虑到承重的问题,因而其上方不能建造大型建筑物和种植高大乔木,便辟为小游园。“红云苑”绿化广场建设面积约650,总投资410万元,在旧民居的基础上建成,以昌华苑和文澜书院历史为背景题材,将岭南庭院布局和特色植物有机结合。

功能区:主入口区、休憩区。

环境构成要素:趟龙式月洞门、花台、小景墙、黄蜡石、植物。

设计手法:灵活地结合地形,最大高差达2 m,运用借景、漏景、对景、夹景等多种传统岭南庭院造园手法,使这个不到1 hm2的地块呈现出高中低三个景观序列。空间布局以对称式为主,东南西北各开设出入口,与居民住房连接(图1)。

使用者情况:主要使用人群为老人和小孩,但都没有长时间的停留。

场地优缺点:景观层次分明,植物配置体现岭南特色,硬质景观则是运用现代的新材料对传统岭南特色的创新演绎,选址十分切合居民的需求。但存在不足之处,包括:没有设置坐凳或其他的休息设施,也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人性化考虑不到位,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块小游园被附近的居民用作晒晾衣服的场所(图2)。

3.2 东山区署前路街旁小游园

位于原东山区的东山口社区和新河浦社区的街旁公园充分展现了东山社区文化的形象。这一带在民国以来就是很出名的政治文化中心地,传统的“富西关、贵东山”,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大多数集中在这一带,他们同时也把西洋文化带进来。从中低层花园式洋房的巴洛克建筑装饰风格,到街道转角处精致的休息小空间,都洋溢着舒适轻松的生活气息。

区位环境及概况:在署前路的署前路小学前的这个街旁小游园占地约800,整块小公园大致呈长方形(图3)。

功能区:笔者根据实地分析将其分为瀑布水景区和林荫休息区。

环境构成要素:瀑布、景墙、树池坐凳、植物。

设计手法:充分利用空间,设计出空间的高低变化,包括大树底下的树池和坐凳、瀑布水池的压顶,到处都提供了停留的可能。灵活处理地形的高与低、空间的藏与露、闭合与开敞的变化,搭配简洁、色调明快,使动静两个空间之间既有相互渗透也有所区分。景观元素运用现代主义的直线和几何图形加以强调(图4)。

使用者情况:使用人群以老人、小学生和路人为主。

场地优缺点:成功之处在于利用瀑布的跌水声对喧嚣的商业街道和安静的休憩区进行分隔;同时树池和水景驳岸都被设计成为休闲设施,空间的利用率很高。不足之处则是地块面积太小,现场调查发现有很多需要在这里活动的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位置而被迫离开。

3.3 东山区“东山少爷”街旁小游园

区位环境及概况:在距离署前路一个街区的十字路口是公交车1路的终点站,这里的街旁小游园为乘客提供良好的候车环境,名为“东山少爷公园” (图5)。占地超过600,整个地块位于十字路口区,由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城市街道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的绿地是以“东山少爷”为主题,南面的广场是以宣传东山区社区文化为主题。从图6现场实景可见“东山少爷”街旁小游园与周边环境的空间格局。

功能区:休闲区和展示区。

环境构成要素:雕塑、景观廊、石刻解说词、浮雕景墙、铁艺凉亭、花坛、植物。

设计手法:为纪念春园、逵园等国共时期的历史遗址,设计理念是体现场所的地域性特色,规则式布局,白色的硬质景观搭配绿色的几何形植物,融入了东山区中西合璧的景观元素和符号,通过丰富的雕像、石刻解说词、浮雕景墙等小品对环境的地域文化进行诠释。

使用者情况:使用人群以无业游民和流浪汉为主。

场地优缺点:整个空间以介绍东山区的建设历程及这一带的人文特色为主。宣传社区文化的同时还为等候公交车的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短暂停留的场所。但是却很少有游客或居民愿意在此长时间逗留,原因是这里没有大树,仅有的几棵小叶榄仁Terminalia mantaly因枝叶稀疏也没有起到遮阴的效果,在广州这个太阳照射较强的地区,白天很少有人愿意在此逗留过久;另外是其所在的环境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太强,成为很多无业游民的栖身之地,据访问调查发现,附近的居民对这个小游园缺乏安全感。

3.4 小结

以上三个街旁小游园都具有较强的穿越性、休憩性和景观功能性,而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署前路街旁小游园,恩宁路的红云苑次之,使用效果最差的是“东山少爷”街旁小游园,原因是不同区域背景下,使用人群在构成和行为活动上存在着差异[4]。可见,街旁小游园的设置除了注重景观功能性以外,更应贴心地考虑到场地不同的使用人群的各种行为活动。

4 讨论与议论

广州市旧城区的小游园建设总体而言是成功的,在旧城区各种类型的公共空间建设中,以开放式的街旁小游园空间最受老城区人们的欢迎,其使用率也是最高的。宏观上,它们是旧城区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内容,应该结合道路绿化和各种带状绿地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微观上,它们的存在则为旧城区的居民提供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对改善和提高旧城生活条件有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调查研究,本文对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街旁小游园的设计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考虑,包括这些空间对居民使用的便利性、安全性、可识别性等,配套设施也要到位,如果不能做到有公共厕所,那么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避免存在可产生不文明行为的角落。

其次,街旁小游园的景观内容要体现场所精神,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色,以保护和建设更多的历史文化场所为原则,关注对民俗活动精神的提炼、对历史街区真实生活的保留。种植设计要能体现乡土风情,为旧城区增添多一分绿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宜人休憩空间。

最后,街旁小游园的建设要提倡大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理念,由政府出资或社区集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积极性,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社区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考虑,应用于环境设计中,建成后由社区居民分工管理,以更有利于社区的和谐。这一点,袖珍公园系统性的建设和管理就是很好的学习榜样。

本次的调查研究虽没做到面面俱全,但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出广州市旧城区街旁小游园的建设情况,对同类型的绿地空间设计具有参考意义,而这些场地的优缺点都将为新一轮广州市旧城更新改造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

[2]马建业编著.城市闲暇环境研究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87:32-35.

[3]秦玉.城市户外闲暇活动的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特征[J].山西建筑,2007,33(1):52,62.

[4]刘莹.小型开放式街旁绿地研究――以广州市为例[D].中山大学,2007.12:94-96.

作者简介:

黄艳娜(1982- ),女,广东台山人

园林系助教,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