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永恒:摄影师不是稳定职业 想再和吴宇森合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永恒:摄影师不是稳定职业 想再和吴宇森合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十年代入行,先后合作过TVB、新艺城,银河映像等制片公司,在他的掌镜下,诞生了《英雄本色》、《一个字头的诞生》、《倩女幽魂》、《喜剧之王》等隽永的作品,香港电影金像奖七次提名,现在仍以充沛的热情前行在电影创作的路上。他经历了胶片到数字的更迭,见证了香港电影的起落,有很多故事,藏了很多秘密

从TV8到新艺城

永恒在学生时代就对摄影很感兴趣,但并没有做摄影师的计划。当时TVB如日中天,是香港众多影视从业者心目中的圣殿,黄永恒的一个同学在TVB做收音助理,在他的介绍下,黄永恒也得到了进入TVBI作的机会。但他在TVB并没有过久停留,就和同学出来自己成立了摄影器材租赁公司。在这个阶段,黄永恒掌握了很多摄影技术,包括组合新器材,如何做器材的保养。由于有摄影基础,加之公司业务的扩展,黄永恒开始负责外景拍摄工作,从摄影师助理慢慢做起,开启了他的摄影师之路。

黄永恒入行时,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洪金宝、成龙等动作明星继李小龙之后,继续巩固香港功夫片在东南亚的地位,洪金宝的《赞先生与找钱华》、 《杂家小子》、《败家仔》,如今已被观众奉为咏春拳教科书。在这些经典作品背后掌镜的,是由摄影师入行、后一跃成为导演的刘观伟。黄永恒入行正是从刘观伟的摄影组开始。“我跟刘观伟的摄影组,第一次见到这么厉害的场景。”虽是30年前的往事,但现在回想起来,黄永恒还记忆犹新。

参与了几部电影拍摄之后,黄永恒转投新艺城。在十年的鼎盛期,新艺城凭一己之力,抗衡嘉禾、邵氏两大巨头,从《鬼马智多星》到《倩女幽魂》,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香港电影一直以来,在制作流程上都不完善,片场往往一个人要做几个人的事,摄影师更是如此。但到了《最佳拍档》,摄影师陈俊杰改变了这个传统。陈俊杰是从英国求学回港,拍胡金铨的《山中传奇》拿了金马奖,他规范了环节,细化了工种,他是香港第一个摄影指导,有专门的灯光师帮手。黄永恒跟了他五年,从《最佳拍档》到《打工皇帝》汲取了不少经验。

《英雄本色》一役成名

拍完《打工皇帝》,黄永恒参与了吴宇森的《英雄本色》,这是他第一次独立掌镜,同时得到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的最佳摄影提名,并夺得了金马奖。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他第一次提名金像奖并输给了杜可风(《老娘够骚》)。

《英雄本色》拿奖让黄永恒声名鹊起,为他后续的事业打开了一片天,但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个奖对他也带来了不少困扰。“《英雄本色》对我的帮助肯定有,但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每个导演都想找我拍动作戏,枪战、警匪,持续许多年我都被定性在这一类型片,反之容易获奖和赢口碑的文艺片、爱情片就没有人找我。”

拍《英雄本色》的经历让他很难忘,吴宇森的要求很高,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很流行,但粗制滥造者居多,比如墙壁里有火花爆出来,很多导演为了赶工和节约成本,只在表面贴个胶布,涂一层颜色就开拍,从来不敢给特写,而吴宇森要求把墙壁钻一个洞,把电线放在里面,然后再贴胶布、涂颜色,这样墙壁表面光滑如初,非常完美。但这对摄影师是一个挑战,因为不能确认爆点在哪,只能凭记忆去抓镜头,拍的时候高一点、低一点都会影响画面,当时最多两个机位,摄影师的压力很大,一旦NG特别麻烦,又要重新布景装弹药。香港人都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在制作上也在不断进步,到了《辣手神探》,为枪战专门制作了石膏板,在石膏板后面装反应弹,这样即便有NG,也可以迅速换上一块新的石膏板,节省时间。

香港导演擅于学习,迅速进步,一部有创新的戏出来,不超过一年就会被其他导演学会,因此80年代的《英雄本色》引领了枪战片的风潮,并为整个类型片的质量带来大幅度的提升。谈及最想合作的导演,黄永恒表示肯定是吴宇森,不仅仅是因为通过吴宇森的《英雄本色》敲开事业的大门,更因为吴宇森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摄影师不是稳定职业

作为摄影行业的佼佼者,黄永恒一直片约不断,九十年代的黄金期,最多一年接拍4部电影,当时香港电影产量高,拍摄周期也短,《倩女幽魂》只用了三个多月就拍摄完成,通常一部电影一个多月就拍完,每年的八、九月份就开始拍贺岁档,春节后即开工暑期档的电影。但在他看来,摄影师并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现在香港摄影师协会大概有100多人,但香港每年有30多部电影,参与合拍片的摄影师不算多,所以还是有不少人没有工开。因此他并不希望子承父业。

对话实录

《倩女幽魂》等电影,都有很多夜间拍摄的戏,如何布景?在器材上如何选择?

在布景方面要先和导演沟通,如果受限制的话,就把环境缩小一点。 《倩女幽魂》建的景比较大,所以夜戏用了两台升降车,尽量拍的大气一点。当时用的是胶卷拍摄,感光度500,因为我不太满意800的质量。用C4的光圈,才能满足升格拍摄的要求,而动作戏上,使用了变焦镜头,但光圈就没那么大了。

拍动作戏升格比较多?

每个动作导演拍戏时,很多动作瞬间闪过是看不过来的,正常格拍摄难以展现细节,想看清楚,就要用升格。每个升格的动作都有不同的效果,可能会用50格,也可能最快用到300格去拍,所以还是要看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对于没有武术功底的演员,在动作戏上有很大局限性吧?

看每个人的天分,有些人不能打,就看武术指导怎样处理,或者直接用替身。有些演员会找一些与他神态很像的替身,也有一些则会先用替身拍,再自己上阵去做一些能做的动作。比如郭富城也能打的很好,我们认识的时候他跳舞已经很棒了,在《赤脚小子》里吊威亚,看起来像真的会打一样。

降格用的多吗?

要看动作而定。我们正常拍一般用25格,但也有用23格的,拍洪金宝时永远都是22格,因为当时的功夫片一慢就不好看。到80年代以后,吴宇森开始用high speed,《英雄本色》里就有很多。每个阶段风格都不一样,现在影片会合理的用升格,每个高手最厉害的那一招怕你看不清,就会用,其他时间用正常格拍。

不同类型的电影,在拍摄上会不会有难易程度的不同?

拍戏就好像做厨师一样,每道菜都有一种烹饪的方法。我们拍戏之前自己会考虑,比如拍枪战片的时候要想想近几年的同类作品,尽量不要跟别人一样,看剧本的时候要想好每个镜头要怎样去处理,给观众不同的感觉;喜剧的话,则找到搞笑的梗,去思考如何用镜头将其放大。

不同的类型片,在器材上的选择有没有规律?

这个是肯定的。爱情片对画面的要求很高,要拍的很漂亮,我会选择Alexa,但拍动作片,要过雪山、进沙漠,我肯定用EPIC,轻便。两部摄影机画质上有差距,如果Alexa打80分,EPIC可以打60-70分,但后期可以花多点时间将差距拉到最小,这样的话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会方便很多。另外现在又很多3D拍摄,两台Alexa太笨重,用两台EPIC就要轻便很多。

电影一般都是导演主导,作为摄影师如何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

最主要还是多沟通。导演想要什么样的效果肯定他自己最清楚,但你看过剧本之后有什么想法可以和导演交流,他信任你就会采纳你的意见,如果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去拍,那么自己就太被动了。

喜欢哪几款摄影机?

真正开始用数字摄影机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目前用Alexa和RED比较多,其他如Panasonic也用过,但印象不深。不过对于我们摄影师来说,每台摄影机的性能都要百分百了解,才知道拍摄么戏选择什么样的机子。目前来讲,对画面有高要求的文戏我会选择Alexa,动作戏则交给RED。

胶片时代现场看不到画面,拍摄流程是怎样的?

现在我们有了监视器,导演随时可以看到画面,数据百分之九十一模一样。胶片时代我们拍戏时导演从来都看不到画面,所以拍摄时要跟导演讲,两个演员在画面中大概多大尺寸,他要自己划分演员的比例,当天拍完,最快也要明天下午才可以看到。我们要求冲印公司每天都洗出来,这样第二天开工前会先去公司看一遍再开拍,比较有要求的影片都是这样的。也有低成本的电影,可能一个星期才去洗印公司看片,发现拍的不好再重新补拍。

内地有些小成本电影,用胶片机的时候为7节约成本,会让演员先走位,觉得差不多7才开拍,香港也是这样吗?

香港基本不会这样去做,但新导演也不会拿到很多胶片拍戏,通常一部电影剪出来是8000-9000尺,但可能最多给你40000尺。动作片和枪战片比例会高一些,5:1或6:1。吴宇森拍片的时候可能就是5:1。

如何看待技术的演变?从黑白到彩色、4:3到宽银幕、从胶片到数字,分辨率也越来越高。

我没接触过黑白,入行就开始用柯达的彩色胶片。虽然早就演变到彩,但有些导演会有拍黑白的需求,为了方便,多数都会将彩色交卷冲洗成黑白,但颜色上和黑白胶卷还是有差距,白色偏黄,黑色偏灰,像《辛德勒名单》这种是特例,用黑白胶片反而拍摄成本更高了。在画面比例方面,我入行开始就是1:1.85,是欧洲宽银幕的标准,比现在的宽银幕小一点,而现在的IMAX又回到4:3,每个时代的要求都在变化吧!

胶片到数字的变革如何适应?

相对而言,数字摄影机比较容易掌握。毕竟有摄影基础,在拍摄过程中已经可以看到成品,如果有问题可以马上改,这是数字时代最大的便利。拍摄时的亮度也可以根据150随时调整,不像胶片的感光度是固定的。胶片时代大家用的胶片一样,镜头也一样,所以掌握的好不好很重要,现在多机位很保险,如果你担心整部戏看起来很暗,用Alexa会比较放心,它在黑暗中的表现很出色,熟练运用器材后,拍什么戏都会把握的好。

数字代替胶片是重要进步,但也带来争议性,不少导演都还是支持胶片,对此你有何看法?

我也听说还有不少导演在坚持用胶片,侯孝贤、杜琪峰等。

但对于大家强调的“胶片质感”,现在也越来越不明显了。也许三年前你一眼就能看出来数字和胶片的区别,但近两年很难再做区分。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二者的质量已经很接近。三年前已经开始流行用数字摄影机,我为什么不用呢?试片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是数字机拍摄的,它的黑色只有全黑和少量的浅灰色选择,胶片的黑色有黑、灰等多层次感,目前的数字机已经做的很好,跟胶片差不多接近了,CMOS越来越大,只有专家次啊能看出细微的差别。

如果将来再也没有胶片,在你看来会不会是一种缺憾?

对于我们老一代的摄影师没什么,新一代的摄影师可能是个遗憾,因为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再接触胶片了。我们则将胶片和数字时代都经历了。现在很多电影都要拍3D,做特效的话,更是需要数字摄影机才方便,所以,数字摄影机是巨大的进步。

现在的调色技术,是否能达到和胶片一致的效果?

如果胶片100分的话,现在的数字能拿到80、90分吧!但要细究的话多少还是会有差别,但时代变了,胶片不生产,我们也只能向前看。

数字拍摄比胶片时代节约多少成本?

以前在香港,胶片的成本大概是两块钱一尺,胶片冲洗费用大概要10多万,冲洗、剪片、拷贝花费很多。现在数字机没有胶片的成本,但剪辑更加辛苦,每部片子至少用两三台摄影机,拍完回来挑镜头、剪辑才是最辛苦的,摄影师也很少会介入到剪辑环节,所以我现在很担心,一些拍的很好的画面,导演和剪辑也不一定有时间仔细看,都剪掉了。

提名香港金像奖7次,但都没有获奖,如何评价金像奖的口味?三次输给杜可风(英雄本色vs老娘够骚、喋血街头vs阿飞正传、和平饭店vs堕落天使、)怎样看待杜可风摄影?

我觉得拿奖是要讲缘分的,当然,也要承认确实对手太强。我提名的很多都是动作片,通常金像奖喜欢把奖颁给文艺片,杜可风在我看来,是大师,他有很强的自我风格,比如《阿飞正传》,我也非常喜欢,他跟王家卫一起的作品特别好看。而拿不拿奖对我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也像你一样,会时常跟我提到《一个字头的诞生》,拍摄的作品能得到你们的认同已经很开心了,反之,就会有点失落。

香港和内地电影很少能在国外拿奖,你觉得我们的差距有多大?差在哪?

我们跟好莱坞用的器材都是一样的,但人家做出来就是要先进一些。很多东西我们还是人手去做,好莱坞已经开始用电脑,即便都是用绿幕做特效,差距也还是挺大的。除了技术上的差距,在摄影环节也有差距。好莱坞每个环节分工很细,有专门的工程人员,负责搭建模板等等,但我们没有这些,就算是预算足够的电影花时间去做,也都没有那么完美。好莱坞十几年前就开始用Cable Cam,这在国外很普通,也都是由专门的工程部门设计出来的。但我的想法其实很前卫,早在《英雄本色》的时候,片尾狄龙那场戏,我就想用直升机来拍,当时还没有航拍的小飞机,但当时的预算明显不允许,包括最后狄龙被警车围住,其实连警车都没有几辆,我用了一些红蓝灯,交替闪烁做出来的效果。

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退休?

没有想过,真的有一天再也没有人找我拍片,或者身体撑不住了才会退休吧!现在进片场比没有工作更开心。其实现在已经很幸运了,我刚入行的时候,我的前辈通常都是五十出头就退休,我现在55了,还能继续工作,所以现在我更珍惜拍摄的每一部戏,所以会减产,5年拍10部戏,但一定都会选择最有价值的,赚钱已经不是我的第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