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知识性童话语文价值的挖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识性童话语文价值的挖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现象扫描

师:小壁虎在哪里捉蚊子?

生:在墙角。

师:谁咬断了它的尾巴?

生:一条蛇。

师: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心情怎么样?

生:难过。

师:它会想什么办法呢?

生:问别人借。

师:对呀,小壁虎想到了去借一条尾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哪儿?(师一边问一边点击课件)

生:小河。

师:对了,它看见——?

(小鱼出现在小河的背景图上)

生:小鱼!

师:壁虎会怎么跟小鱼说呢?

生: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

师:我们一起把小壁虎与小鱼的话来学一学,演一演,看谁学得最像。

(师生合作扮演壁虎和小鱼,边做动作边讲述故事中的对话)

二、案例分析

实践教学中,此类“活跃”的课堂为数不少。真的是活跃吗?是学生的兴趣高吗?是老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吗?都不是!这样的“活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层思维和想象的活跃,充其量只能算是热闹。这样的课堂只见热闹,不见思想。究其原因,这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不到位有关。不少教师把文本解读等同于翻阅教参,抄写教案,对语文价值的挖掘没有经过认真细致的思考,教学设计时只凭感觉浮光掠影地罗列几条,然后照本宣科。结果是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如出一辙:遇到对话就提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遇上对话就表演,这样就“发展了学生大胆表现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演艺剧场”,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多半无缘。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则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文章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这一故事主线,巧妙地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用处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读这一类型的童话,目标有两个:其一,认识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其二,感悟文章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科学知识。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对于此类知识性童话,在科普价值的显现上,教师应凸显文本所蕴涵的语文价值,重点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为科学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对策建议

1.“面对面”初读文本,获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首先要通览整体,以获得“第一印象”。当前,教师对文本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教参和网络,教什么,怎么教,如“龙门阵”现成摆在那儿。离开这些,教师几乎不会“赤手空拳”地解读文本,更谈不上对文本“语文价值”的挖掘。事实上,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极为重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直面教材,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挖掘文本内涵,然后才能与学生进行对话。教师较为可行的做法是:先认真阅读一遍文本,整体通览,然后合上教材,回顾哪些内容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细回味文本,这些留下“第一印象”的内容就是作者写作出彩之处,也是编者编排意图体现之处,更是学习语言表达的落脚点。通过思考,把握整体,抓住重点,方能驾驭文本。教材中反复出现“向谁去借?怎么借?对方怎么回答?”其实这就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手捧教材,亲历文本,通读全文,在与文本面对面接触的过程中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

2.“细嚼慢咽”再读文本,把握文本重点。

知识性童话以生动活泼、鲜活有趣的内容吸引儿童,文本以童话的形式传递渗透抽象、枯燥的科学知识,语言形式、表达方式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在细读文本时,除了要看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外,还要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了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描述方法,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从中深层次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例如,案例中的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为借尾巴,它分别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求助。文中反复出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则是通过对话,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用处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这一特点,二则隐含着小壁虎因借尾巴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转而欣喜,具有浓郁的感彩。教师要抓住具体的情景,摸清小壁虎拥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长尾巴的情感变化,诱发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尽可能根据不同动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单一复述和机械表演上。

3.“旁征博引”丰富外延,凝练文本内涵。

经典的故事作品总是蕴涵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因此,教师需借助各种工具和途径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丰富文本外延。例如,老师对文中提及的和教材以外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和功能需要一定的积累。文中明确提到壁虎的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自切,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时间,三是平衡、吸附功能。如此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反复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小壁虎挣断了尾巴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出尾巴,所以爬的时间比较长。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多年前,斯霞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说明小壁虎爬了较长的时间,尾巴不是断了立即就长出来的。

生:小壁虎爬啊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了,所以课文上写了“爬啊爬”,而不是写“爬到……”。你们可以去调查调查,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腿、脚,弄断了又会慢慢长出来。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

生:雪花飘呀飘。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