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知识溢出的机理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知识溢出的机理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知识的局部性、累积性、不可逆性和互补性为知识溢出创造了条件,溢出的根本原因在于知识内在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特征。知识溢出受技术差距、认知距离、吸收能力、地理距离和溢出方的控制意愿与能力的影响。从知识溢出的途径看,有基于劳动力的劳动力流动与人际交流效应、基于投资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基于产品的模仿效应和逆向工程、基于主体间联系的联系效应。获取溢出的知识的关键是自身的吸收能力。

关键词:知识溢出;非竞争性;吸收能力;溢出机理

1 知识溢出的原因

1.1 知识的类型与特征

知识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关键。作为是有价值的信息,知识有编码知识与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之分,前者是可编码的、有物质载体的,而后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难以编码,难以衡量其价值,也不易传播或传播成本较高。如果说知识总体是一座冰山的话,那么,编码知识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默会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它比编码知识更难发觉,却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

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局部性,即知识不是以一种集中且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不同的个人分散持有的。第二,累积性,即知识可以用于生产其他商品,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也可以生产更多的知识,带来新的知识的进一步增长。第三,不可逆性,人们一旦掌握某种知识,便不可逆转,不可被剥夺,并且可以重复使用这种知识:某种知识一旦被交换出去,就不可能再被交换回来。第四,互补性,包括空间互补性和时间互补性,前者是就不同主体来说,他们的知识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后者是就同一主体而言,尚未获得的知识与已经获得的知识之间具有互补关系。第五,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前者表现一个人消费某种知识并不排斥他人同时对该知识的消费;知识一旦生产出来,其他人增加消费的边际成本等于零。后者是指虽然知识能得到产权制度的保护,但知识的拥有者难以完全阻止他人不付费消费其知识。

1.2 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

知识溢出是知识的生产者得不到补偿、获取者无需付费的一种外部性现象。知识的局部性、累积性、不可逆性和互补性为知识溢出创造了条件。由于利用知识以及由此带来的获取经济利益的能力,对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每个经济主体都希望得到尽可能多的知识,竞争性经济主体也会尽可能多地垄断自己生产出来的知识,以维护其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不过,知识是无法垄断的,只要进入市场,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总是会外溢出去,根本原因就在于知识具有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特征。

但罗默(1994)指出,知识的基本经济属性不是排他性问题,而是非竞争性。排他性可通过各种不同的知识产权安排得到解决,至少可部分解决,而非竞争性是知识的内在特性,以任何方式都无法削弱。知识的非竞争性意味着无数的使用者可无需成本地使用同一知识,对下一个使用者没有利益损失。生产新知识要求在研发上有较高的初始投资成本,但之后可在零边际成本上元止境地应用。所以,知识的非竞争性表明,它会产生溢出,带来收益递增。

2 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2.1 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是主体间知识溢出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两个经济主体之间的知识水平(不考虑知识结构)是相同的,就不会有溢出。由于技术差距的存在,落后者一旦模仿成功,就得到了扩散的或溢出的知识。技术差距与知识溢出效应呈倒U形关系。在初期阶段,溢出水平随着技术差距的增加而增加,而当差距增大到某一水平,以至于落后者无法在现有的经验、教育水平及技术知识基础上对先进技术进行吸收时,溢出效应将与技术差距负相关。因为技术差距越大,落后者学习的能力会有限,阻碍其对知识的吸收。

2.2 认知距离

技术差距是从量的角度和客体方面说明知识溢出的可能性,而如果考虑知识的结构和主体对知识的理解水平的差异,就需要从认知距离方面来分析知识溢出效应的大小。

认知距离可理解为主体的技术组合之间的距离,它反映了不同的技术组合要求与参与者的能力匹配。相同的技术组合缺乏互补性,从而创新潜力小。相反,相似的技术组合,即技术没有完全重叠,通过互补,可以为主体之间的合作创造条件。因此,主体的认知距离在知识溢出的产生上起着重要作用,较小的认知距离会产生较高的理解能力,而较大的认知距离会得到较多的新知识。

所以,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距离,会易于交流。但如果认知完全一样,创新的潜力就会降到零;认知距离太大,在交流上就会产生困难。

2.3 吸收能力

技术差距和认知距离为知识的溢出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但不能真正决定知识溢出的数量,真正地把溢出的知识变为已用,从一种潜在效应转化为现实应用,归根到底取决于接受方的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识别、消化与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它来自于经济主体长期的投资与知识积累过程,是经济主体成功利用外部知识的关键条件。吸收能力强的经济主体能更好地理解新知识,利用其他主体的新知识,来推进自己的创新活动。缺乏这种能力,经济主体就不能有效地学习或转移外部知识。因此,经济主体的吸收能力与知识转移绩效、知识溢出效应正相关。

2.4 地理距离

现代通信与运输技术的发展,使有些人相信“距离已经消亡”。但实际上,现代技术只是使编码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传递成本大幅降低,而对缄默知识影响不大。总体上看,空间或地理距离在知识的扩散与溢出中,不但在起作用,而且非常重要。

知识溢出具有地理局限性,随着距离的增加,知识溢出效应逐渐减少,邻近创新源的经济主体比位于其他地方的主体具有更好的创新绩效。原因在于:第一,经济主体之间的邻近有利于信息、知识的交流和合作关系的建立,从而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第二,创新活动中的大部分知识具有默会性,其传递的边际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即使在编码知识的使用和传播上,距离也具有重要影响,因为编码知识的解释和吸收需要默会知识和空间邻近。

2.5 溢出方的控制意愿与能力

上述分析是在假定知识充分溢出的情况下进行的,虽然知识溢出不可避免,但有些经济主体会采取一些措施有意识地降低知识溢出的效应。

尽管经济主体并不关注知识溢出本身,但他会感受到自身的知识溢出对它所造成的影响,如市场份额下降、利润减少、竞争力受到挑战等,只要知识溢出的负效应危害到了其市场地位,他就会想法设法控制知识溢出。如果难以控制,他就可能会减少甚至放弃研发活动。

能否阻止知识溢出以及其阻止程度,取决于主体的控制能力。最常见的措施是知识产权保护,还有一些办法是进行技术锁定,控制核心技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学习。此外,利用优厚待遇留住技术

人员也是控制知识溢出的一个方法。

3 知识溢出的途径

3.1 基于劳动力产生的溢出

基于劳动力产生的知识溢出途径有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之间的交流两种形式。

当受过培训或积累了经验的劳动力流动到其他企业、地区时,知识溢出就会出现。他们会带走在流出企业或地区所获取的一些知识,这有助于提高流入企业或地区的创新与经济绩效。劳动力在企业之间或区域之间的流动促进了知识的扩散与溢出,由此对企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不同影响。

人际交流也会产生知识溢出。劳动力不离开原来的企业或地区,他从某企业获得的知识与技能以间接方式也可扩散到同一产业和区位。通过位于同一地区与同一产业的劳动力之间的社会互动,不同企业之间会出现网络外部性。在这种企业网络中,通过人际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也会产生知识溢出。在正式的会议或非正式的闲谈中,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不知不觉中把别人的知识与技能学到手。

3.2 基于投资产生的溢出

外来企业到当地投资,往往会雇佣当地劳动力,也会与当地的供应商与客户发生联系,劳动力的流动和联系效应都会产生知识溢出,但这里只考虑投资本身对当地企业所产生的知识溢出,主要有两条途径:竞争效应与示范效应。

外来企业对当地企业最大的影响是竞争效应,外来企业的进入,会改变当地原来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加剧当地的市场竞争,迫使当地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可以降低当地企业的x非效率。外来投资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可以促使当地企业的管理人员更为敬业,员工更加积极地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可提高当地企业从事研发与采用新技术的速度。迫于生存的压力,当地企业会加快技术进步,更积极地引用与采用新技术。

示范效应假定外来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于当地企业,外来企业的较先进技术为当地企业的技术创新或者进行技术仿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只要外来企业相对于当地企业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或利润率高于当地企业,对当地企业来说,就形成示范效应。当地企业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外来企业的组织管理方式、技术水平等,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3.3 基于产品产生的溢出

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就内含着知识。基于产品产生的知识溢出有技术模仿和逆向工程两种形式。

模仿主要是通过仿照其他企业的生产技术、产品的特征、包装、管理经验等,达到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的目的,包括简单仿制和模仿上的创新。模仿是否出现,取决于模仿者的能力、产品或技术的示范效应、模仿预期收益、企业内在的发展需要、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等因素。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约束,模仿者多数不只是简单仿制,而会依次采用、消化和改进原来的产品或技术,甚至会实行第二次创新。

逆向工程也称反求工程,是根据已经存在的产品模型,反向推出产品的设计数据的过程。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仿制”,而是综合应用有关专业知识,对已有的产品进行剖析、理解和改进,是对已有设计的再设计。由于企业直接到市场购买,就可获得竞争对手的产品,因此,逆向工程是获取产品技术信息的重要而便捷的手段。

3.4 基于主体间联系产生的溢出

主体间联系的形式有纵向联系(即前后向联系)和横向合作等,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这种关联效应可以产生知识溢出。

当发生前后向联系时,双方都可能对方的产品、技术或市场知识中“免费搭车”,于是就出现了知识溢出。在后向联系中,企业通过购买并使用供应商高质量的产品,可以促进自身工艺和质量的提高,经由售后服务和培训又产生技术扩散。在前向联系中,下游客户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的规格、式样、质量、技术标准等提出高要求,迫使企业加快技术进步。

横向合作也是企业获取知识溢出的重要途径。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联系越密切,距离越近,获得的知识溢出越多。大学没有动机保守研究秘密,是创新的重要来源。企业之间进行知识联盟之类的合作,共同研发新的知识和进行知识转移,会提高各自的创新能力与生产率。通过知识联盟,可以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提高成功机会,也可以增强技术互补性。

4 结论

(1)由于知识固有的非竞争性与部分排他性这一内在属性,知识溢出是普遍存在的,它对于经济增长非常重要。(2)知识溢出受技术差距、认知距离、吸收能力、地理距离和溢出方的控制意愿与能力的影响,与技术差异、认知距离呈倒U型关系,与吸收能力呈正向关系,与地理距离、溢出方的控制意愿与能力呈反向关系。(3)从知识溢出的途径看,基于劳动力的劳动力流动与人际交流效应、基于投资的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基于产品的模仿效应和逆向工程强调的是产业内知识溢出,基于主体间联系的联系效应强调的是产业间知识溢出,当然,劳动力流动与人际交流效应也能产生产业间溢出。(4)要获取溢出的知识,主要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吸收能力,而吸收能力又依赖于主体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和知识存量。因此,提高自身的知识基础是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