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卓越工程师班级建设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卓越工程师班级建设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基于当代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在心理契约理论的基础上,论文研究了高校现行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班级调整和学生优选等因素导致的融合困境,对武汉市某高校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同学进行了跟踪调研和深度访谈,分析了班级融合的因素、原因和困难,探讨了进一步加强新同学的融入和更好的班级融合可采取的措施和办法,研究结论将对更好推进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班级建设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班级融合;卓越工程师;深度访谈;跟踪调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77-02

在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造就培育一大批创新意识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而卓越计划试点班所采用的“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导致班内同学频繁变动,班级融合出现困难。我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内容,也是促使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重大方针。该计划的目的是:造就培育一大批创新意识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于国家转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湖北省武汉市某部属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在本科阶段的前3年采用“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融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方式,以保证学生培养素质。试点班学生学籍变动一般在每学年初期,试点班学生学籍变动一般是在学院相关专业内部调整。依据学生学分及综合考评结果,对试点专业班级学生进行“升级”变动,对学分未满足最低要求的学生进行班机调整。目前,在心理契约的研究领域内,有关高校班级管理的探讨仅停留在新生入学后的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或学风建设等方面,缺乏关于分班导致的融合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一、心理契约理论简介

1.心理契约的内涵。“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提出的。心理契约的概念,是指存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无形、内隐、不能书面化的期望,是在组织中各层级间、各成员间任何时候都广泛存在的没有正式书面规定的心理预期。

2.心理契约对管理实践的影响。研究显示,组织成员在心理契约得到实现情况下,会显示出较高的工作满意度、组织信任度和留职意愿。相反,组织破坏或违背心理契约的情形下,一般将会给组织内成员的工作行为或态度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①心理契约违背,在一般情况,当组织成员主观上认为完成了组织的工作要求,而组织却没有兑现承诺相应的义务时,就可能会产生心理契约的违背。心理契约违背之所以出现,一般是因为员工主观上认为心理契约没有兑现,或没有体验到平衡的收获与付出。因此,为了保持“公平”的认知,员工有可能改变行为和态度,甚至通过减少付出的行为和降低努力的成都来获得主观上的平衡。②心理契约构建,在组织成员和组织管理者之间,如果存在良好的沟通或理解,心理契约有可能比任何文件都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组织管理者要建构一个稳定、牢固的心理契约关系,组织就需要从根本上去激励员工。

二、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建设的作用

大学班级心理契约的界定和特征,大学班级建设中的心理契约,其内涵是大学班级管理者在班级建设过来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的校生双方之间彼此期望的主观信念。它是一种心理认知和感悟,是联系师生的纽带,也是影响教育行为、教育态度和教育结果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班级心理契约的构建策略

本文对武汉某高校为案例分析,对同学进行了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班级成员变化、学生平均分情况、四六级成绩、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研,分析班级融合的因素、活动和对应解决办法,并给出了“卓越计划”下为促进班级融合可能采取的针对性举措。构建恰当的班级心理契约,是保证班级心理契约功能实现的基础。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班级心理契约形成过程,要做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校的班主任或辅导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构建良好的发展要素。

1.洞悉班级学生的心理预期。构建师生间的心理契约,首先要充分调研学生心理预期,学生心理预期是学生心理需要的体现,也是实现班级建设内容和班级建设路径选择的基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受教育群体,其认知、情商和人格事日趋完善的过程,自我实现意识逐步增强,并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他们的需要,更倾向于精神满足和人文关怀而非物质需求,只有尽可能从情感关注和心理关怀的角度来构建契约,才能加强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信任度,才更利于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主管能动性和创造才能。而卓越计划下班级的学生有着融入班级和与新老同学友好和睦相处的需要。班级管理的关键,在于发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个性、加强学生素质,实现以人为本。因此,一方面要调研学生对班集体及管理者的合理预期范围,与此同时,也要让学生知晓班级融合以及班集体和管理者对他们的期望,最终使师生双方的期望达到统一、和谐的状态。整个过程,就像同学间签订“心理契约”,这种契约越平等、公开,发挥的效果也就越好。

2.增进新老同学间的交流,培养积极健康的班级精神。心理契约是班级关系建设双方之间多次交流、积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推进班级融合、构建良好的心理契约,必须要建设和培育和谐的同学关系,而形成良好同学关系的关键是同学间的平等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平等交流,可以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双方有了相互信任,才能以积极、主动、热情的方式接受并尝试相处。同时也要发扬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班级管理中一定要讲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及时发现和纠正班级中存在的各种例如地域歧视、小团伙、宿舍抱团等不良现象,避免不当舆论的渗透和传播。这个时候就要求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和关心,引导学生相互尊敬和包容,重视并实现彼此的预期,促进形成完善的性格和人格。在规章制度建设上,要保证每个人获得公平的待遇。同时,积极的班级精神还需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作为基石。

3.定期组织班级活动是构建的契机。当同学已经了解了彼此的心理期望和需要,班级内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班级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就一个契机来加强沟通并创造相处的机会――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参考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班级管理者如班长、组织委员可以定期组织外出聚餐或“农家乐”、开展趣味性较高的心理班会,以一同进餐或进行竞技类游戏的形式使同学们放松心理防备,敞开心扉交流感情。同时,学习委员可以协助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级内组建学习小组,实行“一帮一”互助学习模式,此举不仅能提高班级整体成绩,还能让同学们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此外,组织春游、秋游,也是一个让大家一起放松心情、享受自然的不错选择。

为配合国家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部分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卓越计划试点班所采用的“末位淘汰”与“分级介入”相结合的动态学籍管理模式导致班级融合出现困难。

本文对武汉某高校为案例分析,对同学进行了2012年9月至2016年7月本科四年期间,对班级成员变化、学生平均分情况、四六级成绩、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跟踪调研,分析班级融合的因素、活动和对应解决办法,并给出了“卓越计划”下为促进班级融合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陈宏波.班主任如何运用心理契约构建班级文化[J].教海扬帆,2011,(10):109.

[2]朱其志.心理契约视角下大学班级管理新探[J].管理学刊,2011,24(1):103-105.

[3]马明霞,李涓.“心理契约”理论在研究生教青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5):138-140.

[4]华南.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5(1):76-78.

[5]吴云龙,钱凯.当代大学班级契约管理模式初探[J].高校教育管理,2009,3(4):88-92.

Study of Class Integration Based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LI Shun-xi,ZHOU Xin-yu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Hubei,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 The essay,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vestigated the dilemma and difficult integration position caused by frequent class division in Outstanding Engineer Program classes in the backg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ation. The study also did cross-comparison according to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to discuss and discover appropriate methods of enhanc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new-comers and the original students and maintain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among students.

Key words:Psychological contract; class integration; outstanding engineer program;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