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1993年发起实施中国志愿者行动,23年来在共青团组织领导下,广大高校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例,我院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主要依托,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形成“引领朝阳 与爱同行”李楼乡爱心支教活动、“关爱留守儿童 天使不孤单”湖光小学支教活动、四点半“阳光课堂 伴爱同行”活动、“至白首 伴同行”敬老活动、“筑爱夕阳”老年人修养院活动、龙子湖区残联“援手之行”活动、禹会区残联“益起来”爱心助残活动、业余团校活动和戒毒中心讲解员等多项长期活动。无数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奉献社会、促进自身发展。
尽管如此,目前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志愿服务基地建设的缺失
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依托,缺乏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大量志愿者没有属于自己的志愿服务阵地,所有志愿服务信息都要通过协会的渠道获得,活动的组织和人员的安排都要经过协会的统一协调。这些因素使得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僵化,不利于志愿者自发性活动的开展。
(二)志愿服务领域单一化
志愿服务的领域主要停留在支教活动、敬老互动、助残活动等社区服务领域,缺乏环境保护、扶贫助困、大型活动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高校志愿者的自身特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志愿服务领域的单一化不利于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自身的兴趣爱好与志愿服务进行有效结合。
(三)志愿服务地点路程较远
大部分支教、敬老和助残地点距离高校较远,志愿者们花在路途上的时间可能多于他们志愿服务的时间。由于一路颠簸,志愿者们到达服务地点时已耗费大量精力,甚至有的志愿者因晕车呕吐等不良反应无法参与志愿服务,如此一来志愿服务的质量便大打折扣。
(四)志愿活动中被服务者配合度低
以支教活动为例,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一开始把志愿者当成是孩子们免费的家教老师,两三次活动后觉得志愿者的支教对孩子成绩没有实质性帮助便不再愿意让孩子参与支教活动。被服务者的配合度低下打击了志愿者服务的热情,缺少被服务者的配合与支持,志愿服务活动也难以为继。
(五)志愿者的服务主体意识较低
许多志愿者没有理解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缺乏自己作为服务主体的意识,将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视为参与普通的校园课余活动,无法长期坚持下来。不少志愿者一开始积极投身到志愿活动中,但随着新鲜感的淡化,往往表现出浮躁、退缩等心理。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对策研究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高校社会声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发展,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建设志愿服务基地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以志愿服务基地为平台,推动志愿服务的阵地化。志愿者可以从基地获取各种志愿服务信息,组织各种自发自觉的志愿服务活动,不再依赖于学校行政和志愿者协会的力量。将较为消极被动的、听从协会号令安排的普通志愿者变成自我志愿服务意识强烈的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人翁。
(二)志愿服务领域多元化
扩大志愿服务领域,使原本停留于社区服务领域的志愿服务扩大到环境保护、扶贫助困、大型活动等领域。尊重高校志愿者的个性差异,为不同的志愿者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有效结合。
(三)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寻找距离高校近的志愿服务地点可以减少志愿者在路途上的精力损耗,使他们更专注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在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被服务者的满意度,促进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发展。当然,想要实现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还需要志愿者们与各方面人员的沟通与协调。
(四)提高志愿活动中被服务者配合度
以支教活动为例,高校应教育志愿者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消除家长们对支教活动的错误看法,让家长们明白支教是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增长孩子们的知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通过与被服务者的良好沟通,提高被服务者的配合度,保证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五)增强志愿者服务主体意识
高校应组织志愿者学习志愿服务精神,使他们充分理解志愿服务的核心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精神,增强自己作为服务主体的意识,提高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避免志愿者随着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新鲜感淡化而大量退出该类活动的现象。
总之,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子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也日益重要。我们要不断加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以长春市高校为例[D].长春工业大学,2011.
[2]黄继辉,章立玲.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
[3]俞念胜.高校志愿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宫磊.关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学术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