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五伦观念的再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五伦观念的再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 侯亮(1986-),男,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2012级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

摘 要: “五伦”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它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人伦关系,是狭义的“人伦”。然而,伴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纲常”、“纲纪”是我们现在已经很少使用的字眼了,在当今世人眼中,“纲常”似乎总是和传统联系在一起,而且有比较负面的意义,尤其是“三纲五常”在近代以来一直遭受到了激烈的批判与质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恰当地看待“五伦”的重构,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五伦” “三纲” 儒家 贺麟

一、五伦观念的构造与发展

在儒家众多的伦理观念当中,“五伦”是最基础性的一个,它是整个道德系统的起点、社会性人际关系网络的主线,也是所有礼教活动赖以建基的中轴和良好社会风尚得以存续的根本保障。五伦观念经过先秦儒家(特别是孔、孟)的思想凝聚和义理提升之后,在后续两千多年的中华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成为所谓“纲常名教”的中心,深刻地影响着华夏文明的价值选择、精神气质和基本走向,也规范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之社会群体及个人的行为模式和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到了近代,随着中国文化的日渐衰败,其核心价值也一步一步地遭到了根本的质疑、否定,乃至颠覆,五伦观念首当其冲,差不多到了被彻底抛弃的边缘。

从“五伦”的构造来看,它包括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对应的人伦关系。其中,父子以纵向,夫妇以横向构成家庭关系;狭义的“长幼”关系为家庭的兄弟关系,它构成了平行关系,进而可以衍生新的家庭关系。而广义的长幼关系则可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君臣为政治关系;朋友则为社会关系。从“五伦”排序来看,显然家庭关系居于核心地位,政治关系乃至社会关系分别是其延伸与扩展。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分别以“亲”、“义”、“别”、“序”、“信”加以规定“五伦”,这并非是人伦的道德要求。严格来讲,“信”与“义”可算是德目,但是“亲”、“别”、“序”则不能算,它实际上是人伦主体交互性所体现的特征,构成了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五伦中,父子、君臣是对立关系,但是一者以“亲”,一者以“义”,通过血缘亲情与人间道义来弥合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夫妇”与“兄弟(狭义的“长幼”)”本可直接构成平等关系,但是却一者以性别,一者以年龄,突出两者的差异与顺序。社会关系的“长幼(广义上的)”与“朋友”则分别体现差异性与同一性,两者可以相互补充,甚至相互渗透。

在日趋残酷的专制政治下,“五伦”的畸形化,导致了对人性的极端压抑。作为“三纲”中的受动主体―――“臣”、“子”、“妻”而言,遭受的迫害非常严酷。臣对君的“忠”发展成“愚忠”,子对父的“孝”异化为“愚孝”,妻对夫的“贞”裂变为“愚贞”。这种“愚”不仅体现在受动主体(臣、子、妻)被驯化为绝对服从的奴隶,更体现在以道德的名义对生命进行残酷的摧残。

对“五伦”的否定与批判,则基本是集中于“三纲”之上。有学者指出,“三纲”说其实是法家的观点,因为韩非有“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的说法,它与“三纲”本质是一致的。如果说,“三纲”是儒家法家化的产物,那么,对“五伦”的价值,必然需要重新的审视。

二、传统人伦思想与五伦的道德观

依《中庸》篇所记,孔子将五伦称之为五达道,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天下之达道也。”又将仁与智,扩充之而为智、仁、勇的“三达德”。至孟子,在《滕文公上》中倡人伦之说,“五伦之教”才开始确立。儒家的伦理思想以五伦之道为主,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五伦的实践手段。换句话说,五伦是儒家道德思想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实践程序。《大学》一书是孔门弟子将儒家的道德准则实际应用于个人与社会生活中,所发展而成的伦理原则与修养步骤。《大学》首章为经文,其后十章为传文,其中前四章统论纲领之旨趣,后六章细论实践条目之功夫。五德是儒家人道思想之“体”,五伦与“修、齐、治、平”是儒家人道思想之“用”, 儒家伦理思想是透过“修、齐、治、平”的实践步骤而体现出来。

孔子之所以把五伦称为天下之“达道”,是因五伦是个人修为的道法,社会人际关系的准绳,国家政教的根本。五伦不但是人类社会中的基本关系,而且是保持社会安定和谐、减少纷扰与不安的一种无法代替的精神力量。五伦与五德具有特别关系,五伦受情感支配,也受义理制约。人与人的关系,因地理上有远近,血缘上有亲疏,故在情感上有亲疏之别,其行为规范亦随之而异。

三、五伦观念的新检讨

贺麟先生于1940年专文刊登了《五伦观念的新检讨》,对近代以来批评“五伦”的流行观点进行了检讨。其中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礼教吃人的观点;实用角度出发的批评;将观念的意义本身与实行观念的方法混为一谈;以经济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为根据,废除五伦。尔后,贺麟别出心裁地阐发了“五伦”的四层含义:其一,认为五伦观念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恰好是突出中国文化特色,需要发扬;同时,也应当吸收西方文化的宗教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二,将“五

伦”与“五常”挂靠,认为,五伦包含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德,应当消解“五伦”的权威性、偏狭性,以适应时代需要。其三,注意到五伦观念的内在机理是“爱有差等”,认为儒家之“爱有差等”与西方之“爱仇敌”并不违背,需要走出狭义的即以亲属关系为准的“等差之爱”,而能接纳与理解西方宗教爱仇敌的意义。其四,贺麟一反他人对“三纲”的彻底否定态度,而极富新意地从哲学的立场分析了从“五伦”走向“三纲”的必然性。他认为,从“五伦”走向“三纲”是从相对义务走向绝对义务,一则可以摆脱人伦主体互相之间的讨价还价,循环报复;二则可以提升道德的纯粹性,他引入了康德“道德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观点,说明“三纲”积极性的一面。但是,在“三纲”被制度化、权威化之后,则带来了严重的僵化和束缚,因此,需要从挖掘“五伦”能够适应不同时代的恒常价值。

四、结语

五伦是实践道德的基础,由个人为中心,其上对父母,下对子女,平行对兄弟、配偶,向外则长官、部属、朋友及广大社会人群。所以,每个人随时随地接触五伦关系,而行此五伦关系之道是一种双方共处的行为规范。礼也是一种人际之间相处的规范。儒家外王之学透过“礼”而表现在人际关系之中。换言之,即儒家伦理观念由“礼”而见于外王。所以说,五伦之道,具有礼的性质,每个人各守其分, 各尽其责,则能消除社会中各种磨擦与冲突。例如,孔子答齐景公问政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就是说,君有君之道,臣有臣之道,君臣之间要能各尽其道。时至今日,虽然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五伦的基本精神仍不可完全否定。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 《论语》 中华书局 2013年7月

[2] 《孟子》 中华书局 2013年3月

[3] 《大学 中庸》 中华书局 2013年4月

[4] 贺麟 《近代唯心论简释》 商务印书馆 2011年12月第1版

[5] 何怀宏 《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6] 蒋庆 《儒学的时代价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9年4月第1版

[7] 杨铮铮 《传统“五伦”的现代建构》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05-25

[8] 黄人杰 《中国传统人伦思想与五伦的道德观》 河北学刊 2005-03-20

[9] 景海峰 《五伦观念的再认识》 哲学研究 2008-05-25

[10] 若鱼 《在五伦观念中发现新的时代精神》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2-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