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27例肾功能衰竭患者精神症状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27例肾功能衰竭患者精神症状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神症状是肾功能衰竭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各异。为探讨其发生原因致病及影响因素,对我院自2000~2010 年十年间住院的127 例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

127 例肾功衰竭患者中,男性86 例,女性41 例,平均年龄为40 岁,其中急性肾衰30 例、慢性肾衰97 例。原发病:慢性肾炎62 例,慢性肾盂肾炎14 例,糖尿病肾病16 例,狼疮性肾炎8 例,流行性出血热20 例,药物性间质性肾炎5 例,其它产后大出血、各种药物中毒、梗阻性肾病所致急生肾衰5 例。根据透析方式不同分为3组:①保守治疗口服结肠透析组49 例;②血液透析58 例(hd);③腹膜透析20 例(tpd)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患者各种精神症状及其出现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血钾,钠,氯,钙,磷及血ph,氧分压,碱剩余及碳酸氢根变化,前瞻性观察了36 例crf血甲状旁腺素(pth)变化情况。

2 结果

127 例肾衰患者,52 例有精神症状(43.3%)arf30 例中10 例(30%)有症状,crf97例中41 例(43%)有症状。保守治疗组22 例(44.9%)有症状,hd组8 例(13.8%)有症状,ipd组6 例(30%)有症状。

按有无意识障碍分为二大症候群,每一群按主要表现不同又分为若干类别。发生率以有意识障碍群为最多,52 例中42 例(80.8%)有症状,其中嗜睡型14 例(26.92%),谵妄型10 例(19.32%),意识模糊型例(15.4%),精神分裂症样表现2 例(3.9%),癫痫大发作5 例(9.62%)及昏迷3 例(5.7%),意识清晰组52 例中占10例(19.2%),其中以妄想为主要表现多见(7 例,占13.5%)幻觉3 例(5.7%)。

有症状组较无症状组血肌酐,尿素氮,血电解质,血气分析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xˉ±s):①保守治疗组血肌酐(13.5.8±461.8对657.16±198μmol/l),尿素氮(41.2±18.7对19.8±7.42 mmol/l),血钙(1.82 ±0.32对2.1±0.3 mmol/l),碳酸氢根(15.47 ±4.11对18.3±4.93/l)及平均动脉压(13.2±2.4对11.75±3 kpa),有明显差异(p<0.05);②hd组血钾(3.96±0.6对4.63±0.8 mmol/l),碳酸氢根(23.05±5.2对18.3±4.93/l),有明显差异(p<0.05);③ipd组血肌酐(955.1±221.8对657.16±198 μmol/l),尿素氮(39.7±5.8对19.8±7.42 mmol/l),有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

36 例crf患者检测了pth(xˉ±s)15 例有精神症状,其中发生在透析治疗前5 例(pth:102±42pg/ml),hd8 例(pthl:183±57 pg/ml),ipd2 例(pth:128±38 pg/ml)。较无症状患者(pth:81±50pg/ml)明显升高。

3 讨论

急性肾衰患者精神症状的发病机理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尿毒症毒素作用。代谢性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脑耗氧量减少及脑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异常所致[1]。亦有报道与脑神经原代谢紊乱有关[2]。本组保守治疗组及ipd患者有症状与血肌酐、尿素氮均无症状组有明显差异,提示着两组精神症状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有关。此外,口服结肠透析组的酸碱平衡失调,低钙血症亦是发病因素之一。另外,高血压的存在可促进症状的发生;因此有效地控制肾衰患者的血压也是必不可少的。限制钠盐摄入,体外超滤。对肾素依赖性高血压可采用小剂量或停用促红素,对未透析患者尽早透析及祛除高血压诱发因素等。

hd组除血钾、碳酸氢根较无症状组有明显差异外,其余血液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对有症状的15 例pth检测结果提示,pth在尿毒症患者水平是升高的,3组有症状的pth水平以hd组为最多。提示hd组精神症状的发生,除失衡综合症以外,pth可能作为crf一种毒素对神经系统有损害作用[3]。由于pth分子量(9427 道尔顿)较大,故hd难以清除,高流量透析及血液滤过可以较好清除,因此hd患者有神经精神症状且pth水平升高,改高流量透析,血滤可以改善及清除症状。

参考文献

[1] 张友贵,译.尿毒症性脑病[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5,5(1):18.

[2] 崔晓英,等.尿毒症神经、精神症状的临床病理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2005,28(1):26-28.

[3] 叶任高,等.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