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简述中医咳嗽证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简述中医咳嗽证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咳嗽 证治

咳嗽是肺系疾患常见证候之一。不论外感或内伤之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肺气失于宣发与肃降,肺气上逆而导致咳嗽发生。

古代医家曾将有声无痰者称为咳,有痰无声者称为嗽,有痰而又有声者称为咳嗽。验之临床,咳与嗽很难截然分开,故通称为咳嗽。

文献论述

《素问•宣明五气论》云:“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前者是指咳嗽的主要病变部位;后者是指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均可累及于肺而致咳嗽发生。《金匮要略》论咳简、散而不详。《诸病源候论》、《千金方》承袭《内经》,在五脏六腑十一种咳之外,又新添风咳、寒咳、支咳、厥阴咳、冷嗽、呷嗽等。后世医家又陆续把咳嗽分为热咳、火咳、燥咳等,致使咳证分类纷纭繁多。明代张介宾执简驭繁,把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但其论外感咳嗽仅及风寒,论内伤咳嗽只有阴虚,治则也只局限于辛温散寒和甘温养阴,实为美不足矣!喻嘉言则独树一帜,谓:“咳者,肺之襄病也。”并说:“六气主病,风火热湿燥寒均能乘肺,皆能致咳……。致于痰湿内动为咳,又必因风因火因热因燥因寒,所挟各不相同,至其乘肺则一也。”

近代医家对本证大多从风寒,风热,燥热,湿痰及肝火等方面辩证论治。

辨 证

咳嗽一证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系。肺者,清肃之脏也,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肺系受邪,或皮毛闭塞,或气道失畅,皆致肺气不宣,失于清肃,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论其病因,总可分外因与内因;论其病变性质,主要有寒、热两种,或表寒,或表热,或里寒,或里热,或虚寒,或虚热,皆导致肺脏功能失调而病咳。

燥、火、热三者同类,所谓水流湿,火及燥,各从其类也,只是程度上有所差异。痰之含义较广,就咳吐之痰而言,及系肺脏在病理状态下之异常分泌物。所谓“肺为贮痰之器”,非指肺之生理功能,而是肺脏之病理产物。痰热、痰湿与肺热、肺寒关系密切。至于肝火,多因情志抑郁发展而来,故对肝火犯肺致咳嗽者,常有戒燥戒怒之医嘱。究其犯肺后之表现,则多属燥火之证。

按系统分类,咳嗽属杂病,同时又是温病的常见之病。此外哮喘、痰饮、肺痈、肺痨等病变中也多伴有咳嗽,但不属咳嗽之范畴。本篇主要针对以咳嗽为主症者辨证,宜详察外感与内伤;在治以调理脏腑功能(如养肺、健脾、补肾、清泄肝火等等)为主的同时,还须常常考虑虚中挟实之证,综上所述大体可概论治咳嗽之要。

治 疗

外感咳嗽:肺寒咳嗽表寒证(即常谓风寒咳嗽),治宜疏散风寒,宣通肺气,多选用止嗽散加减,常用桔梗、紫菀、百部、白前、荆芥、陈皮、甘草等药;肺热咳嗽表热证(即常谓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多选桑菊饮治之,常用桑叶、、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之类药物治之;温燥咳嗽,治宜清肺润燥,疏风清热,多选桑杏汤治疗,以栀子、豆豉、杏仁之类配伍浙贝母、沙参、梨皮等;凉燥咳嗽,治宜疏风散寒,润肺止咳,选用杏苏散,以紫苏、前胡、杏仁、桔梗、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之类药物为常用。

内伤咳嗽:痰湿犯肺咳嗽,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其代表方剂为二陈汤,常用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紫菀、款冬花等药;痰热咳嗽,治宜清热宣肺,豁痰止咳,以清金化痰汤加减治之,常用药物有黄芩、栀子、知母、桑白皮、陈皮、桔梗、瓜菱仁、麦冬、贝母之类;肝火犯肺之咳嗽,则应以清肝泻肺为大法,以黛蛤散合泻白散治之,多选用青黛、海蛤壳、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等药;阴虚咳嗽,则宜养阴润肺,止咳平喘,多选二冬汤或沙参麦冬之类方剂,常用药物沙参、麦冬、天冬、玉竹、桑叶、生甘草、知母、贝母等。气虚咳嗽,其治重在补益肺气,兼化痰宁嗽,选用补肺汤,重用黄芪、人参、熟地、紫菀等药;阳虚咳嗽,宜温阳散寒,化气行水,多以真武汤治之,重用附子、白术、生姜、茯苓之类药。此外,表证未去,邪热雍肺所致咳喘麻杏石甘汤,以及小青龙汤、清肺饮、清燥救肺汤等,亦均为临床常用。

总之,论治咳嗽,临床常用方法不外宣、清、润、温、补等大法。本文所选方剂,均为临床沿用已久,行之有效者,可供临床化裁。

病案举例

例1:患者,女,45岁。2005年5月16日初诊。主诉:3天前不慎着凉出现咳嗽,咯痰色白,咽痒,鼻塞流涕,头痛,曾口服红霉素,咳快好,伤风胶囊等未见好转,查体:体温37℃,咽充血(+),双侧扁桃体稍肿大,又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温性音,舌淡红,苔白,脉浮滑,胸透:肺纹理增强。

中医辨证:外感风寒,痰湿阻肺。治以疏风散寒,宣肺化痰,用止嗽散加减。处方:桔梗15g,白前15g,白芷15g,苍耳子15g,防风15g,款冬花15g,紫菀15g,百部9g,炙麻黄10g,荆芥(后下)10g,苦杏仁10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3剂后鼻塞、流涕、头痛消失,咳嗽、咳痰减轻,遂前方去白芷、苍耳子、防风,加法半夏9g,紫苏子20g,地龙20g,加强化痰降气之力,再服3剂,诸症除。

例2:患者,男,23岁,学生。2006年1月10日来诊。主诉:入冬以来经常感冒,断续咳嗽40天,近1周以来咳嗽胸痛加剧,咳黄痰,口干咽干,饮引恶热,虽经用止咳、祛痰、退热等药,治疗无效。查体:体温38℃,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增粗,左下肺可闻及湿音,舌苔薄黄,脉细数(92次/分),化验:白细胞10.8×109/L,中性74%,淋巴26%;胸透:双肺纹理增强,左下肺可见点片状影。

中医辨证:风温肺热病,卫气同病,痰热蕴肺。治以宣肺清热,辛凉透表。用麻黄10g,杏仁10g,生石膏50g(打碎先煎),甘草6g,银花20g,连翘20g,黄芩10g,桑白皮15g,炙枇杷叶12g,沙参30g,芦根30g,海浮石30g。服用7剂后,咳嗽、咳痰、胸痛减轻,胸透见左下肺炎性阴影消失,但仍有轻度咳嗽,咳痰。本病例并发支气管炎,又与前方加减服用10余剂,诸症消失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