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淮海戏表演艺术指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题要: 淮海戏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表演艺术是淮海戏的中心。本文以写意传神的戏曲特征、民间小戏的剧种特色、“四功五法”的表演特点为三大理论层面,对淮海戏表演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对于淮海戏的表演艺术与整个淮海戏的创新发展,均具有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作用。
关键词: 淮海戏 剧种特色 四功 五法
淮海戏又叫淮海剧,是我国360余个戏曲剧种中的重要一种,属于地方戏曲范畴。表演艺术是淮海戏的中心,研究探讨淮海戏表演艺术的特点,不仅有助于淮海戏表演艺术本身的提升与发展,而且对于整个淮海戏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作用。
为此,本文就淮海戏的表演艺术这一命题,发表几点拙见,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写意传神的戏曲特征
淮海戏作为中国戏剧的独特形式――戏曲,其表演艺术也具有中国戏曲的美学特征。
著名导演黄佐临先生,曾把戏剧表演概括为“世界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梅兰芳体系,简称为“斯氏体系”、“布氏体系”、“梅氏体系”。显然,淮海戏表演艺术属于“梅氏体系”范畴。以梅兰芳大师冠名的“梅氏体系”,代表着整个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而这一体系的总体美学特征,就集中在写意传神上。
“写意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相去甚远,艺术的律动随着心意流荡的天地――当然,不会是一个逼真的幻境。”虚拟是集中、提炼和夸张的结果,是排除了严格而琐细的物质性限定后的产物,为的是更清楚地传达出目的性,即‘写’出‘意’来。”
除了虚拟性以外,还有夸张性、程式性、装饰性等等,都是写意传神的重要因素。淮海戏表演艺术,在总体上完全符合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本体美学特征,这一点是必须确信并永远坚持的。
二、民间小戏的剧种特色
如果说,写意传神是淮海戏表演艺术与其他戏曲表演艺术的共性特征的话,那么淮海戏的表演艺术还应当确立自身的个性特色,这种个性特色就是淮海戏的剧种特色。
淮海戏是一种典型的民间小戏,它的旧称就是“淮海小戏”,简称为“小戏”。流行于江苏泗阳、沭阳、灌云、连云港等民间。始于清代,最初地“撂地摊”的形式演出,后来才逐渐发展为舞台剧。其剧目也以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为主,例如传统戏《王婆骂鸡》、《皮秀英四告》和现代戏《十里好风光》等。其曲调也来自民间音乐,质朴优美,清新流畅,以“拉魂腔”见长。伴奏乐器以民族乐器三弦为主奏乐器,俗称“三括子”。
因此,淮海戏表演艺术必须扎根民间,牢记戏曲“兴于民间,毁于庙堂”的发展规律,坚持民间化、草根化、生活化,以永葆艺术青春。
三、“四功五法”的表演特点
在表演特点与表演手段上,淮海戏也同所有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都以“四功五法”为有效载体和有力手段。
所谓“四功”,包括以下四大表演功夫:
其一是唱功。唱功为戏曲表演功夫之首,淮海戏也不例外。唱腔是唱功的主体,也是区分剧种的标志,更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的重要依托,同时是风格流派重要标志。演员的演唱,既要做到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又要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还要唱出韵味、唱出流派特点。其二是做工。做工由各种程式动作组成,程式动作是从生活出发,把某些动作加以提炼和美化,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具有鲜明的技术性、舞蹈性特点,例如“上楼”、“下楼”、“关门”、“走边”、“起霸”、“趟马”、“整冠”等等,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运用。其三是念功。念功即念白,淮海戏的念白,多用苏白,充分彰显出其地方性特色。其四是打功。打功指武打,淮海戏的武打戏虽然不多,但演员也必须具备打功,才能胜任表演工作。
所谓“五法”,指的是戏曲表演方法的五种,即:手、眼、身、法、步。手指手势,眼指眼神,身指身段,步指台步,法指规格与方法。
可见,淮海戏表演艺术必须以“四功五法”为重要依托和凭借。
参考文献:
①②余秋雨著。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P653.P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