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语感的路径有:朗读中解析,实现语言的顿悟;想象中升华,感悟语句的意境;比较中推敲,品析用词的精妙;实践中运用,强化语感、深化感悟。

【关键词】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读、写、听、说的语言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语言教学“最要紧”的“首要任务”是培养语感,更新语文教育观念,将“语文教学由面向作为物的工具转而面向作为人的学生,由旨在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转而以语感为突破口,提高学生整个文化心理素质,从而真正地直接面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改革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语感放在首要地位。

何谓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一种综合性吸收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丰富的理解力。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呢?

1.朗读中解析,实现语言的顿悟。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有计划地把难度适宜的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多读,读中自悟,自悟自得,即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例如,我在教学《小猫种鱼》这篇课文时,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自悟语感。在初读课文阶段,通过教师有感情地示范朗读课文和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大概内容。在悟读阶段,让学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联系上下文来感悟。首先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小猫能不能收到鱼?为什么?”等问题。接着,让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自读自悟,然后再进行讨论。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从中得到结论:鱼儿离不开水,它的生活环境与庄稼不同,把鱼种在地里会烂掉,小猫是收不到鱼的,从而明白了违背客观规律是会做傻事的道理。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学生感到较新奇、陌生的内容,可利用形象刺激。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左右脑协同运用处理并存储信息,利用直觉形象思维去帮助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需借助语言进行情感表述,并凭借语感加以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2.想象中升华,感悟语句的意境。语感的产生是以“感”为主的,它离不开具体生动的想象。可见,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因而,要得到敏锐、丰富、深切的语感,应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让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将课文内容像“过电影”一般在头脑中一一闪过,从中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旁那晶莹的泪花及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送别时的感人场景。又如《月光曲》一文,在引导学生领悟贝多芬创作乐曲的经过一段时,借助平缓柔和的语调对描写环境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再结合画面,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流泻,万物披纱,贝多芬手扶钢琴,琴声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风,在倾诉人间的真诚与善良,贫穷与希望……想象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到波涛汹涌的大海边,领略大海那雄壮之美,从而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变化,由此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3.比较中推敲,品析用词的精妙。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先生谈到语感训练时曾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练敏语感,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我们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发现课文中有些词语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不难理解,但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可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推敲、揣摩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的意义,从而有所感悟。如:“游园不值”中的千古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就妙在一个“出”字,如果把“出”换成“冒、爬、伸、攀”等字,为什么没有“出”好?因为“出”字比上列字“模糊”,留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写出了春天的生命力是无处不存在,无时不舒张,不知不觉而又悄然无声的。这句话写出了春天的生命勃发、生机盎然,将抽象的“春”用“红杏出墙”的形象表现出来,使人觉得春天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给读者以视觉的愉悦和精神的振奋。这样,抓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4.实践中运用,强化语感、深化感悟。

4.1 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更需要积累。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必不可少的环节。

4.2 加强语言实践。“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①说中强化。阅读教学中,努力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进行口语交际;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说话、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深化感悟。②练中强化。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扩写、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读写相结合,升华感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它对于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