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路径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民币国际化:现状与路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货币国际化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美元国际化的历程,以及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指数和外汇储备份额状况,并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应以渐进的方式推进,即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用我国现有的优势实现人民币区域化,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货币国际化指数;区域化

一、引言

2015年国庆期间,我国离岸人民币汇率大幅飙升,5个交易日累计升幅超过1000点,并一度超过在岸人民币报价,形成“汇率倒挂”现象,这与我国资本项目未完全自由兑换有关,也说明如今的人民币汇率已备受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以及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与他国经济贸易关系的日益密切,尤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愈发紧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与地区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较高的信誉。虽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流通距离货币国际化还很遥远,但显然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良好开端。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裕,资本管制也日趋宽松,汇率形成机制越发完善,这些都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人民币国际化有时也是一柄双刃剑,收益与风险共存其中,我们对此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当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尚未完全放开,也不能完全自由兑换,且我国金融体系的方方面面尚需规范和完善,若过快地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给国内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吸取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论证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路径选择及实施步骤,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简述

什么是货币国际化?学术界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被誉为“欧元之父”的蒙代尔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了法定的流通区域,或该货币的分数或倍数被其他地区模仿时,该货币就可以认为已经国际化了。根据Kenen的定义,货币国际化是指一种货币的使用超出国界,在发行国境外可以同时被本国居民或非本国居民使用和持有。Kenen对货币的国际使用按货币功能划分提供了较早的理论探讨。Chinnand Frankel编制了国际化货币所具备的国际功能的一份清单(见表1)。根据这份清单,一种国际化货币能为居民或非居民提供价值储藏、交易媒介和记账单位的功能,即这种货币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投资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也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以及钉住汇率的锚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文献指出: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越过本国的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兑换和交易,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上述定义分别从货币国际化的静态和动态角度来考察,其本质含义基本相同。因此,货币国际化可以描述为:一国货币越过本国法定的流通区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地发挥流通、交易、兑换和储藏的职能,并最终成为国际化货币的过程。国际化货币在世界经济中仍然具备货币的四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enminbi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RⅡ)是指从国际货币职能角度出发,综合人民币各项职能的全球占比,客观、动态、科学地描述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指标数据。在国际化指数中,贸易计价、金融计价与官方外汇储备功能并行,所占权重均为1/3。具体指标见表2。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计算方法:

假如人民币是全球唯一的国际货币,则RⅡ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数值就应该等于100%,此时RⅡ为100;反之,如果人民币在任何国际经济交易中完全没有被使用,则其各项指标的数值就等于0,此时RⅡ为0。如果RⅡ的数值变大,则表明人民币发挥了更多的国际货币职能,其国际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向松祚认为,每一个时代,必定都有一个或少数几个货币主导或垄断国际货币体系。易言之,国际货币体系或区域货币体系始终是一个垄断体系或寡头垄断体系。李志刚等分析美元取代英镑的国际化进程后指出,由于先被使用的货币具有网络外部性,所以国际货币具有一种自然垄断趋势和“先发优势”,其统治地位一旦确定,转换成本很高,改变非常困难。何帆、李婧详细分析了美元统一的背景、二战前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崛起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主导地位的确立,认为庞大的美元支付体系形成后,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衰落将是长期和缓慢的。根据麦金农的研究,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些国家一度放弃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但随后又陆续回归了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这说明美元仍在发挥主导货币的作用,美国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国。秦月星认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中尚无可挑战美元的货币,未来美元的霸主地位仍然难以撼动,应审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走从实体到金融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王鸿飞认为“美元惯性”会对人民币国际化造成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比较。更是各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较量。美元于20世纪30年代成为国际货币后,在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如何让世界接受一种新的国际货币,这对人民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美国而言,也不会甘心放弃货币国际化带来的巨大收益,定会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阻挠。杨涛、张萌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产生各种系统性风险,应优化设计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与构建系统性风险应对机制,维护经济金融稳定。韩龙认为政府要转变思路,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不适应的制度和做法。人民币成为当前货币体系中两极或多极中的一极是其国际化的现实目标。张宇燕总结了人民币国际化支持论者和怀疑论者的观点,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定位是高度路径依赖的。

从以上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观点,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由于欧洲货币联盟的各种问题及亚洲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亚洲货币联盟的构想可能面临很多难以预估的难题。因此,本文借鉴美元国际化的成功经验,阐述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现状及实现路径。

三、美元国际化进程及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一)美元国际化进程

1.美元统一及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于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当时美国国内的货币体系相当混乱和脆弱,到美国内战爆发前,其国内大概有9000种不同的货币流通。为筹措内战经费,林肯政府于1862―1863年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变革,包括发行新的货币、建立商业银行的审批权和发行银行券的商业银行必须持有政府公债等,这些都让联邦政府得以集中金融系统的监管权。至此,美国才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内货币体系。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生产率和国民收入超越西欧。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完成,美国经济飞速发展,一战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全世界的1/3,超过英、法、德、日四国的总和。而19世纪以来持续的贸易顺差则为美国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两次世界大战及199年世界经济危机使英镑元气大伤。一战期间,美国远离战场,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向美国,这给其国内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美国通过军火贸易和物资援助,积累了巨额财富和大量黄金,美国也借此完成了由债务国向债权国的转变,美元获得了与英镑相抗衡的地位。19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此时,英国主动寻求美国支持,英镑颓势尽显。二战对美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与一战相似,期间以英镑计价的国际储备下降,相反,外国持有的美元资产却大幅上升。英国为了获得更多的战争援助不得不对美国让步,被迫接受《租借法案》和“怀特计划”。美元逐步取代英镑成为事实。

3.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制度上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则加速了美元的国际化。1944年7月,由44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争执的焦点是英国提出的“凯恩斯方案”和美国提出的“怀特方案”。由于英美综合实力对比的变化,最终英国大幅度让步,美国占据了主导地位,会议签署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建立起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得以确立。1947―1951年实施的马歇尔计划加速了美元的国际化,美国通过向欧洲提供贷款,复兴欧洲经济,缓解西欧战后重建的资金难题,转移国内的过剩产能。马歇尔计划扩大了美元在国外的流通规模和流通范围,使美元畅行欧洲,增强了欧洲对美元的依赖,欧洲美元市场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特里芬难题”最后导致了美元危机的爆发。1971年,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1976年的《牙买加协定》正式取消黄金官价,并实施黄金非货币化。美元依靠其作为国际货币的“惯性”和自然垄断优势,以及自身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发达的资本市场继续掌握着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

(二)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1.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总体特征。国际货币体系(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支付的需要,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原则、采取的措施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具体内容包括:各国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货币金融事务协调机制和协调、监督机构的建立;世界主导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的确定;确定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及履约机制。

19世纪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大致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个阶段。《牙买加协定》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的合法性,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各国相继实施自由化的经济政策和浮动汇率,直接加速了资本的跨境流动,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虽然美元的国际地位遭到削弱,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职能得以延续。当20世纪90年代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时,该体系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凸现。这一时期,金融资本迅速增值和膨胀,并部分表现出“脱实就虚”。美国则凭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成为“唯一完全可以根据国内目标而无视美元汇率的浮动情况来推行国内政策的国家”,与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相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也一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金融全球化、金融资本与现实脱节、汇率不稳定、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失衡、区域货币合作是这一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

2.主要国际货币的国际化指数及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见表3、表4)。

从表3可以看出,2010―2014年主要货币的国际化指数排名相对固定,依次为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只有2013年和2014年英镑的国际化指数超越日元排在第三位。2010―2014年,排名靠前的四种货币的国际化指数合计分别为:87.52、87.78、88.39、92.06和89.32。其中美元的国际化指数均超过50,这意味着全球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交易活动中,超过一半的交易额使用的是美元。

从表4可以看出,2010--2014年,外汇储备全球份额排名前四位的货币分别是: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货币合计占有全球外汇储备份额的94.75%、94.48%、93.60%、93.58%和93.77%,全球外汇储备几乎由上述四种货币构成,而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占比超过60%。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及路径选择

(一)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及现状

1.经济持续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从国际货币演变的历史来看,一国货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必要和基础性条件是该国经济实力强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率,近两年经济增长率有所回落,但仍然维持在7%以上。目前我国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已稳居世界第二,虽然如此,我国经济内部仍存在诸多问题。(1)产业结构落后。从2014年测算的GDP产业构成来看,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83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139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6739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大致为:9.17:42.64:48.19。而美国同期GDP三次产业的构成比重为:1.45:20.50:78.05。从纵向数据比较,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已出现明显优化,但与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居民消费率过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2%,自2001年以来14年的平均值是45.55%,其中政府消费还要占去约三分之一。而同期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则占到GDP的70%左右。另外,据估算,美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约为0.68,而中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约为0.48,二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投资、消费和出口一直被称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但投资市场不够成熟,投机氛围浓厚,而缺乏消费支撑的投资只会产生更多的泡沫。受近几年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出口也出现了困局。因此,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率。(3)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问题。除了产业结构落后和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说法相去甚远。显然这种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数量扩张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相比而言,美国走的却是集约型经济道路,资源利用效率高,劳动生产率高。Searehina的统计显示,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美国和德国甚至高达80%,而中国的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却只有40%左右。

2.国内金融市场化水平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一个开放的、流动的、自由的金融市场,这有利于发现资金的价格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1月的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报告,2014年,我国金融市场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稳步推进,市场规模迅速增长,产品创新不断深化,市场结构逐步优化,市场制度逐步完善,金融市场对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但我国金融市场的缺陷也很明显:(1)金融市场垄断程度高,竞争不够充分,金融效率较低。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必须让位于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模式,最终确立市场化的融资模式。(2)我国金融体系的微观结构尚未健全与完善,金融结构的弹性低,平滑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弱。(3)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度不够,国际化水平低。

3.人民币国际化的各项指标不断提高。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FT)的统计数据,2014年12月,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2大贸易融资货币、第5大支付货币、第6大外汇交易货币。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序推进。2014年,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顺利推出,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更加便利,资本项目外汇管理进一步简化。我国距离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目标又近了一步。人民币国际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15年5月末,人民银行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约为3.1万亿元人民币,并在1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人民币清算安排,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货币。

近几年来,人民币在全球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规模与全球占比稳步上升,全球国际债券和票据余额中人民币债券和票据占比不断提高(见表5)。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能够综合反映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即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份额。由图1可知,人民币的国际化指数提高很快,从2010年的0.23提高到2014年的2.47,年均增长率高达85%。但相比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差距明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减少人民币汇价风险,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还能获得铸币税的收入。但货币国际化也有其弊端,最主要是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了人民币的监管难度。所以,我们应该借鉴主要货币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积极应对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控制好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探索出适合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大致需要经历以下三个步骤:人民币自由兑换;人民币区域化;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1.推进相关制度和机制建设,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国际贸易、投资规模的增长、金融市场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都要求人民币早日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首先,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即是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利率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资本的流动,对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和国际化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自2015年8月26日起,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也已经取消,利率市场化正在积极推进中。其次,实行弹性汇率制度。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为继续保持对货币政策的可控性,必然要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使之真实地反映货币之间的比价。市场化的汇率可以有效地调节人民币流通,方便其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弹性汇率制度改革必须与人民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结合,稳步推进。最后,人民币经常项目已经放开,如果资本项目实现自由兑换,则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一是使境内境外的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二是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无论是债券还是股票的发行者,未来的自由度将更大,可以选择境外投资者在境内发行,或境内投资者在境外发行,选择的币种是可兑换货币或人民币;三是按照人民币变成自由使用货币的要求来审视和修改《外汇管理条例》,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同时加强监测体系建设,使人民币有序流通和使用。另外,抓住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为更好地推进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2.努力提高人民币在区域经济中的计价和结算比重。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一个地理区域内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职能。人民币区域化并非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的货币一体化,而是争取成为区域内的关键货币。目前,人民币在韩国、俄罗斯、越南、朝鲜、老挝、巴基斯坦、中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中广泛流通,认同度高,成为名符其实的硬通货。在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中,积极同亚洲各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消除贸易壁垒,发挥中国作为亚洲主要进口国的优势,扩大以人民币进行贸易计价结算的范围和规模。人民币国际化肯定会冲击日元在亚洲的地位和既得利益,人民币与日元的协调和合作将是区域经济货币合作开展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人民币能否顺利实现区域化的关键。可以预见,人民币和日元将长期共存,共同推进亚洲区域货币的合作。另外,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应汲取日元国际化的教训,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降低在摆脱美元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2013年,中非贸易总额达到2000亿美元(约合12429亿元人民币)。自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快速发展的贸易、不断增加的中国企业直接投资以及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的财务援助和补贴贷款,为人民币在非洲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人民币在非洲国际化的优势,我们应积极推动人民币在非洲经济体中的计价和结算比重。

3.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区域化后,再凭借中国强大的经济和综合国力,向外延伸,辐射整个世界。加上中国政府主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一目标最终将会实现。达成这一目标应注重以下几点:(1)人民币国际化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结合我国一带一路、丝路基金、自贸区建设、亚投行、核电高铁出海等重大发展战略和措施,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能推广人民币的使用。国际货币需要有稳定的供给渠道,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应继续加大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力度,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规模;平衡国际收支,改变国际贸易保持顺差的传统观念,不断输出人民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2)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其境外流通量会大幅增加,其中大多数会回流国内,少部分会形成离岸人民币市场。因此,需要一个发达、开放和自由的金融市场来吸收与消化这些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将对人民币国际化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抓住当前全球金融体系战略性调整机会,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另外,需整合现有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渠道和资源,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提高交易的安全性,构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3)建立遍及全球的银行体系。为保证和方便人民币海外业务的开展,需要有发达的、遍布全球的中资银行机构。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应加快在周边或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建设,并逐步向全球范围扩张,也可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实现国际化战略,拓展海外业务。(4)人民币国际化势必会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影响,监管当局的政策应及时调整:一是根据金融创新情况,改进金融监管标准,建立与金融市场发展相适应的风险防范体系,参与和履行相关的国际性金融监管协议,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为金融市场高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增强危机应对能力。三是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积极参加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一旦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爆发危机,可以迅速通过国际协调和合作机制解决。

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际货币只能由少数几个国家的货币来充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人民币已经在周边国家和某些区域经济中显示出国际化的迹象。但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还较低,根据当前世界经济的格局和货币国际化的历史规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仍然曲折而漫长,我们应审时度势、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动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