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出土唐代陶塑拾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出土唐代陶塑拾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几十年来的考古工作,发掘出土唐代各时期种类丰富、制作精良的陶塑随葬品,包括彩绘、釉陶、三彩等。这些惟妙惟肖的唐代各式陶塑,展现了唐代卓越的雕塑技艺和独特的社会风尚,堪称瑰宝。

陶塑艺术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前躯。

新石器时代的陶塑虽然造型小而质朴、简略,塑造技法比较稚拙,但已颇具艺术魅力。

夏商时代的陶塑艺术又有了显著进步,以极其简练的手法,出色地塑造出日用陶器的造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厚葬风气的盛行,陶塑的主要用途发生了变化,从欣赏品衍变为随葬的冥器,品种也随之不断扩大,制作方法日趋丰富。

经秦汉、南北朝繁荣时期之后,到唐代,随葬的陶塑品题材更加广泛,技艺更加精熟,是我国雕塑艺术的成熟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几十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出土了众多唐代各时期陶塑精品,种类丰富,造型生动,色彩艳丽,制作精良。质地有红陶、灰陶、白陶、釉陶、三彩等;类型有俑、镇墓兽、日用品、建筑模型、生产工具等;装饰手法有彩绘、印纹、划纹、堆纹、暗纹、浮雕、镂空。本文集萃一些精品简要介绍。

1. 初唐黄釉男俑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泥质白陶。模制。头戴风帽,面部表情温和。身着圆领折襟长棉襦,两手拱于胸前,两腿直立,足蹬高靴。头、足素面,颈下至足上部施黄色釉。长襦衣襟处刻划出边线,两袖处有折纹。高23厘米。

2. 初唐彩绘女俑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泥质白陶。模制、捏塑而成。发梳低平半翻髻,面似带微笑。身着曳地紧袖长裙,高束胸,双手拢在长袖内,长袖下垂至膝。脚蹬尖头履,双腿直立。高24厘米。

3. 初唐彩绘马

2006年荥阳薛村遗址出土。白陶。模制。马四肢、身躯分段粘接,耳朵、贴花装饰为后来附加,局部雕塑。马低首勾颈,双耳前竖,两眼圆睁,马尾缚结下垂,四蹄直立作静立状。马首有辔饰,马前胸戴红色攀胸,攀胸上缀饰9个螺旋纹凸钉,攀胸下缀有三组杏叶,杏叶的主体形状是卷草纹,卷草纹的两端勾连铃拂,卷草纹中间末端下缀花穗。背负鞍鞯,鞍上披红色毯状幛泥,毯两端扎束,长垂于马背两侧。马后背及臀部披挂网络状带,带表面饰连珠纹并缀有10个螺旋纹凸钉,中部装饰有重叠莲瓣状的火珠,四周满缀杏叶和铃铛。攀胸和带以及其上的马饰均为泥条贴花装饰,再加以红色彩绘。通高28.6厘米,身长25.5厘米。该陶马体形较瘦,但四肢挺拔,有别于体健臀肥的唐代中期的陶马。其身上所饰杏叶作为一种从萨珊波斯传到中原的马饰,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和见证。

4. 唐彩绘文吏俑

2006年荥阳薛村遗址出土。白陶。模制。头戴一梁进贤冠,梁上横插簪。面阔,弯眉,两眼前视,闭口颌唇,上唇八字胡向上卷翘,下颌络腮胡须。身着交领阔袖长袍,袖与袍均下垂及膝下,长袍内着黑色长裙垂及足面,腰束带。双手拱于胸前,脚蹬圆头履。通高48.6厘米。该俑通体白衣红彩,黑冠、黑裙,墨绘眉毛、眼珠、胡须,颈部施粉彩。头、身分段粘接,局部雕塑修饰。形体高大,神情肃穆,为唐代初期彩绘文官俑中的精品。

5. 唐彩绘武士俑

2006年荥阳薛村遗址出土。白陶。模制。头戴兜鍪,帽下护颈向上翻折。双眼前视,高鼻,阔嘴。肩披单层披膊,身穿明光铠,圆护下横束一周甲带,双臂曲于上腹前,双手紧握作执握状,中有握孔,似乎应插有武器。腰系带,甲衣下缘刻出一周饰红彩的流苏。内着战袍垂及脚面,袍前垂两根红彩带,足蹬靴。通高48.6厘米。甲衣为蓝色彩绘,胸甲的左右圆护、彩带为红色彩绘,腰带、战袍、靴为黑色彩绘。俑为白黏土高温烧制,头、身分段粘接,局部加以雕塑。为唐代彩绘武士俑中的精品。

6. 唐彩绘胡人俑(3件)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白陶。模制。3件俑装束相同,上身着大翻领窄袖长衣,裾下部呈八字形开口,后摆长过臀部,腰束带。左手下垂贴在胯部,右手握拳贴于腹部,肩斜背行囊。下着长裤,足蹬尖头黑靴,立于方形小托板上。一俑满头黑卷发,垂目闭嘴;一俑头戴翻檐毡帽,浓眉深目,络腮胡须;另一俑头戴圆顶风帽,八字胡,面部似带微笑。最高者25.5厘米。此3件彩绘胡人俑,是盛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各民族融合交流的见证。

7. 唐彩绘牛车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白陶。由模制和捏塑而成。牛、车舆、车顶、车轮分体塑造。牛,圆睁两眼,双角向前,短脖有多道肉褶,四腿直立,尾上卷贴于左臀部,体格健壮。车顶为卷棚式,前后两端上翘。车舆前有栅栏式装饰,舆后左侧有圆拱门,四周由贴花装饰,左、右两侧花饰相同。牛车通体施白衣,上施红色彩绘。牛高13厘米,车高29厘米。此彩绘陶牛车造型精致,装饰豪华,制作规整,为研究唐代丧葬制度、习俗和当时的交通工具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8. 唐彩绘陶塑动物群(6件)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白陶。由分模合制及捏塑而成。此组陶塑动物包括鸭、鹅、鸡、猪、羊、犬,高6~13厘米。制作规整,造型生动。

9. 唐彩绘兽面镇墓兽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白陶。模制而成。面似狮,怒目张口,獠牙外露,双角高耸,肩有鬃毛,脑后至尾部塑有脊饰,尾上翘贴于背部,蹲踞于托板上。通体施粉红彩。高30.5厘米。

10. 唐彩绘女侍俑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白陶。模制而成。头梳双髻,发扎锦带垂至两侧耳际。圆脸,柳眉,垂目,樱嘴。身着长裙高束胸际,肩披帔帛,披帔一端前垂过膝。双手拱于腹前。足蹬云头履,足尖露于裙外。高19.5厘米。此墓出土彩绘陶女侍俑共6件,此俑身段窈窕,面目秀丽,神态谦和,似在随时听从遣派。

11. 唐彩绘侏儒俑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白陶。由模制及捏塑而成。俑个头矮矬,体态较胖。高鼻,大口。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襦,腰束带,足蹬尖头靴。双手拱于胸前。高12厘米。此俑表情温和,神态可爱。

12. 唐彩绘陶骆驼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泥质白陶。模制而成。骆驼举颈昂首作嘶鸣状。背上双峰间铺有一椭圆形垫毯,上搭椭圆形行囊,前峰两侧分别挂小口瓶和鸡首壶,后峰两侧各搭一禽兽,肚腹前部束有革带。尾斜贴在殿部,四腿直立,下接托板残失。骆驼身施红褐彩,垫毯黄彩,行囊物品上施红、黑彩绘。高38.5厘米。

13. 唐彩绘女骑马俑

2006年荥阳市薛村遗址出土。白陶。模制,分段粘接,局部雕塑。女俑头戴翻檐胡帽,面庞圆润,眉清目秀。身穿翻领紧袖衣,腰系带,足蹬黑色尖头靴,端坐于马背鞍鞯之上,双手作执缰状。胯下之马马首高昂,两耳竖立,双目圆睁,张嘴露齿作嘶鸣状。背有鞍鞯,马尾残失,四红蹄立于长方形平托板上。马首墨绘络头,马身为白陶原色,膘肥体健,胸前残存墨绘攀胸,鞍鞯外缘绘红边。通高40厘米。

14. 唐彩绘男骑马俑

2006年河南荥阳市薛村遗址出土。白陶。模制,分段粘接,局部雕塑。男俑头戴黑色幞头,高鼻深目,眉脊凸起,颧骨较高,双唇紧闭,双目圆睁。身穿翻领窄袖衣,腰系带,脚蹬黑色高尖头靴,双脚踩蹬,端坐于马背鞍鞯之上,双手作执缰状。胯下之马马首高昂,张嘴露齿作嘶鸣状。马尾缚结,四肢挺立于长方形平托板上。马身为枣红色,膘肥体健,马首墨绘络头,残面颅、蹄腕、马鞍为白陶原色,鞍下垫有圆角长方形的白陶原色鞍鞯,外缘绘红边。通高39厘米。

15. 唐彩绘红陶天王俑

2006年河南荥阳市薛村遗址出土。此俑为站立式足踏卧鬼天王俑。头戴翻檐兜鍪,上饰展翅欲飞朱雀。左右两耳戴有护耳。阔面,竖眉怒目,高鼻大口,双唇紧抿,目视左前方。颈戴项护,领巾扎结。两肩有龙头状披膊。身穿明光甲,甲下刻有流苏。内着紧袖衣,胸前左右各一圆护。腰系带,于两肋各打有一小结。下着及膝战裙,中垂鹘尾,后襟迎风飘摆。脚蹬战靴,站立在山形高台座上。左手握拳叉于腰部,右手握拳平举胸前。右腿稍抬,脚踩小鬼头部,左腿直伸,脚踏小鬼腹部。天王脚下的小鬼仰面而卧作奋力挣扎状。通高60厘米。通体施白衣,上用黑彩、红彩绘出各部细节。此俑面目狰狞,形象威武,彩绘色泽鲜艳,制作精细,是中唐时期天王俑陶塑佳作。

16. 唐彩绘塔式罐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泥质白陶。由模制、手工刻塑而成。塔式罐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盖为宝塔形,顶有圆球宝式钮,中部为螺旋形,下为覆盆式,子母口。罐直口,卷沿,圆唇,鼓腹,平底。座口呈一盛开七瓣莲花,以承托罐身;下附喇叭状圈足,圈足壁上均匀分布4组镂孔装饰,每组三孔;座偏上部用一周凸棱束腰,并向外伸出5个龙头,龙口衔珠。通高49.5厘米。塔式罐通体施一层白色化妆土,表面遍施红彩,盖面绘酱色条纹,罐身用黑彩绘卷云纹,座表亦有褐色彩绘。此塔式罐制作规整,组合巧妙,形制独特,装饰别致,彩绘色泽鲜艳,是唐代中期同类器物中的精品。

17. 唐三彩女俑(2件)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白陶。模制。造型、大小基本相同。头顶绾卵形高髻,著圆领窄袖衫长裙,长裙曳地,肩披帔帛。面部施红彩,身施蓝、白、黄三色釉。其一俑双手捧盒,另一俑双手拱于腹前。高30.1厘米、31.5厘米。两俑面部丰满,体态端庄,色彩绚丽,是中唐时期三彩器中的精品。

18. 唐彩绘陶天王俑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白陶。模制。为站立式足踏卧鬼天王俑。竖眉怒目,高鼻,闭嘴。左手叉腰,右手握拳上举,左腿直立,右腿半屈,双脚踏在一赤身仰卧作挣扎状的小鬼身上,身体向后微倾,立于四面各有一圆孔的圆角方形台座上。面目狰狞,形态威武。兜鍪上装展翅朱雀,雀尾上翘。肩覆龙首状披膊,护颈较低,身着明光甲,胸前左右各一圆护,胸甲与颌下纵束甲带相扣,甲下摆处有流苏,足蹬高尖头靴。高57.5厘米。整体施红彩,并在衣纹间涂以红、黑彩。

19. 唐三彩人面埙

2003年三门峡陕县庙底沟出土。泥质白陶。由模制而成。整体为人头形,头顶有三撮头发,中部有一圆孔。粗浓眉毛,双眼为两个空洞,高鼻,阔嘴,络腮胡须,应为胡人形象。高4.9厘米。头顶中部的圆孔应为埙的进气口,两个空洞的眼睛应为埙的出气口。头顶及面部饰黄、绿、白三色釉,脑后敷一层化妆土。表情夸张,轮廓粗犷,形象生动鲜活。为中唐时期三彩器。

20. 唐三彩莲花座塔式罐

1992年巩义市北窑湾唐墓出土。泥质白陶。模制而成。呈塔形,由盖、罐、座三部分组成。盖钮螺旋形似塔刹。罐为直口,圆唇,高领,圆肩,鼓腹,肩部有三周凹弦纹。喇叭形底座,承托着莲花叶瓣及罐身。盖施绿、白釉相间,器身施酱黄、绿、白三色釉相间,底座施酱黄色釉。高33厘米。此三彩塔式罐釉色绚丽斑斓,造型新颖,烧造工艺精良,是唐代塔式罐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