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120求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120求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农村急救整体薄弱

近年来,农村交通事故等意外事故频发,急救需求随之不断攀升。以湖北省十堰市郧县胡家营镇为例,该地卫生院一年时间内接到的村民农用车翻车、坠沟、撞车等意外急救,占了整个急救量的一大半。但另一方面,农村急救却普遍面临力量不足的问题。天津市急救中心主任李金年称,目前全国农村院前急救体系整体发展不太完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一些偏远山区,普遍存在乡镇院前急救管理不够统一规范等问题。

和城市急救体系相比,农村急救体系整体十分薄弱。

医疗急救机构覆盖不全,发展不均衡。目前许多农村已初步建立起医疗急救体系,医疗急救的覆盖范围逐年扩大,能力不断提高,但整体仍然薄弱,发展仍然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尚未建立起急救网络体系,难以形成区域急救协作能力,而且许多乡镇至今仍不通电、不通公路、不通电话,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急救服务。此外,城乡急救医疗机构数量和分布不均衡。据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6月,重庆市经济水平最高的都市功能核心区每10万人拥有急救医疗机构1.333所,而经济较落后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每10万人仅拥有急救医疗机构0.271所。

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不齐全。农村医疗急救体系整体基础设施落后,通讯系统配置不全,尤其是县级医疗机构的急诊科力量普遍薄弱,急救设备老化、落后,急救车配置地区差异较大,缺口明显。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仍处在医疗人员缺乏、设备简陋的困境之中,基本医疗服务尚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对于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和急救能力的建设。急救医疗机构床位配置方面,急诊科建制的最佳方案是急诊病房、急诊手术室、急诊ICU一体化。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住院病床、监护抢救床比例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急救人员不足,服务水平总体偏低。依然以重庆为例,在急救医务人员数量方面,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医生的实际人数与所需人数之比仅为31.15%~32.45%;护士实际人数与所需人数之比仅为35.97%~37.46%,农村急救人力资源明显不足。在急救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方面,结合已有资料,农村的医疗急救业务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院前急救工作开展相对滞后,急救医务人员普遍存在职称低、年轻化、从事急救工作时间不长、缺乏急救培训等问题,这些都使得农村地区的急救能力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

院前急救严重缺乏,抢救时间被耽误。由于急救观念、急救设备落后,急救人员能力缺乏等原因,一些农村地区无法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遇到紧急状况依然停留在“抢了就送大医院”的层面,院前急救的缺乏使被抢救者获得确定性治疗的时间间隔延长,而时间恰恰是挽救重度事故伤病员和重病急病者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十堰:统筹指挥 三级联动

“多亏120把我抢救过来!”家住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大庙乡万兴村的村民陈德强说起自己的经历分外激动,“听别人说土里生长的一种叫‘土子’的东西能治头晕,我就生吃了两个,当晚浑身发抖、抽搐,我弟弟连忙拨打了120电话,乡卫生院的救护车很快就来了。经过抢救治疗,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在国内,十堰是农村急救领域的探路者和先行者。据悉,近五年来,十堰市农村地区120急救体系及时救援了600余起突发事件。在2014年汉十高速公路车祸事故等紧急救援中,都是乡镇急救站救护车首先到现场,然后是县120指挥中心、市急救中心调派其他急救站增援,形成了市、县、乡三级急救站联动,水运、陆运结合转运伤病员的局面。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十堰市目前已形成以十堰市急救中心为枢纽、6个县(市)120指挥中心为纽带、136个急救站为支点的城乡120急救体系。

十堰于2005年成立市急救中心,次年建立丹江口、房县、竹山、竹溪、郧县、郧西6个120指挥中心,同时建立健全一二三级136家医院急救站,在全国率先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120急救体系,目前拥有226台急救车、1300位相关从业人员,平均1.6万人配一台救护车的标准,远远高于国家规定的5万人。十堰为66个乡镇医院急救站配备了救护车和常规急救设备,每站定编1名驾驶员,彻底刷新了以前部分急救站靠租借农用车运送病人的历史。十堰农村近几年发生的突发事件,都得到了120急救体系高效有序的救援。每年3.6万余次的急救出车中,农村120急救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6.4%上升到了2013年的53.7%。

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业务培训,保持三级急救体系的联动是十堰多年总结出来的农村急救经验。其中,城乡急救体系的关键在于联动,十堰柳陂镇卫生院急救站主任李家明说,从乡镇到县城再到市区,三级急救体系医疗力量统一调配,可为救援节省更多时间。郧县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杨金成认为,在处理好日常急救工作的同时,加强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建设,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提升医疗救援能力,加强与110、119及交通事故处理中心等相关应急部门联系,建立密切协作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有效处理特殊事件、突发事件,120急救体系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此外,十堰还以120为纽带,整合院前急救力量,组建各级急救专家库,指导各急救站专业能力建设管理和加强急危重症伤病员救治;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组建急救科普宣传队,开展急救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十堰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正日趋成熟规范。

梅州:平台合作 就近送治

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一位妇女带着哭腔紧急求助,称身边有位癫痫病患者急需救护车……广东省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调度系统平台上,调度员正紧张有序地接听呼叫进来的求救电话,并认真地记录和发出指令并及时调度车辆。虽然程序很多,但调度员在短短几分钟内便调度了车辆,并对求救者进行了院前急救指导。

据了解,目前梅州市、县、镇三级共有43家急救医疗网点,急救车辆75台。其中市120急救指挥中心2014年城区(含梅江区、梅县区)共派出7650次急救车辆进行院前紧急医疗救援。

2014年12月30日,作为梅州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的120医疗急救体系联网全面建成,以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含梅县区、梅江区)为中枢,各县(市、区)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分支的120指挥调度网络体系,实现了市、县两级120急救指挥中心系统联网运行。这也意味着,以后梅州市民拨打120,就可顺利享受到就近就急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并能通过电话得到院前医学指导,进行自救及互救。

以往,梅州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都是县转县,市转市。若是大埔县银江镇发生车祸,一般前往的急救车辆为该县医院派出,假如病者有意愿,则可前往其他医院。“如今,120急救网络覆盖各县(市、区),若非家属有其他意愿,且病情紧急,将就近安排梅县的急救车辆前往。”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主任王征云说。打通县域之间120急救指挥的合作平台,将大大缩短抢救距离,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机会。

此外,梅州市120急救网络的全覆盖还避免了重复出车、浪费资源等现象,对突发灾难事故能第一时间调度多家医院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重症病人。

目前,梅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还配备了GPS定位系统和全程录音系统,“统一指挥、分散布点、就近救护、快捷有效”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正日臻成熟。

加快农村急救建设

在加强网络规划建设与资源配置新医改方案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两大目标与急救医疗体系建设紧密相关,其目的就是要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缩小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差距,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应尽快完善急救医疗法规、规章制度,为急救医学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应建立、完善农村急救保障系统,将其纳入城乡急救、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重点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证农村急救医疗机构经费,满足其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以解除农村急救人员的后顾之忧。巩固县级急救网络,完善急救医疗必备设备的配置、促进新设备使用,大力提高乡镇、农村的紧急医疗救治能力。大力培育农村急救队伍,加强乡村医生的定期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强化乡村医生的诊断技术和用药技术,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急救能力。加强对广大农村居民院前急救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