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留守学生调查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工潮涌动,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孩子不能跟随父母外出,而只能寄居在亲戚朋友或老师那里,成为了“留守一族”。据教育部门对全县78所中小学的普查结果发现,全县共有近2万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的“留守”学生,而在校园暴力、迷恋网吧、早恋等“问题”学生中,“留守”学生占80%左右。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学生”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其心理的健康成长面临着许多问题,随之引发的大量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调查分析

笔者对西周镇镇中心小学调查了解到,全校1132名学生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学生就有128人,占全校学生数的11.4%。其中有93名学生与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占73%。孩子的寄居生活在三年以上的占69.4%,有的甚至长达10年以上。

1、为了摸清这些“留守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西周镇镇中心小学曾对4—6年级的72名“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几组数据。

①86%的学生承认跟监护人顶嘴,理由主要有监护人唠叨和不被监护人理解,二项合计占70%。

②79%的“留守学生”在心烦时不向监护人诉说,选择藏在心里,或偷偷哭一场。

③超过9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寄居家庭里生活感到很孤独。

④91%的学生承认曾经说过谎。

2、通过对大量材料的研究分析,并进一步谈话了解,我们认为“留守学生”普遍存在1.监护问题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其他亲朋好友都只是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较之孩子的父母亲而言,任何临时监护人无论是在责任心,还是在精力、能力等各方面都不能与孩子的父母亲同日而语。在774“名留守学生”中,有300名是托付爷爷、奶奶照管,占38.7%;有230名托付给亲朋好友照管,占29.7%;有344名是由母亲在家照管,占43.2%;有127名是有父亲照管,占16.4%(说明:学生答卷可能出现交叉)。

也就是说,“留守学生”托付给临时监护人照管居第一位,母亲照管居第二位,父亲照管居第三位。而调查表明“留守学生”的监护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临时监护人责任不明确。“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不管是谁,都将其临时监护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发生安全事故等。普遍存在重吃穿、重身体、轻心理、轻性情、忽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全面发展,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安全、行为习惯不能加以足够的重视。

1.2、临时监护人教育精力不够,教育能力不足。临时监护人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烦琐的家务劳动,他们的精力受到了较大限制,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教育引导“留守学生”,更不要说进行学习辅导。在调查的“留守学生”家庭中,同样存在由于生产劳动、家务劳动落在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人身上,造成家庭教育精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留守学生”的祖辈由于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忽视孩子身心健康和人格塑造,造成了“留守学生”道德教育的缺失。

1.3、单亲教育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父母外出打工客观上造成的“父亲教育缺失”或“母亲教育缺失”,都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如父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胆怯、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自信刻苦;母亲外出的孩子表现出不细心、不像正常家庭孩子那样善良、有爱心,喜欢学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等问题。

2、“留守学生”自身问题

调查表明,“留守学生”的零花钱主要用于吃零食的占51.5%,用于买学习用具的占26.5%,用于上网打游戏的占11.5%,而系列情况导致了23%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5.9%的学生有逃学现象,18%的学生有吸烟、打架等不良行为,也就是“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2.1、有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有的父母自己忙于打工,又不放心孩子在家,就让孩子跟着外出,或是有些学生由于缺乏管束弃学而去。由于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读书无望论”迅速蔓延。一些家长认为现在找工作难,即使中专、大学等毕业也难找工作,还不如早点进入社会,不仅可以挣些钱,还可以学一门手艺糊口;同时,现在大学阶段昂贵的学习、生活费用及毕业后黯淡的前景,使学生看不到读书的出路,加之读书缺乏必要的经济保障,产生读书无望的想法;另外,“留守学生”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个性心理品质因素也会造成厌学、逃学、退学等现象发生。

2.2、极易出现心理问题。“留守学生”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他们中有不少的人被亲情的渴望长期困扰。这种感情的欠缺严重影响了孩子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导致孩子缺乏对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出现性格缺陷,内向一些的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寄居家庭的负面影响。祖辈们的唠叨,独处时的孤单,课余时间的无聊,没有父母的关爱,缺少同龄孩子的乐趣,等等,这些构成寄居家庭的共同特点。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

②监护人与“留守学生”之间的巨大差异。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由于想不到一块,因而也就“说不到一块儿”,无法经常沟通。监护人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表现为看不惯,不理解。因此,学生在心烦或感到委屈、受到欺侮时,选择不向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③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说教多。表现为成天地唠叨。学生做错事时唠叨,取得成绩时也唠叨。在他们看来,孩子是在一刻不停地提醒下成长起来的。第二,包办代替。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无限关爱,把学习之外的一切杂务都包办下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较差。第三,溺爱。对孩子的教育多采取放任态度,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关爱有余,近于溺爱。第四,专制。监护人往往从安全原因出发,对学生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学生自由活动空间很狭窄。

④父母缺少跟监护人或孩子的经常协调沟通。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老人或兄弟姊妹处,做父母的比较放心,所以跟家里的联系很少。偶尔打电话来,也无非是对孩子一顿训斥,或以“不听话,回来一顿打”相威胁。

年长日久,这些“留守学生”就有可能变成人格心理存在一定障碍的新一代国民。

2.3、行为习惯、心理特征问题。随着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留守学生”比例日趋增大,调查发现“留守学生”在校表现差、人格差、经常违纪、目中无人,不太合群、脾气暴躁、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集体主义观念,有时生活无着落,养成了吸烟、喝酒、进网吧等很多坏习惯。

3、社会问题

目前,家长不得已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乃至终生的影响考虑不周。农村留守学生”问题的严重性已引起党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对这个近几年才大量出现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措施不力,其中包括学校。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学生”的保护政策相对欠缺,全社会关爱帮助留守学生的意识比较薄弱,学校对“留守学生”特殊教育的保护也没有到位。社会上许多人不知道留守学生这个群体的存在,更没有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当前正在采取的教育措施

毋庸置疑,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样使“留守学生”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县正在积极实施“留守”学生关爱工程。

一是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准确掌握各校“留守”学生现状。完整记录这部分学生的成长变化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留守”学生课题研究,如西周小学开展的《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的研究》,已被宁波市立项,目前在象山教科研中心专家的指导下研究顺利开展。

二是完善“一帮一”制度,采取一对一固定结对形式,动员教师和干部当好“家长”。学校针对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为“留守”学生逐一落实帮扶教师,负责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对这部分学生给予指导、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镇、村、组干部与“留守”学生的帮扶制度,同时在班级中选择品学皆优学生开展帮困工程,建立教师做指导,学生具体落实的帮困方式。

三是密切家校联系,采取“一多二定”方式,即多家访联系、定期辅导讲座、定期召开家长会,着力帮助监护人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西周小学在开学初就与各班主任签订“留守学生”教育目标责任状,要求班主任及时与学生亲属沟通,要抽时间去家访,督促其亲属履行监管职能。下沈小学针对“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不便照顾孩子的实际,积极引导“留守学生”父母以电话或书信的方式给予孩子亲情关爱。

四是开设心理咨询台,建立“知心姐姐”信箱,进行心理疏导。学校为留守学生召开心理辅导课,还设专人负责“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每个教师单独找同一个“留守学生”谈心都在5次以上。

五是开展周末兴趣小组等学生文化活动,减轻“留守”学生假日孤独感。贤庠中学组建周末“兴趣小组”,教师义务为周末不能回家的“留守”学生参加兴趣活动提供指导。象山三中开展周末文化活动,利用绿色网吧、周末影院,丰富学生的周末生活。

六是借助“学生成长助教团”的力量,充分挖掘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如象山西周小学日前举办的留守学生联谊活动,该镇教办主任、妇联主任、团委书记、退休教师代表等均参加了活动,这些部门的负责同志会后纷纷表示将组织有关力量,投入到关爱留守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来。

四、成效与问题

以西周镇中心小学为例,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学校针对“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若干教育措施,收到较好效果。许多“留守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各方面进步较大,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能够正确面对寄居生活。通过面对面的谈话,学生对自己眼前的生活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在较长时间内,这种寄居生活很难改变。学生的行为基于他们的认识。在第二次问卷调查中,有45位留守学生对现在的寄居生活表示满意,占被调查人数的66.2%;有58人表示能适应寄居生活,占85.3%。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寄居家庭评价良好,情绪稳定,与监护人的关系也较融洽,在寄居家庭中生活也不再感到强烈的孤独感。

2、能够自己寻求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那种无助的感觉不再存在了,现在他们可以通过许多渠道,求得学习上的帮助。如学习小组,电话联系,请教课题组指导老师等。学习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原来那种无助苦闷的心情不见了,许多课任老师对那些“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都给予了积极评价。

3、能够主动地向老师、同学吐露内心的不快。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通过给老师写信,或与自己的知心朋友交流。同时据监护人反映,学生在家里能够提出自己的要求,发表不同意见。我们认为这是一大不小的进步,只有把内心所想讲出来,才能消除心理障碍。

4、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取得成效。通过耐心细致的帮教工作,问题学生这一群体在缩小,在向着好的方面转化。一年来,我们帮助三个问题学生重新选择了寄居家庭,现在情绪比较稳定,学习也较努力。

成效是明显的,但“留守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给学校教育带来更大的负担,这就更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以促进“留守一簇”的健康成长。

五、对策与建议

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关爱留守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

1、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在留守学生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应平等对待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切忌因他们缺少监护、学习成绩差就赶出校门或放任不管。教师应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陷,多与他们交流谈心,真心关爱他们。其次应针对留守学生的特点,采取特别的措施。建议:

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信箱。

实行教职工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各中小学要动员和组织学校教职工对留守学生结对帮扶,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学生之家”,让留守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各中小学教师要定期走访留守学生家庭,学校每月要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每周用一节课或自习时间作为帮扶教师与留守学生谈心交流时间,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加强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课程走进留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2、家庭要进一步强化责任

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留守学生”最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和伤害;学校教育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也影响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它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外出打工,不能一走了之,要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经常与孩子取得联系,离家不远的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家长还应主动经常与老师、学校、监护人联系,掌握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家长外出前要精心选好监护人,监护人要切实对孩子加强教育,履行责任。

3、社会要对留守学生热心关注,齐抓共管

留守学生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一段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留守学生的教育和保护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可建立托管中心和义务辅导员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留守学生托管中心,当他们的家长。农村各乡镇、村组要从当地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中聘请一批校外义务辅导员,一般每村组1名至2名,定期与学校沟通,做好留守学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学生开展一对一资助帮扶活动,为他们完成学业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青团组织、妇联和关工委、文化等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合力。同时,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形成“人人都来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浓厚氛围,真正为“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方蓝天。

4、制度保障“到位”

建立加强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建立村组干部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制。凡留守学生达到在校学生人数20%的中小学要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采取校长包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包学生的方式。建立保障留守学生安全的工作责任制和应急机制。

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为主,抓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城区公办中小学应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与城区学生一视同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纳入“两免一补”计划。

建立特困留守学生资助制度。各级政府要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资助困难学生基金会,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

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把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建立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考评,奖优罚劣。“留守学生”问题不仅关系农民切身利益,也是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它是考验政府职能是否转变、干部作风是否改进的一块试金石,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它看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三农”工作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完善做法,查找不足,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长期、扎实抓下去。

5、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留守学生的父母亲外出打工,使这些家庭在一定时间内丧失了它们应有的基本功能。从我县目前开展的关爱工程来看,在一定意义上是试图将留守学生失去的一些基本家庭功能(暂时性地)移置到学校,但是,这既给学校加大了另一层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传统的办学思维、教育理念和办学体制提出了挑战。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许多家长很希望能将自己的孩子寄住在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由学校对他们进行特别的管理。针对家长的这种要求,可以适当允许有条件的学校放开一定的收费政策限制,改善学校的寄宿条件,为这部分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而目前的我县的农村小学普遍缺乏寄宿条件,农村初中的寄宿条件也难以适应高峰入学和留守学生多的要求。没有一定的寄宿条件,所谓的关爱留守学生工程难以依托。这些留守学生寄住在亲戚和社会上,学校难以实施有效管理,而结对老师也只能安排1-2名留守学生在自己家里,这些都不是制度化的解决办法。在一些地方,教师收入低,他们关爱留守学生,是出于教师的责任勉力而为。有的学校办学条件差,对关爱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让教师和学校发挥更好的关爱功能,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6、探索农村办学新模式,多渠道、多样化办学

改变农村教育的投资体制,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办学。我们建议采取“分级管理、分级投资”的农村办学体制,中央和省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比例;二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在国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公办民助”、“民办”等多种办学方式,这样既可以弥补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又有利于社会资本的优化配置,满足不同阶层家庭的教育需求。

对于农村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可试行将部分条件好的农村中小学“改制为优秀教师入股的股份制学校”,让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市场,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则,推进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与此同时,要多方筹集资金,成立“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基金会”,对贫困农民家庭子女进行资助、减免学费。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农村办学的效率。

留守学生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他们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小康目标能否真正全面实现。留守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放任不管,就会演变成社会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请多关爱留守学生!这是社会的呼唤;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