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景谷黄草坝,一个家族的兴茶往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景谷黄草坝,一个家族的兴茶往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11月份的最后一天,北国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思普大地仍然郁郁葱葱,我们开始了寻茶之旅,深入困鹿山、黄草坝一带去探寻云南小叶茶之谜。

同行的,还有从黄草坝走出来,在外做茶叶、咖啡多年,景洪市普文镇白毫茶厂掌门人王贤会女士。据其介绍,深藏大山深处少人识的黄草坝古茶山,其可考证的种茶历史始于乾隆年间,是景谷最老的一座古茶山。景谷连片规模种茶从黄草坝开始,然后才是民乐秧塔、小景谷的相继崛起,使得景谷县在清末民国年间成为与勐海、双江、凤庆齐名的核心产区。

黄茶坝的古茶大都是王家、董家与杨家三大家族种的,清末民国从勐库引来茶籽大规模种茶的当地著名乡绅王贡爷,就出自王家,而王贤会正是王贡爷的玄孙女,如今在外做茶多年,于去年叶落归根,想深入挖掘黄草坝的历史人文,梳理黄草坝人种茶的数百年脉络,并从源头做起,狠抓古茶质量,整体打造黄草坝茶品牌。而她的亲叔叔董崇汉是黄草坝改革开放后做茶第一人,在当地建了第一个茶厂。我们打算通过老王家六代人(如从董家初祖算起是八代)做茶的故事,在景谷最老的古茶山打捞一个家族兴茶的集体记忆……

两座墓碑背后的家族传奇

黄草坝是个村委会,古茶最多的寨子是以寨,然后是外寨,再然后是大寨子与南洋河,其他寨子也有古茶,但不多。全村古茶面积2000多亩,树龄在100~400年之间。这次我们主要考察了以寨跟外寨两个寨子。黄草坝的茶是寂寞的,封闭的大山、不便的交通,让其藏在深山人未识。早些年茶不值钱,黄草坝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发展,到思茅、版纳等地包茶叶、咖啡地种,留在寨子里的都是老人。2012年古茶价格起来以后,回家乡种茶、做茶的才多起来了。王贤会跟其大哥王贤祥也相约一起于去年回老家发展,重拾王家做茶风范,整体打造黄草坝茶品牌。

老王家做茶,得从董家说起。在黄草坝,数百年的茶事大都跟王家、董家与杨家有关,而且他们都是亲戚,董家与王家错综复杂的关系,王家跟董家很长时间被当做一家。

第二天上午,王贤祥、王贤会兄妹特地领我们去看董家初祖与王家初祖的坟墓。董家初祖叫董奇玉,祖籍也是江西人,其住在镇沅恩乐,开办了一家纸厂(用滑竹为原料造纸),因躲债逃到黄草坝以寨,用带出来的钱置办田地等产业。董奇玉来的时候,这里就种有一些大茶树,但数量不多。董奇玉扩大了茶树种植面积。但黄草坝真正大规模连片种茶,还得从王家初祖王斯恩的儿子王贡爷算起。黄草坝可考证的兴茶第一人董奇玉就安详地躺在寨子左手边的茶地里,旁边到处都是古茶,不知其亲手栽种的茶树还在旁陪伴否?隆起的坟堆前立有一块字迹斑驳的墓碑。王贤祥用抹布蘸水反复擦洗,字迹变得清晰起来,有大半可以辨认,显示着:其生于乾隆甲戌年二月初二日辰时(1754年),卒于嘉庆丙寅年九月(1806年)。这块碑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董奇玉的曾孙为其立的。据我们猜测,可能是清末民国董家、王家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就重新刻碑、立碑,记载先人的丰功伟业。

王家老祖名叫王斯恩,镇沅田坝乡胜利村王家寨人,王斯恩的坟墓位于寨子斜对面的山坡上,这里同样种满了茶树,墓碑上的信息显示:王董斯恩(因娶董家媳妇的缘故,王斯恩改姓),生于道光年间,卒于光绪庚子年(1900年)。王斯恩在田坝的时候已结婚生了一个儿子,他来这边配董家媳妇,他儿子就改名王董正坤,他跟董家寡妇生的儿子叫王董正中,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贡爷。

王贡爷的兴茶往事

王贡爷读书非常厉害,取得了贡生的功名,是当时景谷的四贡爷之一,通知开会,跟县太爷坐一排,在当地拥有极高的威望,乡亲遇见什么纠纷,都抬轿子来请他前去调解。其他三个贡爷是小景谷的杨贡爷(为王贡爷的宗师)、谦刚邓贡爷、宽宏李贡爷。解放前,如今宁洱的谦刚、宽宏都属于景谷管辖。

王贡爷修的石板路以寨村民至今还在用。古茶、石板路与小学遗址,就是王贡爷留给后人最大的记忆。看罢王家老祖的坟墓,我们又沿着王贡爷当年从大理南涧请来石匠修的马帮路,走回寨子。这条路通往寨子旁边的学校,王贤会小时候在那里读书,记得上下课的钟敲得特别响。现在已成一片废墟的学校,当年也是王贡爷建的,王家一代代人都在里面教书,附近十里八乡的农家子弟都来这里就读。

“王贡爷办高小,没请外人,七个教书人都是他的儿子与孙子,没领工资。一年学费只收两斗谷子(十六斤一斗),带有半公益性质,远至小黑江高桥街、勐乃的都过来读书。过去正兴乡只有三所小学,能在这个大山里办一所算是一个奇迹。”董文虎说。

1945年生的董文虎,今年70岁,为王贤会爷爷的堂弟(王贤会爷爷叔叔家的老五)。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其爷爷王贡爷的情况。

“我父亲就是老五董以鹤,常年驮茶到处卖,还曾经驮茶到昆明,卖的钱供我四大爹读书。解放前,黄草坝做的是散茶与竹筒茶。竹筒茶是将茶叶蒸软,放布袋里揉,然后放竹筒里舂紧,再将竹子剖开,取出茶叶晒干,最后用笋叶、棕片包装成圆柱形,便于马帮驮运。不远的地方装50公斤一驮,远地方三四十公斤一驮。我家赶两把骡马(1把5匹),总共十匹,是黄草坝最大的马帮,黄草坝的地主就是我家当。整个黄草坝,是靠三家人种茶。以寨是王家种的,外寨是我爷爷外家(杨家)种的。杨家据说是杨文广的后代,跟董家是亲戚,跟董奇玉一起逃难过来。王贡爷的亲妹妹嫁给杨家,生了十个儿子。杨家十个儿子全靠王贡爷教育培养出来的。解放前,茶地都是王家、杨家的,分掉。”董文虎说。

王贡爷兴茶、办学,建设家乡需要雄厚的财力。读书厉害的他,也是一位经商、置办产业的高手。王贡爷年轻的时候拉茶叶去临沧卖,再驮大烟回来卖,人家说他捡到银子了。其实是一次生意谈好后喝酒,卖大烟的人酒喝晕了头,把大烟多点给他,因此发财,买田买地,办教育。田地买到了正兴、田坝,变成大地主。黄草坝地瘦,王贡爷就到外面买良田,然后将地租出去,用骡马将租物驮回来。王贡爷派长工康长宝等人到勐库取来大叶种茶籽种在以寨,因此以寨的大叶种多,外寨小叶种多。

种出来的茶,制成散茶与竹筒茶,然后沿着茶马古道驮到大理、昆明、临沧等地去交易。

黄草坝的茶在清未民国兴起,是跟王氏家族的崛起有关,名门望族推动茶事勃兴。王贡爷在以寨办高小,修路,从勐库引茶籽,家里有马帮,常年行走昆明、下关、缅甸,生了五个儿子,都是读书高手、当地著名乡绅,其中还出了一位大学生。据了解,困鹿山茶事的兴起跟李贡爷有关,再加上小景谷的纪襄廷,双江的彭氏家族,我们可以发现清未民国滇茶的第二个兴盛期,很大程度上是地方开明士绅在推动。

黄草坝茶叶的复兴

作为董树汉长子的王贤祥,1998―2008年在黄草坝村委会当副主任,因善于做人,做实事,能协调好各种关系,摆平各种利益纠纷,很受老百姓敬佩。王贤会从小心里就有别人,家务活不用大人安排,能做的都抢着做,长大了到普文发展茶产业,善待工人与客户,与茶农建立了水融的关系,以良好的质量信誉口碑赢得了市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尊重,成为普文当地做绿茶的一面旗帜。王贤会表示,要用最真诚和善良的心灵去打造自己的产业,这是自己追求的目标。

“黄草坝的茶在解放前就很有名气,在景谷、宁洱一带种茶来说是最早的。解放前人出名,茶也出名。解放后,人被抓,交通不便,没作为茶叶重点产区来抓,黄草坝的茶没落了。1991年茶叶市场放开,私人老板会进来收晒青毛茶,做得少,不成规模。黄草坝一直做晒青。2003年才稍微有点名气。现在交通好一点,普洱茶有点热了,老板进来看得多,名气传出去了。”王贤祥说。

黄草坝茶的再度兴起,还得等到2007年。这次的弄潮儿还是跟王家有关,董崇汉这位王贡爷的曾孙、王贤会的亲叔叔,成为了改革开放后“黄草坝做茶第一人”,也是黄草坝茶崛起的民间推手。这一切源自他1983年起就一个人负责供销社黄草坝分店,黄草坝的茶都是他在收……

董崇汉继承了老王家的优良基因,读书很厉害,考上高中,因是地主的儿子不让读,只能初中毕业到正兴粮店上班。“1983年在以寨成立供销社黄草坝分店,一直是我叔叔一个人在负责收茶。1987年调到正兴供销社当售货员。后来离开供销社,回来收茶叶卖了三四年,于2004年办了黄草坝第一家初制所。他是黄草坝做茶第一人,也是经营茶叶时间最久的人。当时他收茶卖给景谷茶厂、普洱县茶业公司。他人聪明,极善与人交往,在社会上认识的各种朋友多,他也利用良好的人脉圈子不断推广黄茶坝茶。在我叔叔等人的影响下,黄茶坝茶有了一些名气,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作为重点古茶区来打造,到了2007年黄草坝的鲜叶一下子从10元一公斤,猛涨到25元一公斤,名气一下子就大了。我叔叔的库存货卖掉,就发财了。”

这样一来,董崇汉名气也做大了, 2008年茶市的冰点期,在昆明的茶叶批发市场竟然有人冒充他做的黄草坝茶。“他当时卖的茶,一片100元。市场上假货只要几十元。我们才将货发出去,一个昆明客户告诉我们,昆明批发市场有人写着叔叔名字出售假茶。”

可惜的是,这位“黄草坝做茶第一人”,在2009年退出了茶叶江湖,于2010年拿着国家项目专门去种核桃。我们来黄草坝的时候,他还待在数千亩核桃基地里维修发电机,从而与这位传奇人物失之交臂。

黄草坝的茶也沉寂了好几年,被行业权威媒体痛心地称为“被贱卖的无量山茶”。2007年的春毛茶,200元一公斤;2008年跌到60元一公斤;2009年、2010年都是几十元,直到2011年才涨到100多元。黄草坝茶的真正快速上涨是2013年,春毛茶涨到200多元一公斤,2014年涨到300多元,单株卖到600~800元一公斤。2015年,春茶300多元一公斤,黄草坝茶凭借其卓越的品质,成为少数茶价不跌甚至略微上涨的古茶山之一。

2015年,普洱茶回归理性,市场进入精耕细作时期,也同时进入了资源深度整合的时代。黄草坝茶虽然在市场上有一定名气,但毕竟是二三线茶区,因香、甜,茶气足,其往往被拿去冒充困鹿山、景迈茶。怎样从一流的原料基地,变成一流的公共品牌?历代兴茶的老王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这一次的重担交到了王贤祥、王贤会身上。

2014年,兄妹俩相约回黄草坝做茶。通过一年的尝试,王贤会认为要整体打造黄草坝茶,品质是关键,先做出毛茶标杆,再进行品牌化运作,最后通过整合大资源实现茶产业的腾飞。提升品质的关键在于,引导老百姓大小树分开采,大幅度提升初制工艺,这样一来才能真正竖立起毛茶标杆。同时要走差异化路线,引进新工艺,开拓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