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旧时衣冠 笔墨留真(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旧时衣冠 笔墨留真(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大量的、极其珍贵的明清肖像人物画作品,并曾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专集和画册的形式三次出版,在海内外美术史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但长期以来,美术史界提到中国明清时期的绘画,不是四王就是四僧,不是花卉草虫笔墨游戏,就是春山夏雨披麻折带,似乎明清两代的人物画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明清两代的仕大夫们重山水花鸟,轻人物所致。如果人们在通览这些神情毕肖的作品之后,我相信对明清两代中国肖像人物画的成就,是自会有公论的。

中国绘画历史很悠久,发展得最早而且最先形成体系的便是人物画。古时称为写真的画种,便略等同于我们现代所说的肖像画。在六朝时期,肖像画被称为“传神”、“写照”。在唐宋两代,几乎所有人物画者都有肖像画作品传世。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很多一流大文人也参与到肖像画的创作之中,如王维为孟浩然画肖像,李公麟为坡、王安石作肖像。凡此种种都说明在唐宋时,中国人物肖像画在这个时期已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种情况到明清两代便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山水、花鸟异峰突起之时,人物肖像则持续发展,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画家和流派,并且成为和西洋绘画最早进行相互融和吸纳的画种。如明末的曾鲸,就有意识地吸取了西洋人物画中的明暗对比和体积感,不着痕迹地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体系中。并且,这个体系连绵不断一直发展到清代中叶的徐璋,出现了像《淞江邦彦画像册》这样肖像画史上杰出的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绘画本身具有自我更新和整和的能力,具有强大的吸纳变革的内在能量。那种所谓中国画末日论和取消论,都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轨迹的。下面结合具体的作品来试作分析,希望有助于读者的欣赏和鉴别。

明清两代的肖像画创作,就其风格流派而言,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派系:一是注重线条的钩勒,主要是靠骨法用笔为主,而敷色仅是为了烘染和丰富人物形象,我们称之为墨线淡彩派。该派既为文人仕大夫所喜又能为贩夫走卒所接受。如明代的曾鲸,清代的禹之鼎、徐璋都可以归入此派;另一派是重敷色,在墨线钩勒之后,主要是靠颜色的反复渲染,以期再现对象肌肤、衣着的真实感和自然属性。这种用淡墨定型着意于颜色烘染的肖像人物画创作方法起源于元代。元代王绎在《写真秘诀》中提出“淡墨霸定”、“逐旋积起”的方法来进行肖像画的创作。清代绘画理论家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说,“写真有两派,一重墨骨,墨骨既成,然后傅彩,以取气色之老少,其精神早传于墨骨中矣,此闽中曾波臣之学也;一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色彩渲染,此江南画家之传法,而曾氏善矣”。张庚对这两种画法的描摹极其准确,明清两代人物肖像画的基本面貌尽在此中。同当时的山水画有南北两宗一样,人物肖像画的这两个派系彼此补充互有长短。我院所藏的肖像画作也基本上体现了这两个派系的特征。其中《明人肖像册》属于淡墨重彩派,而《淞江邦彦画册》则属于墨线淡彩派。

我院收藏较早的一件肖像人物画作,是明代人作的《范仲淹像》。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镇守陕西一带,也是军事指挥家。这件肖像画中的范仲淹手持芴板,神情庄重,刚毅的胡须透露出一种英武之气,表现出他的文治武功兼而有之的内在精神气质。此画原为苏州范氏义庄的旧藏,后捐我院。故虽是明人的手笔,但其祖本应 是有相当的真实性和可靠度的,让我们在一千年后,仍可见这位古人的风采。曾鲸(1568-1650)是明末著名的肖像人物画家,字波臣,福建莆田人,长期居住在南京,后世尊其画风为“波臣派”。《顾梦游像》是他肖像画中的代表作,画中的肖像主人顾梦游是著名的诗人,善写行草,书同著名的文人黄道周、周亮工都极友善。曾鲸在刻画顾梦游时着重表现了他作为诗人的山林气象,特别是脸部的描摩尤为生动。面部开相细腻入微,肌肤和骨骼似乎能让观者能从纸面触及。究其原因是曾鲸作肖像画时往往在脸部烘染数十层,层层推进彼此共存。中国画的烘染和西方油画的覆盖是不一样的。中国画讲究的是罩染,即多次烘染如同加一层纱罩,即不能盖住原物,又要能将每层纱罩割离出来。这种方法属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之一。近世黄宾虹作山水烘染十余层,依旧不腻不脏无黑气,同曾鲸作人物之烘染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曾鲸作人物在脸部的着力烘染之余,对人物衣纹的钩勒则逸笔草草,表其大意而已。这张肖像中的钩线介乎于传统的兰叶描和春蚕吐丝描之间,细而不散,起止有度,笔之起处微呈钉头之状。然后用花青稍稍罩染以达其意耳。画人物最难的是传其神而不是形其貌。此画中的顾氏独坐在山林间,脸上漂浮着一种不可琢磨的笑,此笑是发自心间的括然自得的,反映出一种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格魅力。曾鲸的这种形神合一的创作思想对后来的徐璋有很大的影响。此图的补景为当时南京的另一位画家张大风,张的绘画风格自由奔放,不受前人技法的约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个性。这件山水画中的补景用长线为之随便而又轻松,潇潇洒洒,淡淡浓浓,和画的主人的性格配合的圆融无碍浑然一体。《顾隐亮像》也是一幅反映仕大夫独立自由精神的优秀肖像画作。顾隐亮是和冯梦龙同时期的文人,他爱好唐寅的书法并精于鉴赏其子即是著《平生壮观》的顾复。画中的顾隐亮身着素衣,端坐在石上,周围有几株老树。画家皇甫纯用墨线浅染法,用细劲而文雅的线条钩勒出主人翁的雅人深致。如果讲前面那幅画的精神内核是动的话,那么此幅则是静,一种地老天荒式的静谧安宁。此卷后面的名家题跋累累,其中有冯梦龙、阮大铖等人。冯在跋中道:尔非儒,淡谐博有余。尔非侠,肝肠一何热,尔非僧,潇洒绝尘情,尔非艺,手口俱灵异。观此跋赏此图,一个醉心文艺古道热肠的明代高士跃然于纸上矣。此画的作画皇甫钝作品传世不多,其生卒也难考是其憾事也。

《明人肖像册》出于明代的民间画师之手,这主要是从其画风上去判断的。但就其艺术水准而言是普通的“喜神像”之类无法比拟的,当出自于高手无疑。此册共计有十二页,纸本。所描绘的人物多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有一代大写意花卉巨匠徐渭,著名书画鉴定家和收藏家李日华等人。这个像册就其技法而言属典型的张庚所说的重色派。如“略用淡墨,钩出五官部位之大意,全用粉彩渲染”的江南画法之传法。这组像中人物面部的大体结构骨骼主要是用淡墨来固定其位置的,这正符合传统肖像人物画创作中“四要”之首的准则,而肌肤衣纹则主要运用粉色的层层罩染。在罩染的过程之中又要能体现出笔和笔法,即染不是用毛笔随意的涂上去,依旧要能见到笔意,要像写书法那样写上去。我们细观此册的罩染便能知其三味也。在面部,这位民间画家刻意表现了对象的额、鼻、颏三个部位,用此来表现人物的肌肉内在张力,观之似凸于纸面有立体感也。连人物的皱纹、胡须、雀斑、肉痣、目疵及因病症而引起的生理上的一些变异也被逼真地刻画出来。这组画像中最让观者心仪的便是一个个肖像主人的眼睛。古代的画论中对刻画人物的眼睛有着各种精彩的论叙,东晋的顾恺之谓传神正在阿睹,阿睹者即是眼睛也。细观此册中每个肖像主人的眼神都是那样的不同,通过这些心灵的窗户,让我们可以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如李日华的眼睛是智慧的豁达的甚至有点嘲弄的意思,他平生看古代的书画名迹无数,有的一打开便能立判真伪,著有《紫桃轩杂缀》,这是一双“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被世人欺”的眼睛。而徐渭的眼神则充满着无奈和凄迷,他的神情是木讷的看不到生气的。卑微的出身坎坷的道路,将这位一代艺术天才变成了风尘俗客,真时也命也运也。看着这张像,使我们自然想起他那首著名的题画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置野藤中”。清代绘画理论家沈宗骞讲:“耳目口鼻固是形之大要,至于骨骼起伏高下,皱纹多寡隐现,一一不谬,则形得而神自来矣”。我们认为此册的作者是完全做到了。这里想说明的是,这部册页从纸张、构图、用笔等方面来考核,徐渭的像和其他人的像显然不是出于同一个人之手。徐渭像的创作时期为万历中叶,而其余者则在明代末年。李日华诸人在明代的官职有高下,但画家都统统以乌纱帽,着圆领红色袍服,分明有着褒扬的寓意在其中,今特为指出以告知者。(未完待续)

(作者 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