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结构的改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介绍了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结构,分析了现行结构容易渗入污水的原因,并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短应力线轧机 拉杆装置结构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001-01
近期在走访用户调研时,普遍反映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易渗入污水造成拉杆的梯形螺纹与调节螺母的梯形螺纹抱死,使得上下辊系无法通过压下装置调节辊缝,而任一在线短应力线轧机出现此类问题就会导致整条生产线停车,更换其备机所花费的时间对轧线的生产产量将产生较大影响;而且维修此类问题时,由于拉杆的梯形螺纹与调节螺母的梯形螺纹抱死无法拆卸,通常采用破坏手段将其拆卸,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拉杆与调节螺母备件从而使得生产成本上升。针对此类问题用户提出对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密封结构进行改进以满足足够长的生产使用需求,从而减少备机更换次数,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备件数量,降低生产成本。
1.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结构形式
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结构:每套短应力线轧机带有四套拉杆装置;每套拉杆装置由上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下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拉杆、右旋调节螺母、左旋调节螺母、压盖、承压环、密封圈及螺钉等组成。右旋调节螺母和左旋调节螺母分别安装在拉杆的右旋梯形螺纹段处及左旋梯形螺纹段处,并将右旋调节螺母和左旋调节螺母通过压盖、承压环及螺钉等零件安装在上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及下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内,并且在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的拉杆外露处安装有密封圈以防止污水进入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内。拉杆装置工作时,由压下装置驱动拉杆旋转;拉杆旋转使得右旋调节螺母和左旋调节螺母分别带动上辊系装置及下辊系装置沿着拉杆的轴向方向相向或背向运动,从而达到调节辊缝的目的。
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结构形式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分为上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和下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作用是将右旋调节螺母、左旋调节螺母、压盖、承压环及螺钉等零件安装在相应的安装腔内。
(2)调节螺母,分为右旋调节螺母和左旋调节螺母,作用是在拉杆旋转时分别带动上辊系装置及下辊系装置沿着拉杆的轴向方向相向或背向运动。
(3)拉杆,作用是带动右旋调节螺母和左旋调节螺母沿着拉杆的轴向方向相向或背向运动。
(4)密封圈,作用是防止污水进入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内。
2.问题分析
(1)由拉杆装置结构发现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仅有一道防水密封圈,且为唇形密封圈。如果当唇形密封圈损坏时污水易渗入到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内;含有氧化铁皮等污浊物的污水浸入拉杆与调节螺母的梯形螺旋副造成拉杆的梯形螺纹与调节螺母的梯形螺纹抱死,而且此类问题在下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内更容易产生。
(2)工况条件恶劣,唇形密封圈长期处于水浸且水内含有氧化铁皮等污浊物的环境下,易造成唇形密封圈唇口腐蚀失效,降低了唇形密封圈的使用寿命。
3.改进措施
经过分析造成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易渗入污水造成拉杆的梯形螺纹与调节螺母的梯形螺纹抱死的原因是拉杆装置的结构不合理造成。其解决方法是将拉杆装置一道密封结构改进为双道密封结构。
改进后的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结构形式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1)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分为上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和下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作用是将右旋调节螺母、左旋调节螺母、压盖、承压环及螺钉等零件安装在相应的安装腔内。
(2)调节螺母,分为右旋调节螺母和左旋调节螺母,作用是在拉杆旋转时分别带动上辊系装置及下辊系装置沿着拉杆的轴向方向相向或背向运动。
(3)拉杆,作用是带动右旋调节螺母和左旋调节螺母沿着拉杆的轴向方向相向或背向运动。
(4)唇形密封圈,作用是防止污水进入骨架密封圈,使得骨架密封圈拥有较好的工况条件。
(5)骨架密封圈,作用是防止污水进入辊系装置拉杆安装腔内。
改进后的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结构采用了双道密封结构,唇形密封圈防止污水进入到骨架密封圈,在唇形密封圈的保护下骨架密封圈拥有了较好的工况条件能够达到理想的使用寿命;在科学合理的检修及维护下,有效的解决了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渗入污水造成拉杆的梯形螺纹与调节螺母的梯形螺纹抱死的问题。
4.结论
使用改进后的短应力线轧机拉杆装置结构,解决了杆装置渗入污水造成拉杆的梯形螺纹与调节螺母的梯形螺纹抱死的问题,减少了拉杆及调节螺母的备件量,并且密封圈达到了理想的使用寿命尽可能的减小由于杆装置渗入污水造成拉杆的梯形螺纹与调节螺母的梯形螺纹抱死的问题对轧线生产的影响,满足了用户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要求,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乔德庸,强十涌,李曼云.高速轧机线材生产(第二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 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3] 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教研室.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重型机械标准》编写委员会.重型机械标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王国柱(1982―― ),男,200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师,030032,山西省太原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