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汽车造型与中国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汽车造型与中国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十几年前国内的汽车消费者而言,好车坏车并不重要,有车没车才是本质上的区别。之后,随着汽车的普及,人们开始对汽车的性能、外观等方面加以重视,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汽车造型。而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家庭早已开始更换第二辆车型,人们的需求品种在增加,多功能车受到追捧,跨界车型大量出现。农村的市场也得到广泛开拓,过去农村人喜欢买面包车拉货,可能未来就会在载人商用方面产生更多的需求。

中国汽车市场虽然大,但竞争也是异常激烈,以往一个车型可以卖上五六年,现在两年就要改头换面了。而对相台车型而言,型态上的竞争是最直接的,外观决定了消费者的第一印象,这种第一印象的起始点便是整车的风格。不同的民族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的产品艺术风格,汽车造型成为这种艺术风格的映射,同时也与其对应市场中的潜在审美观有直接联系。为此,一些国外设计公司、车企纷纷派遣专人常驻中国进行调研工作,他们经常在大街上拍摄各类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照片,包括出行方式、饮食、服饰等方面,通过这种长期资料的积淀和分析,探察中国文化的动态变化。

而有一个事实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构架并不清晰。我们国家地域广阔,文化氛围千差万别,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就大不相同。中国虽然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生活中不乏古代文化遗留下来的印记,但这些都未能阻碍中国文化吸纳西方文化的进程。并非汽车造型设计在适应中国文化,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转变了,在接纳西方汽车文化的引导。曾有很多汽车造型设计师热衷于中国文化,一心想在汽车造型设计上体现中国文化,结果却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即便融入了再多的中国元素,汽车本质上就是西方文化。

中国汽车消费者并不会过分关注车型本身能否映射中国文化,他们只在乎车型能否满足自己在现代社会中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及能否符合自己的审美观,而这类需求和审美观又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孕育而成的。曾有几款畅销欧美的国外品牌车型,引入中国却没有市场,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清晰地捕捉到中国人当时对车型的需求定位与审美定位。因此,设计师还是有必要研究中国文化。

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至今仍遗留着儒家思想的影响。相对西方人,中国人更保守、含蓄一些。这就出现一种情况,消费者买车未必会买自己最喜欢的车,即便价格上没有差异。比如一个人喜欢上一款黄色的车,看上去很漂亮,但真的要买了,他还是会选中庸一点的灰、白等颜色。同样,一款车造型非常绚丽张扬,但真要买了,人们往往会降一个档次,选择相对稳重、低调一些的车型。

按说,中国人比外国人更清楚自己的需求及地域审美观。可是为什么中国自主设计的车型往往在外观上比较落后呢?

汽车造型设计离不开与科学技术手段的结合,且存在着设计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问题。目前,中国自己的汽车研发能力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很多设计流程还不规范,技术手段也不成熟,更多地侧重于逆向开发模式,在正向开发上缺乏核心技术能力,这就势必会影响到造型设计的空间。

另一方面,中国缺少造型设计人才,创意设计、数字化设计和模型设计等环节不能在流程上构建合理的工作程序,换句话说,人才流程衔接不顺。举个例子,一个水平不高的设计团队,即便从意大利请一个设计总监也无济于事。相反,一个普通人到意大利设计团队中去当设计总监,只要他懂得管理方法,就不会影响大局。

在中国汽车市场上,每年都会有一批新面孔出现,有的来自合资厂,有的是自主研发,有的是直接引进。这些车型在面世之前必然做了大量市场调研与造型预判,但是,人们不难发现这些车型经常在造型元素上体现一些同一性。从某种意义上讲,造型设计元素仅代表一种“原材料”。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些“原材料”用好,以从整体上形成一种符合品牌战略的设计风格,也称之为造型设计语义。

此外,就是品牌效应的影响。品牌效应属于重要的无形资产,经常给产品价值增添较高的附加值。汽车产品具有较强的外观特性,使得汽车品牌在形象上存在一个清晰的、明确的品牌识别性。例如,人们一看到宝马车就会关注它家族式的格栅特征,这种积淀下来的造型元素形成了汽车品牌DNA,反过来更好地促进了该品牌的形象宣传。

总之,汽车造型设计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艺术设计,在汽车工业中的作用颇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工程工艺,更与其身后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任何发展性事物都在客观上遵循某种规律,相信随着日益与国际接轨,国内的自主研发能力必然会在不久的将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简介:刘威,资深汽车造型师,近年一直研究汽车市场、中国文化与汽车造型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汽车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