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出版产业的新业绩、新挑战、新举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出版产业的新业绩、新挑战、新举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2011~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但也存在一些新的挑战。未来5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党和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按照《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把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关键词:数字出版;新业绩;新挑战;新举措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的绿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还比较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而诞生的新型出版业态,数字出版昭示着新闻出版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下面,我来回顾一下近两年来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状况,并着重谈一下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难题以及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措施。

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取得的新成绩

2011~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出版产值再创新高,数字出版内容产业获得较快增长。

营业收入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的具体体现。继2010年数字出版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大关之后,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收入规模再创新高,达到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已占到当年新闻出版业1.46万亿元营业收入的近10%,位居行业第三。其中,互联网广告、手机出版与网络游戏占据收入前三位,虽然电子图书产业有所下降,但数字报纸、互联网期刊等领域增长却大幅超过了平均增长幅度,这昭示着数字出版内容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针对新型阅读终端不断涌现的状况,数字出版内容制作开发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趋向个性化和定制化,更加重视阅读体验,更加适应受众需求。

近年来,数字出版的新形态、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已经形成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原创网络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手机出版物,以及基于各种移动终端的数字内容和应用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数字出版内容产业体系。

二是数字出版集群化初具规模,形成了点-线-面立体化发展格局。

集群化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早期单个数字出版企业的发展,到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形成,再到集群化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的建设,我国数字出版完成了从点到线到面的三级跨越。多种类型企业纷纷加入数字出版阵营,推动数字出版不断发展壮大。数字出版产业链日趋健全和完善,各环节连接更加紧密,融合程度不断加深。2011年,天津、湖北、广东、陕西、江苏5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获批建立,加上之前的上海张江、杭州、重庆、湖南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已达到9家。2011年,这9家基地共实现营业收入419.71亿元,占数字出版营业收入的30.5%,产业集聚效益明显。

从基地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战略及重点措施更加务实,定位更趋清晰明朗,差异化、特色化程度有所加强,如上海张江的网络游戏和超算服务、天津和重庆的云计算技术服务、杭州的移动阅读和网游动漫、江苏扬州园区的数字教育(电子书包)和电子(纸)阅读器等等,各地数字出版的优势领域已经基本形成。这些基地和园区在引进重点企业、实施重要项目、研发重大技术、开发重点产品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对于产业链的健全完善,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通过基地建设带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全面发展这一战略部署,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成效显著。

三是数字出版平台纷纷涌现,传播渠道日渐完善。

平台是数字出版产业的枢纽,对上完成数字内容整合,对下担当数字内容营销,是数字出版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平台的搭建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实践,国内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已经形成了以下五大类型,分别是电信运营商型、技术服务型、文学创作型、互联网门户或信息服务型,以及电子商务型。其中,电信运营商涉足手机阅读市场,借助先进的3G技术和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成为当前发展最为成熟的平台模式之一;文学创作型平台是网络的聚集地,原创内容丰富,活跃用户较多,用户粘性较大是其突出的特点;技术服务型平台的主要特点在于技术对内容的分类聚合能力;互联网门户或信息服务型平台以庞大的活跃性用户群体为基础、平台粘性大,个性化、社区化特征明显;2011年以来,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开始涉足数字出版领域,此类平台基于传统出版物流通渠道,与出版单位联系密切;用户对平台的付费模式接受程度较高。各类特色鲜明、优势各异的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深了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融合。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平台用户数量增长迅速,读者对数字内容需求不断提高,数字内容不断扩充,平台规模不断扩张;重体验,个性化、社区化成为平台发展的新趋势。

四是数字化阅读方式渐成主流,数字产品消费增长迅速。

数字化阅读是数字出版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当前,国内数字化阅读不断普及,数字阅读方式趋向多元。伴随互联网普及、宽带用户数和手机网民的逐年增加,在线阅读、移动终端阅读、手机阅读日益普及,数字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旺盛,数字阅读成为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方式。同时,各种移动终端不断涌现,销量不断攀升,为数字出版产品推广和消费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进一步加速数字化阅读的普及,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带来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超过5亿,普及率接近40%。手机用户超过10亿,名列世界首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6%,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38.6%,比2010年的32.8%上升了5.8个百分点;从对书报刊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情况分析来看,我国18~70周岁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16.8%,电子报和电子期刊的阅读率分别为8.2%和5.9%。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读取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五是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升级,数字阅读终端推陈出新。

技术创新始终是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引擎,伴随着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我国数字出版发展初期,一直以技术作为引领。发展至今,技术的发展对于整个产业的作用仍然至关重要。在过去一年里,跨平台阅读技术、结构化版式技术、MPR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内容结构加工技术、云出版服务技术等数字出版关键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产业升级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近两年,数字出版技术发展的重点,逐渐由终端研发转向平台建设。如跨平台阅读技术,可以实现跨越多终端、多系统、多平台的数字化阅读;云出版服务技术让信息的交互沟通、服务的多元提供、海量数据储存管理变得轻而易举。去年8月29日,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云计算中心——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正式上线运营,同时多家企业提出了云出版解决方案。结构化版式技术则使版式文档支持原版原式的展现和屏幕自适应的展现,以适应各种阅读终端,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

2011年,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正式启动,工程将研究制定一套数字版权保护标准体系,突破数字内容出版、分发、传播、消费过程中的六项数字版权保护关键基础技术和核心应用技术。

数字技术的突破,也直接带动了数字阅读终端的升级。全球范围内以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数字阅读终端销量出现大幅度增长,中国更将超越全球平均增长幅度。各类功能强大的移动智能终端层出不穷,智能手机功能不断升级,平板电脑成为移动终端新宠,除苹果公司的iPad占据主流市场外,其他品牌平板电脑也逐步占据一席之地,为数字出版产品的传播和消费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随着数字终端的多元化,适用于不同终端的各种客户端也不断推出,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阅读需求。数字终端销量的不断攀升,将进一步加速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带动数字产品消费的增长,为数字出版产业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是数字出版标准进一步规范,数字版权保护全面提升。

行业标准是数字出版产业规范化的重要保障。近两年,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2011年被业界称为“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年”。《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的,意味着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手机、动漫等多项数字出版标准的制定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立项的4项数字出版格式标准、12项电子书内容标准、手机出版系列标准等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目前已全部进入起草、征求意见阶段。在应用标准建设中,MPR出版物国家标准业已颁布执行。这一标准的公布被认为改变了国内数字出版格局,有利于规避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2011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国际标准的立项,这是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印刷读物(MPR)技术基础上,首次由我国申请立项的国际出版领域的标准。这些行业标准建设工作取得的进展,意味着我国数字出版的规范化程度不断加深。

近两年,数字出版版权保护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司法政策层面,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了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问题和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处罚标准问题,公布了通过信息网络传播侵权作品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知识产权计划,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包括数字版权保护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今年3月,国家版权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并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修正后的法案将更加适应当前数字出版与网络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尽管数字出版在近两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数字出版产业毕竟是一个新产业,新问题总会伴随新发展而出现,新挑战也总是与新问题相伴而生。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中出现产品形态单一、生产与市场、投入与产出存在距离等新问题。

尽管目前大多数出版单位都已认识到数字出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一改过去消极观望的态度,开始积极投入出版数字化建设,但现有投入绝大多数集中在建立数字出版小平台和既有内容数字化两个主要方面。数字产品形态单一,生产与市场需要之间差距较大,数字出版收入在出版单位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高、投入与产出比较低成为困扰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新问题。在2011年数字出版总产出构成中,数字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所占比例依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反观国外,2011年,世界六大出版集团的数字出版业务大幅增长,其收入已占到集团总收入的20%~30%。美国出版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美国子书整体销量已超过纸质版精装书。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对此应有强烈紧迫感,积极加强对新形态、新技术、新模式的探索,在迈出第一步,也就是基础资源数据化之后,在对数据内容的深度开发与加强数字产品的市场推广与应用方面,应加强力量、加大投入、加快步伐,在传统内容数字化的转型进程中取得实际的收益和真正的成效。

二是产业发展进程中,核心技术研发相对落后,商业化应用开发不足。

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近年来,在以触摸技术、显示技术、传感技术、识别技术、数字版权保护技术为代表,引领信息产业,并对数字出版领域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核心技术方面,我国的研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核心技术落后,软件创新不足,致使数字硬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生产环节上,又陷入了代工、仿制、拼成本、恶性竞争的落后经济模式,这与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此外,对于少数已处于领先地位的数字出版技术,又存在着商业化应用开发严重不足的现象。以语音技术为例,国内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的,但在应用方面,还是被苹果I??Phone??4S抢占了先机。如何赋予尖端技术以广泛的商用价值,引领消费体验,提升服务质量,是下一步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三是国外大型数字企业向国内大举扩张,数字出版企业面临新的挑战。

近年来谷歌、微软、雅虎、脸谱等国外大型IT公司相继介入数字出版领域;苹果、亚马逊等既有的数字出版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大肆扩张;培生、企鹅、爱思唯尔等跨国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效斐然,这些行业巨头的快速成长与扩张,以及他们对于中国市场虎视眈眈地觊觎,对国内数字出版企业形成极大压力,让我国数字出版企业的成长期与机遇期也变得极为有限。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企业多是小而散、利润低、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中小型企业;在产业链联合方面,由于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也远未确立。数字出版产业本身是一种地域色彩较低的产业,世界经济一体化又加速了大型企业全球化的步伐,面对来势汹汹的境外大军,我们的数字出版企业能否应对,如何应对,是迫在眉睫的一大挑战。

四是数字出版产品创意创新不足,数字出版缺乏吸引读者的强大引力。

数字出版是典型的知识经济,它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以物质为基础,增长方式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数字出版是以智力为基础,经济增长由科技创新、产品创意来决定,是一种从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出版是信息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体,是科学与思想的碰撞、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从业者不仅具有技术创新能力,还要有文化创意能力,科技提升文化价值,文化赋予科技灵魂,只有加强思想与技术的二重性开发,才能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激发读者兴趣的好产品。大力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内容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能力,是数字出版的当务之急。

五是管理运营体制、科学研究范式面临新的形势变化。

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出版产品、层出不穷的出版业态、不断创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和不断扩大的数字出版队伍,我们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已显示出其疏漏与不足。相关制度难以跟上数字出版快速更新的步伐,难以应对网络的开放性,数字产品的易传播、易复制性,难以发挥出有效管理效率,在内容质量把关、数字版权保护、市场资质准入等监管层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除了各级管理部门,在传统出版单位内部,虽然建立了数字出版生产部门,但管理体制机制依然陈旧,依然延用旧模式来管理新业态;在学术界,依然沿用旧的传播学范式来研究数字出版新课题。数字出版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其内容构成、产业特点、发展规律、经营策略等诸多方面和传统出版业都有着本质差别,既有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研究范式已不再适合,相关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术研究机构应及时树立新观念、建立新制度、确立新规范,以跟上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步伐,引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演进。

三、推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要有新举措

纵观国内外数字出版发展现状,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未来五年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党和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按照《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把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在管理中强化服务,在服务中注重管理,为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重点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完善数字出版相关政策法规制定。

规划是总的纲领,是今后的行动指南,需要我们紧抓不放,加快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总署明确提出了“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的战略重点任务。《数字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则具体提出了一系列“十二五”期末的发展指标,设计了一系列旨在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工程项目。各地各级各单位要抓紧实施,尽快落实,从产业长远发展着眼,从产业细节发展入手,在推进传统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建立数字内容传播新体系、加快内容资源整合、关键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重点突破,扎实推进数字出版产业繁荣发展。

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引导。近几年来,在规范性文件方面,总署出台的文件数量不断增加。早在2010年,总署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战略性新兴出版产业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从那时到现在,总署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和《数字印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数字出版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今后一段时间内,总署将加快修订《网络出版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并且抓紧制定《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数据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学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和《互联网游戏审批管理细则》等部门规章。这些政策法规的颁布,将为进入成长期发展阶段的数字出版产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发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强数字出版项目库建设。

重大工程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重大工程带动战略是中央推进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同样也是推动新闻出版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要继续加快实施由总署牵头的具有战略性、引导性和带动性的国家级数字出版重大工程,有效推动新闻出版产业整体实现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新技术新业态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已经启动或即将启动实施的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技术平台、中华字库、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大工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前期工作,并将在“十二五”时期完成总体目标,推出重要成果。

重点项目是产业规划主要任务的具体体现。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及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中,总署统筹规划设计了31项重大工程项目,其中有17项直接属于数字出版项目。通过这些工程项目的实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发挥重大工程项目的引领作用,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装备支撑,促进重大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并在以电子书包为代表的数字教育出版、全民数字阅读、数字农家书屋、云出版技术、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移动互联网出版等开发与研究等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需要各个集团、基地园区、新媒体企业及传统出版单位按照总署统一安排部署,积极参与,形成合力,共同落实,加快实施。

此外,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总署改革发展项目库建设,加大对数字出版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积极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及中央文资办部门等进行沟通,争取获得更多的国家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

三是鼓励企业整合与业务拓展,引导财政、税收等政策向数字出版产业倾斜。

融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近两年,新闻出版业转企改制步伐进一步加快,集团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成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为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传统出版企业加大了与技术开发商和渠道商的合作力度,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极大拓展了数字出版的市场空间。传统出版业务与数字出版业务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的融合发展局面。通过共同努力,使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内容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并开始逐步向其他行业拓展。通过不同行业的融合,有效地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数字出版产业不断进步。总署将继续推动各方面的战略合作,妥善处理好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诉求,推动各方形成合力,谋求行业共赢发展。传统出版单位、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要在出版内容、产业链赢利模式、版权保护、数字出版标准四个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数字出版产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形态、新体验。

与此同时,尽管发展成绩不错,但数字出版产业总体仍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需要在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在“十二五”时期,总署将继续协调有关部门在财政、税收、建设用地、投融资、进出口和人才培养引进等多个方面给予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必要的扶持和优惠,最大限度地解放这些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管理方法,带动和提升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

四是推动数字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是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的根本任务。数字出版因生产过程低碳环保、传播方式快速便捷、产品形态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推动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努力加大对公益性数字出版业的投入,丰富人民群众的数字化阅读方式,对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重要意义。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的31个重大工程项目中,涉及11个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项目,都有数字出版参与介入。“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实施这些公共服务重大工程,使人民出版社等公益性出版单位基本实现编辑出版业务数字化;创办一批民营数字出版新媒体;开展“数字农家书屋”试点;实施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与学术论文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手机提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推广全民数字阅读,支持办好在线全民阅读活动等,从而充分体现新闻出版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更加多样、更加丰富。

五是加强数字出版配套管理措施,加快数字出版服务平台建设。

管理是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数字出版的配套管理措施主要有三:第一,加强对数字出版资质的管理。数字出版资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出版的准入门槛。良好的数字出版资质管理是整个产业有序发展的前提。目前,面对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数字出版新模式、新形态和新应用,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相对滞后,相当数量并未获得数字出版资质的企业却在从事数字出版活动,未能及时有效纳入管理范畴,留下管理空白和死角。由于出版业具有产业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双重属性,因此从事内容生产和传播活动必须纳入政府法律法规管理之中,必须获得前置许可,实行准入退出制度。

第二,加强数字出版内容管理。数字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不仅是要追求实现巨大的经济价值,更是为了充分保证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安全,保障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内容产业的竞争。加强对数字内容质量的把关,强化网络监管和内容审校制度,更多地选择优质内容资源进入数字出版,推出更多更好的数字出版内容产品,是当务之急。

第三,加强数字版权管理。版权问题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据调查,盗版分流了数字出版行业大部分的空间和利润。如果数字版权保护的问题不解决,提供优质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单位和其他企业将无法放开手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字出版领域里来。完善数字版权登记制度和监管体系,建立高效有力的侵权投诉和处理平台,将从根本上降低著作权人和出版社的维权成本,理清数字版权保护中存在的混乱状况。

数字出版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实践显示,现阶段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总署的《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期末,要建成5~8家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近年来,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电信运营商、技术提供商、电子商务网站等企业纷纷进入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规模不等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互相竞争、互为促进,同时也暴露出平台知名度不高,缺乏名牌认同,散而不强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规范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已成为加强数字出版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当务之急。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起草《数字出版内容投送平台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投送平台建设的步伐。

第一,建立准入和分类管理措施。所有开展数字出版内容投送业务的企业必须依法申请并获得网络出版许可,接受监督和管理。采取这一措施,一方面,有助于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遏制当前平台多、小、散、滥现状。对于聚集海量资源、用户广泛的大众类数字内容投送平台,重点监管其内容导向和版权保护,要求销售数据的开放透明、服务高效便捷;对于服务于特殊用户的专业平台,重点引导其进行同类资源的整合,考察其内容的专业、精确、特色和标准化,满足专业内容的刚性需求,形成特点鲜明、服务功能强大的专业化平台。

第二,发挥重点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在积极推动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大胆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的同时,支持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无论是新闻出版企业还是技术企业、运营商企业或互联网企业,只要依法申请并获得了许可,就予以扶持,把发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为公众提供优质精神食粮、高效传播中华文明和提高民族企业的竞争力作为第一要务,推动优质企业形成自身特点,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第三,充分运用政策杠杆。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传统出版企业而言,资金与技术是其构建数字内容投送平台的软肋。与大手笔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相比,传统出版企业的投入主要来自传统出版业务的营收,其规模和力度无法相提并论。没有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不要说赢得竞争,占有一席之地都将面临巨大困难。总署将通过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改革发展项目库对平台建设给予必要的倾斜和支持。

第四,加强行业自律。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健康有序的产业链,应以提供适用于多种终端、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的优质内容提供为主体,技术渠道服务为支撑,充分调动传统出版企业积极性,把源源不断提供丰富优质的内容作为共同目标。只有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源头充满活力,整个产业才有可能健康持续发展。为进一步规范产业链各方的行为,维护其合法权益,总署正在筹建中国音像和数字出版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加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合作,在凝聚共识基础上,制定行业规则,强化行业自律,促进共同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攻坚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时代环境与政策导向,为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应当明确责任、把握机遇,不辱使命,坚定不移地推进数字出版产业走向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推进新闻出版强国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软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在2012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的主旨演讲,发表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