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宏阔历史视阈与智性本体思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宏阔历史视阈与智性本体思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游记文学的完整历史描述和系统理论清理,始终是散文研究的一大盲区。浙江师范大学的梅新林、俞樟华主编的《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作为我国的第一部游记文学史,无论是史著框架的建构,还是嬗递规律的阐发,都显示出不同凡响的独创性。

《中国游记文学史》以通史写成,通史在这里不仅是一种体例,更表现为一种视阈宏阔的撰史眼光。全书上起游记文学正式诞生的魏晋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以至于20世纪末的当代。庶几将古今数千年的文学史都纳入到描述和研究的视野中。对于游记这种鲜活的、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文学样式来说,贯通古今的研究,其意义除了完整展示游记文学的演进脉络外,从接受的角度来说,因为面对不仅仅是被“陌生化”的古典游记,还有数量众多的现代游记,所以更能够增加阅读的认同感。而这些最终都能够转化为当今游记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具有直接的现实借鉴意义。

《中国游记文学史》试图在中国游记的发生发展历程的全面深入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规律性的系统理论总结,对许多关键问题的探究都上升到了本体思辨的高度,甚至可以说,已经提出了游记文学的理论纲领。这些理论的纲领性在于它们解决了关于游记文学本体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如:游记文学的发生问题,游记文学范式的确立和流变,游记文学的文化品格,游记文学文体形式的演变,也即是游记之“源”、“质”、“品”、“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此之前,几乎无人涉及。这里着重谈“源”与“质”。“源”即关于游记文学的发生问题,《中国游记文学史》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出发,结合魏晋时代文人好山水游赏的风气,根本上解释了游记文学的发生原理,从而为游记文学史的撰述和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原点。《中国游记文学史》创造性地提出了“诗人游记”、“哲人游记”、“才人游记”和“学人游记”等诸多游记范式的概念。认为唐代古文运动与诗性精神的结合产生了“诗人游记”,而宋代文人则以前所未有的哲理性与思辨性关注自然,审视人生,从而创造了“哲人游记”之范式,此两者共同奠定了中国游记文学的两大传统类型与范式。晚明的“才人游记”则以小品游记为主要代表,重在“独抒性灵”,充分表现个人才情的文学追求,这既是对宋代“哲人游记”的反拨,也是对唐代“诗人游记”的回归。而渊源于“哲人游记”的“学人游记”乃是清代朴学精神在游记文学创作中的艺术结晶。这些新颖的概念展示出鲜明的思辨色彩,足以塑造和支撑一种新的游记本体观。更值得称道的是,《中国游记文学史》提出新概念,又不囿于概念,或将概念简单图式化,比如晚明的“才人游记”尽管勃兴于时,但它并不代表明代游记的全部,在此概念的框限之外,还有科学考察游记成为与之对峙的另一潮流,兼而叙之,显示了编撰者视野之开阔与持论之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