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技风尚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技风尚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超新星光环之谜

美国《科学》杂志 2007年2月23日

位于大麦哲伦云的超新星1987A,自20年前被发现后,一直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这不仅因为它是1604年开普勒之后,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肉眼可见的超新星,更重要的是,围绕着爆发形成超新星的恒星周围,有三个非同寻常的气体环状星云。

天文学家发现,这些星云是在超新星爆发之前大约2万年左右形成的。那么,这意味着,当时该恒星一定发生了某种戏剧性事件。目前普遍的看法是,当时这颗恒星在碰撞过程中吞噬了另外一颗恒星。在这一过程中,喷射出来的物质形成了围绕的星云。

这一“双星合并”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超新星1987A的不少特点。不过,现有的模型都无法对这些气体环的几何形状以及动力学特征,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英国和德国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却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即这三个气体光环并不是一次形成的。

导致超新星爆发的恒星,在吞噬伴星的过程中,自身会以极高的速度旋转。而高速旋转,则使得其外层大量物质像风一样被甩出,形成沙漏形状的两个外层光环。

此后,随着恒星吞噬过程的进行,又发生了二次爆发。喷射出的物质,形成了内层的光环。由于两次爆发的物理中心不同,所以,三个光环出现了重叠。

他们还预测,根据这一模型,内层光环氦的含量应该比外层光环高。这与目前的观测是吻合的,虽然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的证实。

科学家们相信,虽然1987A有其特殊性,但对光环形成机制的研究,仍将有助于最终揭开恒星演化的诸多谜团。

多莉的遗产

英国《自然》杂志 2007年2月22日

整整十年前,当英国科学家韦尔穆特(Ian Wilmut)宣布利用成年体细胞,成功地克隆出一只名为“多莉”的绵羊时,它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革命”。

从科学界到政界、宗教界,似乎都并未为此做好准备。人们一度以为,要成功地克隆出结构十分复杂的哺乳动物,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接踵而至的,则是伦理学上的大辩论。一个最主要的担心是:如果人类也可以克隆的话,它不仅会挑战人类自身的尊严,而且有可能产生一支邪恶的“克隆”部队,就像后来的《星球大战前传II:克隆人的进攻》所幻想的那样。

值得庆幸的是,直到今天,克隆人类仍未成为现实;克隆技术也并未如一些人所预料的那样,成长为一个庞大的产业。

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科学家逐渐发现,克隆过程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要获得大量的卵细胞并不容易;即使能获得,卵细胞和移植过来的遗传物质之间的配合,也远不完美。这就导致了克隆的成功率非常低,一般只有2%-5%的克隆动物胚胎能够成长为健康个体。不少曾经雄心勃勃的公司也都因经济上缺乏可行性,而关闭了商业克隆部门。

在克隆人类的争论退潮之际,干细胞技术却成为新的焦点。在美国等不少国家,这一技术仍争论很多,但其前景比直接克隆人类更加乐观。毕竟,通过克隆人类胚胎从而提取干细胞,可以为很多疾病的治疗――甚至器官移植带来更多的光明。

不过,科学家提醒说,直接克隆人类,仍然是迟早要面对的话题。对于很多身患不育症及遗传性疾病的人而言,克隆婴儿仍是“希望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