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戏剧之乡:又是收获季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戏剧之乡:又是收获季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上海戏剧艺术的版图上,有一片美丽的疆域,那就是人文荟萃、物华天宝的古城松江。

作为松江人,说起松江的历史,我喜欢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早在6000年前,当上海还是一片时,先民们就已在九峰一带繁衍生息,他们创造了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4000年前的良诸文化、3000年前的马桥文化。松江,堪称“上海根”。

而说起松江的戏剧,我则喜欢用下面一段话来形容:松江地理有山有水,充满戏剧节奏;松江男子多情多义,充满戏剧动作;松江女孩能歌善舞,充满戏剧韵律;松江文人能诗擅画,充满戏剧底蕴;松江田歌肆意,充满戏剧情趣。松江,又堪称“戏剧之乡”。

据松江县志记载,登上《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名录的历代松江戏曲作家就有13人。如元曲作家钱霖,著有《醉边馀兴》、《江湖清思集》,其杂剧常在民间演出。明代,松江有王玉峰的传奇《焚香记》,叙王魁与桂英故事;顾瑾的作品《佩印记》,叙朱买臣故事等。清代书法家、文学家张照则精于音律,曾一度主持宫廷乐部,编著过《劝善金科》(10本)、《升平宝筏》(10本)等著名大戏。

松江又是沪剧的发源地之一。据《瓶花斋脞录》(手抄本,藏松江博物馆)记述,清乾隆(1736―1795)年间,沪剧渊源之一的“花鼓戏”已在松江流传演唱。松江也是曲学大师俞粟庐的故乡,其子俞振飞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是松江人的骄傲。

松江的当代戏剧是现代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舞蹈。因为有了伟岸的背景依托,因为有了丰裕的诗学浸润,因为有了澎湃的传统张力,松江人的戏剧创作便有了别样境界。

这一境界是由松江老、中、青三代人的共同努力获得的。曾以《红烧鸡》、《篱笆边上》、《新嫂嫂》、《摇篮曲》等小戏佳作蜚声剧坛的著名农民剧作家徐林祥,宝刀不老,时有新作;他的弟子沈玉亮、章军权等正值创作盛期,厚积薄发,硕果累累;而一批年轻的作家也正在不断成长。即便在戏剧生态不尽如人意的今天,松江的戏剧同仁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依然乐滋滋地经营着自己的田地。仅从《松江小戏、小品选》这部作品集所选的剧作文本的字里行间,就能大体揣摩出松江剧作者那种群体性的气定神闲的姿态。

翻读《松江小戏、小品选》,首先令我眼前一亮的当属一组反映新生活的作品。曹伟达的《大胖儿子》,满怀热情地讴歌了“开天辟地第一回,农民有了小城镇保险”的新鲜事。徐林祥与沈伯新、庄永兴合作的《卖红菱后传》,以其一贯的“民间情绪、民间智慧、民间色彩”的艺术风格,为传统小戏《卖红菱》中的男女主人公“还愿”。这一出以唱为主的小戏,在传递时代进步的铿锵足音的同时,也在纵情倾吐新一代乡村男女青年在事业、情感与价值观上的美丽心声。朱政莲的《家教》通过社会居民学文化、学礼仪、学艺术活动的展示,从容地描摹了学习型社会的大环境对普通人生活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黄伯奎的《双休日》巧妙地撷取了一个习见的生活场景,既对新生活予以不露痕迹的礼赞,又对传统美德予以不动声色的褒扬。

这部作品集以歌颂型题材的作品居多。章军权的《租摊位的故事》、《乡长家里的电话》写得从容不迫,真实感人;沈玉亮的《炸不垮的古镇》、《董其昌学书》,是作者对松江历史人物与事件的一次有意义的戏剧扫描。尤其是后者,结构精巧、细节得当,堪称佳作,体现了作者驾驭小戏艺术的出色才华。陆春彪的《村长吃鱼》生动地描摹了一位乡村基层干部所经受的道德考验,夸张而又不失分寸;顾顺林的《哥儿们》是这部作品集中唯一一部正面展开冲突的戏剧作品,作者举重若轻,从人物内心体验出发,入情入理、张弛有度。沈伯新的《醉人的喜酒》、钱勇赴的《新妈妈》、沈勤贤的《训女婿》、周晓华与钱炳荣合作的《酱园飘香》以及黄抒绮的《秘密揭开以后》等,以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热情澎湃地歌颂了真善美,体现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

尤为可喜的是,这部作品集中还有一组针贬时弊的作品,如章军权的《戴红袖章的女人》、袁雪蕾的《青菜豆腐》、沈伯新的《一袋垃圾》与《请保姆》、沈玉亮的《大人与小孩》等。其中尤以《青菜豆腐》令人击节赞赏,读来精神为之一振。

相对而言,这部作品集中的爱情题材较少。顾安娜的《千纸鹤》以讥讽的笔调善意地批评了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恋爱观;袁雪蕾的《杨柳树下》鞭挞了一个令痴情女子极度失望的“成功男人”朝三暮四的丑恶嘴脸。比较起来,陆永明的《但愿人长久》要成熟一些、深沉一些、耐看一些,刻划出了小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情感。

读完这部作品集,觉得似有两点不足。

一是从整体上说,所选作品中尚缺乏具有示范性的精品力作。一些作者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对作品内涵的开掘尚缺乏深度;还有一些作者对小品这一艺术形式的特征还不太熟悉,误将小品当作小戏曲的压缩,常常借助于传统的“套子”结构剧作,显得局促而又单调。作品浮光掠影多,深层透视少;浅吟轻唱多,黄钟大吕少;似曾相识多,创新出奇少。

二是松江还有几位颇具戏剧写作实力的“老将”的作品并未在这个集子中露面,如长于戏剧纠葛的学院派“老法师”丁峥,文学功底好且善于思考的“多面手”欧粤,颇具田园风情诗特色的“泖田诗人”沈孝慈、戚永芳,擅长描摹民俗民风的老先生沈国民等。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会给家乡父老以更多、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