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应用题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属于思维训练的范畴。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巧设铺垫,解难激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告诉我们:过难和过易的知识都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导致思维停滞。应用题教学中,由于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教学时,教师可巧设“铺垫”,化难为易,扫除学生的思维障碍,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许多有教学经验的专家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思想和方法,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大多只侧重于思维方法的教学,当然,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但它只能解决学生“会思维”的问题,而学生只会思维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能用思维,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会思维是理论,用思维才是实践,才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只有同时具备兴趣、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敏捷、灵活的发展。数学一贯被人们称为是枯燥无味的,就因为它和其他学科相比是抽象的,摸不着的,是既没有现象又无法实验的数字结构。因此激起学生的兴趣是打开数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例如,教学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这里两个中间问题是递进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就用一道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为铺垫:“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这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能提出中间问题并解答。最后将此前的三步计算题作为例题进行教学,这样既扫除了学生理解例题结构和数量关系的思维障碍,又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解题思路: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求出三、四年级共栽树多少棵;要求三、四年级共栽树多少棵,必须先求出四年级栽树多少棵。这样巧设铺垫,难题自然迎刃而解,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二、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思维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提出的问题有启发性。
比如,教学应用题“商店里有4盒皮球,每盒6个。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首先从条件入手,提问:“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用什么方法求?”学生:“有24个球,用乘法算出来的。”“那么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当学生基本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后,注意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或从条件入手,都要引导学生找到思路和方法,让他们的智慧和思想得以提高。一个好的“问题”能开发一片新天地。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很重要,要将提问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联系起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引领者,要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自己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激活课堂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动手操作,理解数量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一年级学生受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理解题意和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对比,通过动手操作来帮助学生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这样,一道应用题,教师通过一题多解,不仅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