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市场有效需求的地方本科院校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市场有效需求的地方本科院校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众化教育模式不再以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有效需求的反馈来进行检验,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的有效需求是检验院校培养质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尺度。本文首先对适用型人才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强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市场的有效需求、把“用”放在首位,然后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 市场有效需求 培养模式 适用型人才

一、引言

据教育部最新统计数据,我国研究生培养机构有811所,普通本科院校共1145所(包括独立院校303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共1297所,成人高等学校348所,其中,约有90%为地方院校。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的地方院校,如何在与研究类大学的学术型人才培养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激烈竞争中生存下去,一直是地方院校所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地方本科院校大多位于地级市,与位于省会大城市的著名高校相比,在师资力量、办学时间、办学经验、资金支持以及招生生源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但这些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位于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而且在投资方面,大部分地方院校在土地、设备、经费和师资上,都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应当立足地方、面向企业,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突出院校特色和地域特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是地方高校的优势,也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明智选择。

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量增长。为满足市场需求,各个院校招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但从企业反馈回的信息显示,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责任意识淡漠、团队意识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有效需求。如何让学生既能适应市场的有效需求,又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是适用型本科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与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不同,大众化教育模式不再以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作为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市场有效需求的反馈来进行检验,即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具备与相关职业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适用型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要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践,把学生作为专业建设的主体,引导学生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未来就业的行业和方向。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强调本科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主要致力于通过社会实践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使所学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而作为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的任务,人们已经把关注点放在大学生如何能够快速就业,怎样能够快速融入社会生产中。地方院校每年选择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比例比较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很多地方类院校毕业大学生的最直接目标。教育部也多次强调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全新育人格局。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地方院校再去追求高深理论已是奢谈,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作出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选择,在课程层面上,突出实践性已是务实之举。因此立足本地社会、经济的实际,培养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的适应型人才,成为地方院校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一种策略选择。

无论适用型人才的定义如何,我们需要把握的重点就是:适用型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贯彻与实践。市场的有效需求是检验院校培养质量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价值尺度。适用型人才倡导的是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强调的是实践性,是针对传统课程体系中实践性缺失的问题而言,重点要解决课程活动过程中如何简化理论、强化实践,怎样在理论和实践中找到一个均衡点。适用型人才的突出特点不是把握理论和从事理论研究,而是在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上的“用”,而且是适应市场有效需求的“用”。而“用”的能力恰恰是很多学生不具备的或者是欠缺的,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就业或者就业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岗位的需求。这样的结果可以从学生、教师身上找到一定的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问题。

2、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前瞻性的指导策略,要明确改变目前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动手能力差”、“实践性缺失”和“适用能力差”等突出问题。适用型就是要强调适合市场、企业的需求,市场、企业有什么样的需求,地方院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该是能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市场所需要从事的专业生产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并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效益的技术或专业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而非简单的动手能力。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会存在时滞的问题,所以,更要求地方院校有对市场需求方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敏锐的向的观察力,从而提前制定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毕业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是需求决定供给,而不是供给决定需求,有效需求才是决定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地方高校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切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

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目标定位明确。这不仅是指地方院校要突出适用型人才“用”的培养目标,而且要明确是面向市场需求、紧跟市场需求发展变化,以市场的需求作为指挥棒的价值理念。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能够迅速捕捉市场的人才需求信息,能在人才市场环境中进行市场细分,作出分析判断,确定市场人才需求的空白点;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地方院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把握内部外部的机会和优势,避开劣势,要在学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二是在培养中突出适用性、应用性,凸显出“用”,把握好“用”,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满足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在持续增加。需求和供给都在增加,按道理供给量应该和需求量相当,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供给不能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结构性失业日益凸显。而结构性失业存在的重要原因依然是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具体如下。

1、部分课程体系不合理

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直接决定了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而课程体系不合理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限制了高校适用市场有效需求的人才的培养。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长期以来,地方院校在课程体系上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失衡,重学轻术现象严重。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1)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过大。几乎所有的地方高校都存在公共必修课和基础理论课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它通常会占到课程总量的50%左右,有些地方高校甚至高达60%左右。(2)专业基础课偏重于理论教学。地方院校培养的大多数学生更倾向于去企业从事实务工作,只有小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从事理论研究。但大部分地方院校开设大量的基础理论课,尤其在大一大二期间以开设理论课为主,比重过多的理论课和较少的实践课程会使学生对专业的学习产生一些盲然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3)实践和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过小。因为场地、师资或资金的限制,很多地方院校存在着实践和实验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的问题。而且,即使是有实践和实验课程,但因存在着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实践教学设施条件较差、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也制约了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致使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差。

2、部分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课程教学内容应紧跟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但因为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部分教师不愿意更改使用习惯的教材、教学大纲和习题库,更愿意将经典的理论和经验作为教学重点,只愿意花费一小部分时间精力给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时代存在脱节现象。

3、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地方院校的教学模式沿袭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传统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偏文科的专业中,采用该类教学方法的居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中心,学生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学生的主动性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缺少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特征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能够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实践,而且能够清楚了解市场的具体需求是哪些。但现在地方高校的很多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教学、工作经验比较匮乏,对所教学生将来要面临的就业形势不清楚,对企业需要哪些技能也不甚了解。同时,很多地方高校比较重视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而对教职工的实践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地方高校的职称评定体系不够完善,评职称时只强调学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科研成果在职称评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实践能力几乎没有要求。因此,很多地方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普遍缺失,无法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指导,也不能适应市场的有效需求。

5、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欠缺

当前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有大量应届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满意工作,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用人单位招聘不到适合企业有效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造成就业市场中供求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地方高校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足,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专业技能缺失,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综合素质教育欠缺。

四、解决地方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的举措

地方院校要想使毕业生迅速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有效需求,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就必须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如下。

1、明确培养目标,构建以“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就应该顺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是适应企业“用”的需求,就应当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所占比重,加大实践操作课程比例,增加专业选修课比例,突出专业课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实践课程的中心地位,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专业课和实践课,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对于那些重复的课程内容应该进行删减。

2、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主导的教学内容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非常重视让学生熟悉实际的企业环境,紧跟时代的发展,紧跟企业需求的变化,经常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观访问或是参加实习工作,类似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非常感兴趣,使他们有机会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所学知识的不足,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我国地方院校也应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可以通过在校内校外建立相应实践基地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今后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还应该鼓励和动员学生取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便毕业后能够很快融入实际生产活动中。

3、教学模式多样化,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潜力和优势,只有“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有效需求的人才。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外,还可采取学生演讲、小组讨论、小组辩论、参加ERP等和自己专业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增强师生互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只有那些经过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学校应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手段,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备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软件、仿真实训室,加大各专业实训的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价和监督体系,科学考核学生,使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要努力培养理论与技术兼备的教师团队,引进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鼓励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实习指导工作,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可以有选择性的邀请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俱佳的企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和指导。学校还应该创造条件让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研究企业真正的有效需求是什么,从而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在职称评定方面,也应该适度考虑实践教学能力,以增加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

5、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力度

现代社会中,企业需要的是具备多方面技能、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的综合素质人才,并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与时俱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大对企业所需基本技能的培养力度,具体的方法包括提高相关课程的精炼程度、加大实验课程的教学力度、重视学生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取得相关等级证书、举办相关技能竞赛等,同时加强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考核力度,严格执行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相应规范要求。在要求学生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职业操守的教育和培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认识到遵循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对于他们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五、结语

适用型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面向市场,以市场有效需求为导向,为本土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服务。因此地方高校的基本任务,就是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要紧紧把握时代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适应市场有效需求的人才,实现各方共赢,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泽文、刘文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必要性、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基于协同发展的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5(1).

[2] 杨岭:实现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转型:必然趋势、问题及实践路径[J].红河学院学报,2015(2).

[3] 孙玉坤: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4] 周世厚、江芳:我国高校转型发展的“歧途”与“正路”――基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审视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2(8).

[5] 蔡宗模、陈韫春:高等教育质量:概念内涵与质量标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

[6] 金祝年: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科技服务平台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