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艺壁画青花应用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陈卫贞
选择浅浮雕为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论基础
首先是传统青花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无论是表现题材与风格不同,都离不开其带有装饰性的特征,这是因为陶瓷上的绘画只是整个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表现形式白始自终都受制于泥土的造型和质地,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其工艺性的特点,加上青花颜色本身的单一性和烧制工艺的固定模式以及作品最后形成的光亮明透的质感视觉效果,都彻底的反映出表现语言的装饰性本质。其次是传统青花多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用毛笔绘制而成,主题多以写物、写景以及装饰图案为主,且强调平面效果,以至构图上的空间变化多以“散点透视”“遮露透视”法为主,即一个画面有多个平面的透视点和利用前后形象的相互遮挡在视觉上感受其空间位置的不同,不刻意强调近大远小和空间上的虚实变化,平面化的视觉效果是典型的装饰性特点。再次是浅浮雕的表现形式本身就具有代表性的装饰性特色。以我国早期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阴刻作品及古代罗马建筑的浮雕作品来分析,它们除自身的装饰性特征外还都同属于建筑物体上的一个装饰部分。浅浮雕并不强调大进深的空间变化而多以阴刻线条为主,以形体转折块面装饰形式为辅,两者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完整地构成了画面的整体效果。最后是由于“心语”主题思想颇具现代感的内在界定,以单一的绘画形式很难引发视觉的共鸣,而浅浮雕在保证线条为主的前提下,又在浅层次上分割出形状优美且起伏不平的形体变化,更具现代装饰意味,而且因作品表面的层次变化,会在青花着色和擦磨后形成丰富的肌理效果,在烧制完成后更能增加自然和谐、生动感人的视觉冲击力,能更好的作用于主题。
关于线刻的表现概念
浅浮雕制作中线的使用占据主要地位,线刻成败关系大局。线刻要追求用笔的精神与气韵,以及线条对情感表达的至高境界,用刀与用笔在心理上是一致的。实际上,线描本身不单单是对形象轮廓的简单描绘,同时也是作者的性格、品质、修养等诸多层面的体现。线中的精、气、神又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主题思想的内在分寸,并强化主题内容的视觉感染力。如方硬的线适合表现自信、坚定、,弃满活力的主题;悠扬的曲线则适应表现柔美、浪漫、轻松的情绪主题。浅浮雕紫召刻线条是我作品制作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成败,刻制中要随时想到作品完成的最后效果,不但要保证线的形状与主题情调一致,还要确认用刀的力道和物象造型的严谨性,要纵观全局,胸有成竹,要始终注重整体组合线条的装饰美感。线的装饰美是其自然地属性,但要把它发挥极致,尚需做理性思考。(1)是要保持整幅作品的线条粗细变化一致,因为在浅层空间的变化,无论画面的总体高低多丰富复杂,用粗细均匀的线来表现,会制造平顺、对称、均衡的装饰美感。(2)在保持线条粗细均匀的前提下在决定刻线的力度。主题情绪不同,线刻力度各异,而不受物象质感的影响。由于线条的视觉感染力,所以线刻的形状与力度,直接引导观者感悟作者的基本创作动机,而产生共鸣。(3)线条的长短疏密的布局组合,是达到总体节奏顺畅的有效手段之一。线条的长短变化要有效地取其物象的势态,这里的势态是指画面主体物象的姿势状态,这势态决定了画面的生动性,动势线构成了画面的基础气韵,其线条的长短也由动势的大小来决定。线的疏密变化是组成画面黑、白、灰调子的有效手段,较对渲染效果更有表现力。因为线的底色为青花本色,如果以线条的疏密来制造画面的深浅层次变化,更更微妙,更有装饰效果。
体面在刻制过程中的表现特征
做为以青花为最终表现目的这种浅浮雕形式,虽然要保持以线条为主,体面为辅的规则,但画面在浅层空间里应要保持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微妙变化,即主题、从属体、背景三个部分的高低差别。因线刻是浮雕最深的部位,使所有的形象都有实际意义的凸显效果,加上形体前后空间位置的遮挡效果,在视觉上就更有一种体面上的空间变化。在此,画面体面的空间表现手段成为整个画面相对重要的一个环节。画面构成中体块的大小、形状、高低变化,都会对作品的视觉效果产生直接作用。所以在以表现作品的主题内容为目的的前提下,对画面中的块面的形状构成上,做出确切的定位,如块面形体广阔、轮廓舒展、起伏平整等,使画面在整体构图空间上松缓延伸,造型洒脱而优美,空间层次稳定柔和,会呈现出自由、和谐、浪漫的主体情绪。体面除具有内在的主观个性之外,与线条有机结合还可创造出平面视觉合理的装饰美感。依据上述在浅浮雕制作中的多重表现理念,我对这种较新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实际探索与实践应用。
青花作品“心语”系列创作过程
青花作品“心语”系列,是我的毕业创作之一,作品的原型来自于我近期的彩墨画作品,并在具体构图及装饰因素上做了重新调整。例如在构图上采用了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强调物象之间空间上的并列关系,物象的前后层次是靠遮露的方法加以体现,总体明度上的布局力求简明扼要,并注重中间层次的充分表现,使画面整体节奏舒缓、细腻、润致而轻快。在装饰性方面的改进是把画面主体的人物、小猪、小鸟的虚实层次限定在同一层面的空间位置上,只表现浅层次的凹凸轮廓及结构关系的变化,形体之间的连接与穿插关系主要以线来分割、渗透来完成。从而使略有平面化的浅浮雕形式在视觉上更具有突出的装饰语言和现代感。我在选择瓷板时,首先注重板体的厚度和质地的细腻,因浅浮雕形式必须要使画面形成一定层次的实体状态,要基本保证雕出部位的厚度,同时又要考虑到烧制完成后的完好无损,所以刻制的深度大约相当于保留的厚度的二分之一。
质地细腻的瓷泥板最适合表现“心语”的主题情感,质地本身就是一种内在情绪的界定,粗糙质地的沧桑古朴,细腻质地的润物无声……在行刀刻线、面之时,因质地的关系,刀的切面会圆润、整齐而流畅,同时力度容易控制,走势便于掌握,使线、形、体、面完整精准,使烧制完成后的画面更能接近自己的理想效果。
瓷板选定后,以铅笔将画稿轻轻复制于瓷板之上,并对画面构图、造型、线条的组合,体、面的布局等等做最后的确认调整,使其与原创思路保持一致。整个作品中线的表现形式占重要比重,它除了具备显著的装饰美的特质外,还可以直接表现出自然、真诚、快适而浪漫的情调。所以在刻线时,我特别注意对行刀的力度、速度及深度的控制,做到平心静气,收放有序。首先是行刀之力度,瓷板在材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它的脆弱性,易裂、易碎而不易修复。可以想象行刀力度生猛之后果,另外强硬之气也不适合“心语”本身的情绪表达,因此我选择用较轻而平顺的力道,分次刻成,保持线条力度上的均等,轻松和生动而稳定。这种感觉以拖刀姿势表现最为完美。这种形式既刀根为先,刀头在后,以下按动作将力量集中刀尖部位,保持一定平衡度缓缓运行。起刀、行刀、收刀在意念上与用笔的起笔、行笔、收笔相同,要屏息静气,以气贯之,一气呵成,气韵生动。所以行线的速度要徐徐而行,气意连绵方得神采,已达至高境界。行线的深度要根据浮雕的基本厚度而定,线的深度要过于第三层背景的深度,限度为不超过瓷板的三分之一,瓷刻线条的深度要尽可能通篇保持一致,这种处理效果会在青花着色时,使浓重的颜料淤积于此,在明度上统一协调,并实现以线为主的浅浮雕青花作品的新表现理念。
线刻部分全部完成后,进入画面浅层层次基本空间的刻画,因瓷板自身的厚度及追求画面装饰性等因素的约束,我将画面分列为三个层次来表现,即人物、动物并列为第一层次,相关造型如山川流云等为中间层次,蓝天为最低一层。虽然分列三个层次,但每一层之间变化微弱,而且高、中、低三个层次之间互相渗透融合,如不以线分割刻画和遮露透视形式,空间层次无从区分,实际上这也正是此作品在形式规范上追求的真正目的,即体面、线条、色调在视觉上的高度完美统一,以实现作品对现代感和装饰性的追求。
在上述的基础程序全面完成的基础上,开始喷涂青花颜色,这是真正使瓷板浅浮雕披上美丽的青花外衣而走入陶瓷世界的重要一步。我首先选择浓度适当的青花颜料,以平涂为主,从头至尾一挥而就,并就画面中较重的图形及暗部施以相应重度的色调对画面调子做适当的调整。等其全部干透后,做全面的擦磨处理,我找到了质地较软的棉性布料,对画面进行整体的均匀地擦磨,用力较轻,动作要连贯,时间视显现的效果而定。此项方法最适于对浮雕及陶艺作品上色后的各种处理,使作品凸起部位,体面的色彩自然变淡,凹陷部位变成灰调子、暗调子,并使画面刻制最深的线条部位完整地显现出来,成为主体构成最重要的部位,使其古朴自然、柔和畅快而韧性有余。擦磨后的效果,整体画面高低、明暗、线面的层次变化相生相溶,丰富而微妙。此作品经喷釉,烧制完成后所显现出的斑驳清亮、透明单纯、雅致润泽的整体效果,实现了我最初创作“心语”的内在的情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