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琳达有个“中国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琳达有个“中国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琳达是肯尼亚一位农场主的“千金”。她与中国大连市庄河的农家小伙刘桂海从相识到相爱,最终冲破阻力携手走进婚姻殿堂。

琳达来到中国乡村,与刘桂海共同创业,努力去实现她的“中国梦”。

他乡邂逅,互生爱慕

今年39岁的刘桂海,年轻时当兵服役,20多岁退伍后进入一家远洋捕捞公司做船员,去过许多国家。他所在的大型远洋捕捞船上有外国水手,为了能和他们很好交流,刘桂海下苦功学习英语,并很快学有所成。

2006年,刘桂海所在的捕捞船来到肯尼亚作业。身为大副的他要经常上岸采购物资,在当地一家大型超市买东西时结识了琳达。琳达是一名大学生,热情开朗,知识面挺广,对中国有所了解。交谈中,她问了刘桂海很多关于中国的事情,刘桂海一一作答,两个人非常谈得来。

不久船舶补给完毕,要出海了,琳达特地到码头为刘桂海送行。分手时俩人都有点依依不舍,相约保持电话联系。在分别的三四个月里,俩人常在电话里互相问候,谈高兴的事,说各自国家的趣闻轶事,总有讲不完的话。久而久之,他们隐隐觉得爱情的种子在心里悄悄发芽了。这让刘桂海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常年漂泊在海上,终于遇上了心仪的姑娘;忧的是琳达愿不愿意和自己去中国?

或许是非洲人豪爽的性格使然,刘桂海的船再次靠岸补给时,琳达首先袒露心声。她告诉刘桂海:分别的日子里,自己生平第一次尝到了相思的滋味,每当想起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都会情不自禁流眼泪。随后,琳达羞涩地表达了对刘桂海的爱意,俩人确定了恋爱关系。

一段时间热恋后,琳达明确表示愿意跟刘桂海去中国。刘桂海问她:“你为什么愿意跟我到一个陌生的国家生活?”琳达回答:“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爱你!”

冲破阻力,跨国成婚

“我要娶一个非洲姑娘!”当刘桂海和父母说起琳达后,犹如一块巨石投进静谧的湖水中,立即激起轩然大波。刘桂海是家里唯一的男孩,母亲和他的四个姐妹妹坚决反对这门跨国婚事:“中国什么样的姑娘没有?你非要娶一个外国媳妇不可,还是个黑人,人家的生活习惯能和咱们一样吗?今后的日子能过到一起吗?再说了,生了孩子要是和她妈那样黑,那可咋整!左邻右舍还不指指点点当成了笑话!”

与此同时,一些亲戚朋友也纷纷劝刘桂海慎重考虑,有的说:“在咱农村,你娶回个‘黑媳妇’,那不成了一大新闻,走到哪都会吸引人的眼球,成为人们议论的谈资,到那时你受得了吗!”有的说得更直白:“她一个非洲城里人,要是过不惯咱这农家生活,到时一甩手回国了,你岂不鸡飞蛋打!”

刘桂海对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力虽有思想准备,可没想到会这么大。他和琳达的恋情一度压力重重,备受煎熬。

值得庆幸的是,刘桂海的父亲虽是个和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却非常开明。他认为:“现在时代进步了,父母不能过多干涉子女的婚姻,儿子找媳妇,只要他看好就行!”他还劝老伴儿:“你身体不好,上了年纪,想等儿子娶了媳妇,好帮你分担家务,照顾咱俩,这没错。不过你也得相信儿子,他是个孝顺孩子,又见过世面,相中的人一定错不了,你就放心吧!至于别人说三道四,那根本用不着去听,只要儿子日子过好了,咱家日子过好了,别人爱说啥说啥……”经过父亲一段时间的劝说,家里人最终同意接受这位“黑媳妇”。

有了长辈和家人的认可,刘桂海和琳达的恋情迅速升温。2008年冬,琳达随刘桂海漂洋过海来到庄河,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结婚那天刘桂海家热闹非常,不仅亲朋好友全都来看他娶回的“黑媳妇”,四里八乡的乡亲们也争相前来一睹非洲新娘的风采。整个婚礼中笑声、掌声不断,喜气洋洋。

“我孝敬你们是应该的”

结婚后,琳达一边努力学汉语,一边学做家务、农活。聪明能干的她,没多久便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语,同时学会了做中国饭菜,以及种玉米、土豆、喂猪、喂鸡等农家活儿。

生活中,她对刘桂海父母非常孝顺。每天早晨起来,她见到公公、婆婆,都会先问声好,然后帮婆婆做饭,收拾家。晚上则经常烧热水给老两口洗脚。

刚开始,刘桂海父母非常不好意思。那时琳达汉语听、说还不太好,他们就让儿子用英语告诉她:“我们的脚太脏,还是叫桂海给洗吧!”琳达一听立即笑呵呵回答:“干嘛非叫桂海洗,我不一样吗?您们就把我当做您亲闺女,闺女给爸妈洗脚那不是应该的嘛!”一席话说得刘桂海父母心里暖暖的,一个劲儿直点头。刘桂海的父亲跟很多亲友说:“琳达进这个家之前,我没想到她会这么孝顺,没想到能和我们相处得如此融洽。对这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儿媳妇,我们老两口非常满意。”

琳达稍微适应中国生活后,为了减轻家里生活负担,她便发挥自己的长处,在庄河市内两所小学找了份做英语老师的工作。她生活的刘卧龙屯离庄河市区近10公里,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她特地去学摩托车驾驶,每天一大早便沐浴着晨曦去上班。在蜿蜒崎岖的乡间小路上,她那风风火火的身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常常引人驻足观看。

琳达第一次拿到工资,立即从一千多元收入中拿出200元,给公公婆婆每人100元,让他们零用,买些喜欢的东西。公公、婆婆坚决不要,她马上不高兴:“你们是我的中国爸爸、妈妈,我的亲人,我孝敬你们是应该的!”从此,每个月她都如此。

2009年9月,随着一声明亮的啼哭,刘桂海和琳达的爱情结晶来到这个世界上―――琳达生了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安琪,刘桂海父母为此整天高兴得合不拢嘴。坐月子时,刘桂海母亲对琳达呵护备至,精心照顾。婆婆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琳达都牢牢铭记在心,一天她真诚地对婆婆说:“妈,您今后您别叫我儿媳妇啦。按照家里女孩儿的排辈,就叫我老闺女吧!”

夫妻携手实现“中国梦”

琳达不仅开朗孝顺,还是个很有思想和肯付出的人。孩子满月不久,她便对刘桂海说:“你长年在海上作业,一离家就几个月,太辛苦。你英语不错,不如我们自己创业,办一所外语培训学校,教小孩子英语!”刘桂海担心道:“庄河市内已有不少英语培训学校,有的办了好多年了,咱们现在做能行吗?”“能行!我在小学当英语老师时发现,中国人学英语太注重写,而不注重说,很多孩子一张嘴总是磕磕巴巴。我们如果在说这方面下功夫,加上我是说英语的老外,一定能行!”听了琳达的话,刘桂海觉得有道理,于是准备夫妻一起创业。

很快,刘桂海办好所有手续,租好教室,挂出了“宇阳外语培训学校”的牌子。创业一波三折,他们首先面临招生难问题。家长们送孩子学英语,首先看重的是学校的名气和口碑。虽然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琳达是学校最鲜活的招牌,但人们还不了解,报名者寥寥无几。到设定的开学日期,只招到十几名不同年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这样按招生简章规定,就要开初、中、高三个级别的班。显然,琳达得分头上课,自己辛苦不说,成本会很高。面对此情,刘桂海不免有些犯愁,冒出打退堂鼓的想法。可琳达坚决不干,她语重心长地说:“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一开始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现在社会已经国际化了,很多地方需要英语,只要我们按照设想坚持下去,一定会成功!”琳达的话深深打动了刘桂海,他更为琳达的眼光和信心折服。就这样,学校准时开课,尽管有的班级只有二三个学生,琳达也一丝不苟地讲课。

为了尽快扩大生源,琳达陪刘桂海到市区各个学校门口和繁华路段发传单。刘桂海劝琳达:“你上课太累,好好休息,这件事我一个人做就行!”琳达不答应,幽默地回答:“我一个黑老外,往那一站就是活广告,加上会说中国话,一定比你一张张发传单效果好,吸引人!”当时琳达刚生完孩子,体重有近160斤,一段时间忙碌下来,整个人一下瘦了30多斤。刘桂海看着十分心疼,一次朋友小聚,几杯酒下肚,他表露出愧疚之意,一旁的琳达赶紧宽慰丈夫:“我瘦了,身材更苗条,人也更漂亮了,这不省了减肥钱了吗?多划算啊!”一句话说得几个朋友忍俊不止。

除了想方设法招生外,琳达还在讲课上下功夫。她给初级班小孩上课时,从不干巴巴讲述,总会以非洲人特有的热情,根据教课内容,做出夸张又风趣的表情或动作,寓教于乐,每每引得孩子们笑声不断,有的还一边乐一边模仿,课堂上始终充满欢声笑语。她的这种教学方法,十分受孩子欢迎,很快一个个说起英语来小嘴叭叭的,从不打怵。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进步都特别高兴,结果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很多人都知道了“宇阳外语学校”的名字,知道了琳达这个教学有方的洋外教。

琳达和刘桂海的坚持与努力终于赢得回报,学校招生数量逐渐增加。现在“宇阳外语学校”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每期招生规模都在百人以上,越来越红火。

琳达说:“现在中国人都讲‘中国梦’。我最大的梦想是,把学校办好,多赚点钱,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也让公公婆婆过上好日子!”不过,琳达还有一个最大的“中国梦”,她希望早日获得中国永久居留权。她的理由很纯真:“我爱中国,想永远生活在这里。因为这里有我的丈夫、孩子、公公婆婆、亲戚朋友和学生,以及许多爱我的人……”

我们祝愿琳达的“中国梦”早日实现,祝愿刘桂海、琳达这份跨国姻缘永远甜蜜!(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