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活情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活情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课程突出学生学习的实践性,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意义,对数学产生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乐于学,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增强。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生活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122-02

数学是以人的世界为背景,对客观世界抽象与概括的反映,它揭示了数学从生活中来的特点。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其实,课本中的数学就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映射、提取、概括和应用。正如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所言: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也就是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使他们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

一、数学情境生活化――体验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

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例如教学“五环旗”(5的乘法口诀)时,可先通过故事情景导入。教师可问学生:“同学们都喜欢体育运动,也喜欢开运动会,奥运会是全世界最盛大的体育运动会,以前的奥运会都在外国举行,这一次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了,你们看这些人在干什么?横幅上写着什么?每个人的车上都插着什么?旗上有什么?一面旗上有几个圆环?每一面旗上的圆环都一样吗?都有几个圆环?”然后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问题情境,让学生逐一回答。接着问:“你们看这些旗上一共有多少个圆环?请你们算一算。”由于问题提出有情节、有意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算法,尝到了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另如在数学“圆的认识”时可安排了这样的画面:在一条宽敞的大马路上快速稳定地行驶着一辆大卡车,车轮是圆形;更换画面,行驶的车子的车轮分别换上正方形、三角形……出现颠、停、驶甚至翻车的情况。此时,问学生:通过刚才的画面,你想提什么问题?依照学生的提问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这样通过漫画、图示等形式呈现实际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灵感。

二、数学语言生活化――理解数学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普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际中,主要是通过言语交流。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尤其是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鉴于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在不影响知数的前提下可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两边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富有童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的区分。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以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为案例,激发学生提出各种新奇的问

题,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客观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学习“求平均数”时,笔者在一班用传统的形式,找几名同学求他们身高的平均数,效果一般。在二班授课时,并不是直接讲,而采用如下形式:请班上几位同学唱歌,让老师和每一组的组长当评委打分。学生思维活跃,“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的分数才最公平,引出“平均数”。这样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知道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很多数学内容,教师只要有对工作的热情与勤奋,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定能使数学课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改变数学或者理科教学枯燥、抽象、不可琢磨的现状。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运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

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应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循环小数”教学时,为了在课堂开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发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可用多媒体制作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红绿灯画面。上课时将此画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红绿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提示,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的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在数字运算中也有类似的想象,此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心理需求,从而为思维创新做心理准备。

(二)与生活问题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中,教学应该努力发掘出有价值的练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数学练习要引进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

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花店,标上“康乃馨3支12元,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问:老师想买7支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一束又漂亮又实惠的花,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花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的意识,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改编例题,紧贴生活的脉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主动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熟悉和探索数学世界,成为知识的主人,感受数学的乐趣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写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周玉仁.小学学科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