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民生新闻该选些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民生新闻该选些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闻专业化的进步,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成为各大媒体报道的重中之重,它将百姓的生存生活状态置于多重聚焦之下,对它的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本文从分析民生新闻的特征入手来探讨民生新闻新闻选择的背景及特点,并结合实际谈谈民生新闻选择标准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

为什么是“民生新闻”

所谓民生新闻一般是指与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形态紧密相关的社会新闻。但从学术角度上,有的传播学者并不认为民生新闻是一个严格意义上具有独立内涵的新闻学概念,因为广义地说,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都应该是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媒介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同样,民生新闻所特有的新闻选择标准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以美国和英国为主)传统新闻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种新闻报道开始崛起,即“生活方式”报道和深度报道。“生活方式”报道紧贴受众的日常生活,虽然相对平淡,却深受广大受众的欢迎。进入到80年代,媒介进入到了一个生产过剩的消费时代。民生新闻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在我国,对民生新闻有重要意义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个时期可称得上是新闻价值观的“大胆突破期”。新闻传播界开始从新闻传播的功能入手,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比如,人们意识到新闻还具有传播信息、指导经济、服务社会、舆论监督等多种功能。新闻报道的外延不断扩大,一个更为真实多元的现实世界被呈现于媒体上。

对民生新闻有重要的意义的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这个时期,新闻价值观进一步开放,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进入价值重构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的商品属性凸显。从生产的动机、目的、服务对象来看,新闻的生产与其他领域的精神生产不同,它已具备商品的基本条件,即: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生产主要用于他人消费,经过市场转换到消费者手中。这样,新闻价值观趋向于多元,新闻既要有重要性、显著性、指导性,又要有实用性、趣味性、知识性、接近性。许多新的新闻价值观念、新的新闻报道题材、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开始出现,其中也包括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兴起。在民生新闻的采写过程中,记者和编辑们的新闻价值观回归至“民生”和“百姓”,强调新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去选择和解读新闻事实。

可以说,民生新闻的新闻选择是时代的选择,是“受众为主导”的市场的选择。

大民生与小民生

民生新闻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的新闻价值观,也使得媒介的新闻选择出现了很大的突破和改变。本文认为,民生新闻的新闻选择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受众最想知晓,受众最想了解”成为选择新闻事实的重要尺度。

“受众最关注的角度”成为确定新闻报道角度的重要标准。

“提高和鼓励受众参与新闻传播”,鼓励普通百姓提供新闻线索,并参与新闻的讨论,形成互动。

“百姓小事中见社会大意义,社会大事中找百姓焦点”。注重选择那些民生小事来反映社会大环境,同时又从时政、经济等“大新闻”、“硬新闻”中寻找与老百姓相关的内容,为百姓解读其中意义。

具体地来看,民生新闻的新闻选择上主要关注的是两个点:一是大民生,二是小民生。

所谓的大民生,就是更多注目于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新闻,同时大民生还包含“从民生角度对国计所进行的解读和诠释”这层意思,通过民生的角度来解读国计的内涵和对民生所将可能带来的具体、直接的影响。

所谓的小民生,就是将关注的着力点放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寻常生活中,为百姓提供度身定做的生活信息和服务讯息,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生活参考。

无论大民生还是小民生,都在更大程度上强调了“以百姓为出发点”、“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为百姓提供释疑和服务性的报道。

民生新闻选择的五条标准

1.民生新闻选择的大局意识

民生新闻虽然以百姓生活点滴为报道的基点,但同时应兼顾国家的大背景大环境,以此增加新闻的权威性和厚重感。

两会期间,在民生问题的报道中,各大媒体围绕党的执政理念,从党的根本宗旨出发来做文章,把“国计”落实到了“民生”上。 例如,天津交通广播《新闻早班车》节目推出了《关注发展,关注民生》来集中报道两会民生问题。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大背景下,交通广播记者就天津公共交通体系改善、虚假医药广告规范、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建立低保、医疗、教育、住房、养老联动保障体系、菜市场建设、提高海河监测预警能力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分别采访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市民,全方位地报道老百姓关心的,发生在身边的民生问题。

2.民生新闻选择的地方化

本地新闻是民生新闻的属地化特征,淡化本地特色,会极大削弱栏目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事实上,近一两年各地新闻本土化、方言化的势头有增无减。

从2004年元旦开始,杭州电视荧屏上出现的《阿六头说新闻》节目,它以杭州本地方言为播报语言,有别于传统新闻播报的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甚至还大胆地把表演、说唱、FLASH等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于新闻播报。它形式活泼新颖,内容贴近民生,评说尖锐犀利,因而深受杭州观众喜爱。

3.民生新闻选择注重高度和深度

在对民生新闻的报道竞争中,一些媒体一味追求“短、平、快”, 无暇作深入调查和背景分析,使民生新闻报道大多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但也有一些媒体,注重思想性强的深度报道,着力于对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及广大民众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明确解释,以报道的“高度”和“深度”在媒体竞争中取胜。

《焦点访谈》作为央视的名牌新闻栏目,在关乎民生的新闻选择和报道上就体现了其高度和深度。其中的《打假的困惑》、《雄县追车记》等都采取了涉入式采访,对事件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同时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维护了广大受众的利益。

4.设置民生热线,形成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互动

在这方面,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为我们演示了堪称典范的操作。如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民声热线》栏目,设置民生电话热线,让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官员直接与民众对话,针对“民众利益”问题进行解答,构造起一个有实现维护“民众利益”可能的对话平台。节目以普通民众诉说民生为始,以政府官员回应民声为终,进而探询实现维护“民众利益”的可能途径,使民生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向“公共新闻”意义升华的可能。

5.民生新闻选择的市民化,而非庸俗化

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民生新闻的选择站在了平民的视角,真正做到深入百姓生活,报道百姓关心的事情。但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市民化并不意味着庸俗化。

民生新闻要避免在激烈的新闻恶战中迷失方向、实现可持续良性发展,必须借鉴公共新闻理念:报道题材的选择要突出公共服务性;强化平民意识的同时,要突出舆论导向和人文关怀主旨。鉴于其在社会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因此,在对民生新闻的选择中,一切以公众利益为重是最基本的准则。

参考文献:

①孟建、刘华宾,《对“电视民生新闻”现象的理论阐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第7 期

②陈龙,《新闻本位、舆论监督、人文关怀: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要件》,《中国电视》,2004年第6期

③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视听界》,2004年第1期。

④成平,《“南京零距离”两周岁了》,《中国广告》,2004年底3期。

⑤景志刚,《存在与确认:如何概括我们的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3年第11期

⑥《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⑦唐亮《民生新闻的网络新解》,《网络传播》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