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塞患者p―选择素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塞患者p-选择素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3年5月~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者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组)50例和观察组(氯吡格雷治疗组)50例。治疗1 w后静脉血检测p-选择素水平。结果 治疗7d后两组患者的P-选择素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但是试验组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血小板;P-选择素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证实血小板在脑梗塞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对脑梗塞的发病更为重要[1]。另一些研究显示,炎症反应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炎症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介导各种免疫和炎性反应,参与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也是临床上主要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已经被写入各国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指南。P-选择素主要表达于巨核细胞、活化血小板和活化的内皮细胞,其功能为参与活化血小板及炎症免疫。本文主要探讨氯吡格雷在脑梗塞急性期对P-选择素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2013年5月~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 ,男68例,女32例,平均年龄63.4岁(42~85岁)。入选标准: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时间
1.2分组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50),除常规治疗外分别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灵口服。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商品名为波立维,赛诺菲一圣德拉堡公司产品,规格:75 mg/片),75 mg qd po;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商品名拜阿司匹灵,拜耳公司产品,规格:100 mg/片),100 mg qd po。
1.3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7 d抽取晨起后空腹静脉血4 mL, 2%乙二铵四乙酸二钠(EDTA)抗凝,3000 r/min 离心 10 min,分离血浆后,冰冻保存,由专人按操作规定严格操作。P-选择素测定:试剂由福建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规范操作。
1.4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所用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3讨论
急性脑梗塞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含有巨噬细胞和多种T细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炎症细胞可释放出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物质降解胶原纤维,促使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在脑梗塞早期由于大量白细胞聚集,细胞膜上的黏附分子脱落下来,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导致P-选择素、血清ICAM-1、L选择素等多种黏附分子水平升高;而且由于缺血局部脑血管内皮细胞上相关黏附分子的大量表达,促使白细胞大量向缺血局部黏附、聚集,进而跨壁向缺血脑组织浸润,从而进一步加重炎性反应的损伤过程,形成恶性循环[2]。P-选择素是一个高度糖基化的单链跨膜糖蛋白,其在静止的血小板表面表达少量P-选择素分子,如果被组胺、凝血酶、白三烯、氧自由基、肿瘤坏死因子等活化后,血小板内的血小板质膜上就可以表达20倍的 P-选择分子。P-选择素有多种生理功能:①在炎症反应中,受伤的内皮细胞表达P-选择素,促进白细胞释放炎症因子以及组织因子、趋化因子,有利于其它粘附分子的相互共同作用,使细胞间的粘附由可逆转为不可逆;②在血栓形成过程中,P-选择素起着始动作用,单核细胞粘附于内膜缺损处的血小板,促使纤维沉积。因此, 在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过程中,P-选择素介导的细胞间的粘附起着重要作用。因为P-选择素仅在活化的血小板表面出现,所以检测外周血中 P-选择素水平可以知道当时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故认为 P-选择素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标志。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其活性代谢产物选择性与血小板表面腺苷酸环化酶耦联的ADP(P2Y12)受体结合,进而ADP介导的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受阻,因而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3]。目前研究表明,氯吡格雷除抗血小板聚集外还具有抗炎作用,它可以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的释放,P-选择素在激活炎性细胞,介导细胞间的粘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选择素减少意味着可以显著减少炎性反应的产生。因此分析炎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研究中,观察发现氯吡格雷相对于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P-选择素的升高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机制不仅包括抗血小板抑制血栓形成,还包括的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对脑组织损伤,改善患者的预后。
因此,氯批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效果显著,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抗血小板作用和抗炎作用。
参考文献:
[1]Leelaminit V,Limsakul C,Geater A.Synchroniz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treating pharyngeal dysphagia[J]. Laryngoscope,2002,112(10):2204.
[2]Kooten FV, Ciabattonig G, Patrono C,et al.Evidence for episodicplatelet activation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J].Stroke,1994,25:278
[3]Freed ML,Freed L,Chatburn RL,et al.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swallowing disorders caused by stroke[J].Respiratory Care,2001,46(5):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