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在国家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它们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且大部分民族都拥有多种节日;在节日中,各民族对自我的文化和社会进行反思并加以界定,个体由此获得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一种认知和认同,社会生活也因此得以重新整合;再加上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民族节日在促进各族人民相互沟通、彼此尊重、共同团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呈现出共享特性。这些共享节日,一方面是历史上各民族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结果,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各民族相互间文化交流的平台、文化认同的载体和交往互动的助力,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因此,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节日对于中华民族以及国家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建设已有了很大进展,并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就。但少数民族节日的衰弱、消失、变异现象仍然较为显著,国家节日文化建设有待在观念校正、立场转换、制度设计、政策调整和具体政策实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交流;国家文化建设;地位;意义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9月29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增强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其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一句意义非常深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其中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非常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55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且大部分民族都拥有多种节日。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需要,少数民族的一些节日已经被批准为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彰显我国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的重要表征。
一、少数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并在固定日期举行庆祝或祭祀仪式的日子。中国少数民族节日与自然界季节更迭、祈求丰收、崇敬英雄、谈情说爱、传统习俗、等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民族传统服饰、饮食、歌舞、仪式以及各种独特的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在节日中得以集中体现和生动展示。在节日中,各民族对自我的文化和社会进行反思并加以界定,个体由此获得对本民族历史和传统的一种认知和认同,社会生活也因此得以重新整合。
由于中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使得民族节日在促进各族人民相互沟通、彼此尊重、共同团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节日已成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节日类型及其关系
中国各少数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关系,节日类型多种多样,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点,并在节日的形成、发展、变迁以及规模、形式、象征等方面体现出诸多层次的关系。
1.类型
中国各少数民族节日众多,具有不同的类型。依据节日的根本特征以及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少数民族节日分为农事性节日、宗教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娱乐性节日、融合性节日等五种基本类型,但这些节日类型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会出现某种层面上的交叉与重合,比如某些农事性节日中,可能带有的成分,也可能给民众带来休闲与娱乐。
其中农事性节日多有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寓意。农耕方面有开秧门、迎新谷、吃新米、敬牛、庆丰收等许多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林业方面有密枝节(彝族)、护山节(彝族)、山神祭(羌族)、祭山神(布依族)等节日。牧业方面有鄂温克族的“祭吉雅奇”(祭牲畜神),蒙古族的马奶节、打马印,藏族的雪顿节,裕固族的剪马鬃等。渔猎方面有高山族的丰渔祭、猎祭,鄂温克和鄂伦春族的“米特尔”节(贮备越冬肉食),白族的祭乌节,苗族的虾子节、杀鱼节,瑶族的干巴节,京族的海神条等。副业方面有满族的祭老把头,彝族的采药日、景颇族的采革节等。与农事相关的节日亦占整个民族节日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宗教性节日以宗教祭祀为主要内容,多带有祈望平安、幸福、关爱的特点。除了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中带来的影响之外,其他一些原生性宗教也有一系列的相关节日,如在中国北方深受萨满教影响的蒙古族、裕固族、赫哲族等民族的节日,由于参加活动的人数较多而成为了全民性宗教节日。宗教性节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这些节日已成为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特点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信教的还是不信教的群众都可能参与到节庆活动之中。
纪念性节日主要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或英雄人物的节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人物,并为纪念这些历史或人物而规定了特别的日子。比如中国众多少数民族都举行的端午节就含有追悼屈原的内容,此外,还有苗族的“羊马节”、怒族的“仙女节”、侗族的“萨玛节”等。
娱乐性节日是为了进行休闲娱乐活动而设定的节日,多以群众聚会、游艺、歌舞等形式举行,同时具有为青年男女年提供社交机会、促进民间商贸活动的功能,包括花腰傣的“花街节”、白族的“三月街”、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林卡节、苗族的姊妹节和芦笙节、侗族的踩歌堂等,都属于娱乐性节日的范畴。
除了上述节日之外,尚有众多的融合性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常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日常需求有关,其形式各异,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如以卫生健康为目的的朝鲜族“流头节”、傈僳族的“澡堂会”、藏族的“沐浴节”等;以宣扬敬老爱幼为目的哈尼族和朝鲜族的老人节、彝族的娃娃节、纳西族的牧童会等。此外还有一些专门为商品交易所设定的民族节日,如壮族的药市、纳西族的“棒棒会”、白族的三月街以及各地的一些庙会等。
2.特点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节日有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受到自然环境、传统习俗、法律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播、集体记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民族节日表现出一系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