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胶州秧歌动律体态特征的分析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胶州秧歌是流行在胶州湾农村一带的秧歌小戏。本文主要介绍了胶州秧歌形成;其次是艺术特征的分析与研究,其中包括动律特征的扭、拧、碾、抻、韧的五大特点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体态特征。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学校应该注重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文化学习,增加民族民间舞蹈课时训练,注重培养学习的兴趣。并从中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华民族中的重要性,让民族舞蹈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胶州秧歌 动律 体态 音乐
被称为“地秧歌”和“跑秧歌”的胶州秧歌,在农村里习惯的又被称作“扭断腰”和“三道弯”,是流行在胶州湾农村一带的胶州小戏。建国后,为了能更好的与其它地区的秧歌区别开来,又因为其主要活跃于胶州市郊范围内因此统称为了“胶州大秧歌”。“拧、碾、抻、韧、扭”是胶州秧歌独特的动律特征,三弯九动十八态是它独树一方的体态特征。拧、碾、抻、韧、扭是胶州秧歌的动律特征。它们连绵不断、充满活力,并有内在的激情和动作的力度;它们是胶州秧歌的神韵所在,同样也是舞蹈动感特点的源泉。
一、拧和碾的动律特征
“拧”要以腰为轴,是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部的推力反射在脚部的旋转力上。“拧”和“碾”是形成“三道弯”体态的重中之重,两者在胶州秧歌中紧密相连。“如‘丁字拧步’,强调在抬腿时大腿和膝盖向里侧拧动,同时主力腿的脚跟要有控制的提起,并且主力腿的另一方腰肋要上提。脚落下的时候,要控制着先落下脚跟,再落下脚的边缘。膝盖的部位再向外侧拧动,腰部转动向另一方向上提。膝盖的一关一开,脚下的脚跟推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重抬轻落的力感。而‘碾’在舞蹈动作上,主要呈现在脚部”。如“丁字碾步”,首先脚跟由内向外碾转,膝部快速的开合变化。然后大腿和膝盖向内侧拧动抬起时,主力腿脚跟提起。最后动力腿踩地时,主力腿控制着向外侧拧动并落脚跟和脚掌。这个舞蹈动作在胶州秧歌中形成了线条弯曲柔和的体态和不失奔放洒脱、劲健挺秀的舞蹈质感。再如“丁字三步小扭”,它的动作节奏很快,脚和膝盖在拧和碾的过程中,腰也同时扭动,让每一拍都形成了“三道弯”的体态。王玫编导的女子群舞《春天》就充分运用了典型的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丁字三步小扭等动作语汇为素材,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热情向上的意韵。作品《俺从黄河来》舞蹈中的女子动作就是以“胶州秧歌”重抬轻落,飘起的身姿韵态来演绎母亲河流淌着无尽的酸楚。另外,这个舞蹈中女舞者们每一个聚散的凝步,每一次的强发快收,速度变化和曼妙的“三道弯”,无一不体现出了东方女性特有的阴柔含蓄。
二、抻和韧的动律特征
胶州秧歌的延伸美感体现在脚步动作上的“抻”和“韧”。“抻”是在做动作的时候,动作已经做到极致时,表现出来的延伸感。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一个动作做到位的时候再往前延伸一点点。“韧”是在做一组连贯的动作转变其他动作时,一种力量的呈现,表现出来的延伸美感是不间断的。比如我们在胶州秧歌中常见到的一组动作:先是十字步向前走,一手向上推扇,另一只手在身旁打开;然后是丁字拧步后退,一手在胯旁边转扇,另一只手遮脸横向拉扇,就表现了抻和韧。其中“换脚拧步”,脚下动作快,姿态的形成过程较慢,在上推扇时,应要把延伸感推向全身使动作再达到极致。“从脚部到膝盖、腰部、肩膀、头部、双臂、指尖,直到神经末梢,将碾、拧、抻、韧劲蔓延上去,波及开来,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神韵丰厚饱满之感,构成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三、扭的动律特征
“扭”,是秧歌中最多最显眼的动作,同样“扭”这个动作在各个舞蹈中都可以见到,汉族民间舞蹈的形态用一个“扭”字便勾勒了出来。“扭”更是山东秧歌韵律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突出了腰部的轴心作用和扭动状态,辅以肩部和臂部适度的夸张。在此同时,运用各种步子的时候,要把握内在的力度感受,舞出“艮中浪,艮中扭”的精彩。“扭”的典型体态特征就是我们所说的“扭断腰”。想要全身性“扭”的感觉,靠的是脚部、膝部和腰部的拧碾扭动,配合着双臂画交替横向八字,促使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弯的体态。
胶州秧歌还有着“快发力”和“慢延伸”的舞蹈节奏特点,比如在做“推扇”和“丁字拧步”的动作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并且胶州秧歌动作发力的不等量和不平均,也体现在这个方面。由于舞蹈动作中有着“拧、碾、抻、韧、扭”的动律特征,所以胶州秧歌才形成了运动节奏上的长短不一和轻重缓急的特征。
四、胶州秧歌的体态特征
胶州秧歌跟其它秧歌不同,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体态特征独树一方。“三道弯”的体态在我国的民间舞蹈中到处可见,它不同于傣族舞蹈中流水似的“三道弯”,也不同于安徽花鼓灯的“三道弯”,而是胶州秧歌特有的体态特征。基本动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丑鼓八态”、“撇扇”、“小扭”、“棒花”等。其中扭、韧、碾、拧、抻等是基本的动作,动作强调的是个性鲜明,讲究“快发力、慢延伸”。例如在做“丁字三步”和“倒丁字碾步”的动作时,在同一时值内各自朝同方向作持续的弧线运动的九个身体部位有头、胸、跨、臂、小臂、手、腿、膝、脚。颈、腰、膝三个身体部位则在适当的弯曲中变化,因此形成了具有韧性和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体态特征。这一特征在作品《扇妞》中得到完美体现。
“作品《扇妞》是一部中国民间女子独舞,正如作品名称一样舞蹈表现的‘扇妞’集娇宠、娇羞、娇娆于一身,韵味十足,给观众留下了十分难忘的印象。它运用的动态有‘脚拧,扭腰,小臂缠绕,动肩’;‘三道弯’形体展示自上而下的进行姿态变化;各个身体部位轮番的缓发快收;配合着翻腕、抛扇、接扇、张扇和收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让手中的扇缤纷万千如同彩蝶飞舞一样。就这样扇妞逗人欢乐的形象让人喜不自禁,‘三弯九动十八态’的体态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胶州秧歌在汉族民间舞蹈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表演形式灵活,结构严谨,历史传承悠久,具有很深的历史研究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我们应该尽力传承、保护和发展这一文化瑰宝:找专门的人员对胶州秧歌的传承、发展以及曲谱、唱词等进行整理和收集。邀请老艺人进行动作上的指导,尽量呈现原汁原味的秧歌,同时也可以邀请专家把秧歌的新元素和原汁原味的秧歌进行结合。鼓励并支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宣传胶州秧歌的历史价值,经常性的组织表演及演出,把胶州秧歌日常化。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和了解胶州秧歌,增加对胶州秧歌的兴趣;说明胶州秧歌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相应的课程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活动。从娃娃抓起,在丰富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性、特色性的文化;加强对专业秧歌人员的指导,在经济、政策以及精力上增加对胶州秧歌的重视。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参与、与企业相联合的社团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并完善胶州秧歌的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