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综述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综述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极端行为屡见不鲜,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大学生的极端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内涵、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相关理论模型进行综述研究,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为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 极端行为 暴力自杀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明显,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负荷,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加上自身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方式,就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也是屡见不鲜。本文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内涵、影响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的理论进行综述研究,以帮助大学生减少极端行为。

1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内涵

1.1 极端行为

极端一般有这样的几层含义:①事物发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互为对立的方面;如极端内向(从不主动与人交流,处于最为沉默的情况)②达到极点的,至顶端的。③非常。例如:生活极端贫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极端的解释有三个含义:一是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二是表示程度极深,如极端苦恼,极端困难;三是绝对,偏激,如这种观点太极端。

所谓极端行为,是指在内外各种原因引起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时,行为主体所做出的以事情发展极限为结果的行为。大学生极端行为包括对自己所实施的自残、自毁、自杀等恶,以及对他人所实施的故意杀人、暴力攻击等恶。

1.2 暴力行为的含义

关于暴力的涵义在西方学术界有较多的争论。RonaldBalckburm在2002年指出“暴力是指造成身体伤害的强力打击”。世界卫生组织将“暴力”定义为“对自我、他人、某个群体或某个社会有意地威胁使用或实际使用体力或武力,其结果是造成,或很可能造成伤害、死亡、心理创伤、畸形或剥夺”。所以,综合上述观点,可以认为,暴力是一种故意的行为、是攻击性的行为,同时可能造成身体或者心理上的伤害,而且暴力是以极端伤害为目标的攻击,有攻击者的主观动机。暴力是一种攻击,但不是所有的攻击都是暴力,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

大学生暴力行为,是指以大学生为行为人以身体之强力或借助物理之强力造成对自我、他人、社会的伤害、损失。[1]

1.3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含义

自杀(Suicide)一词,源于拉丁字sui(自己的)和cicide(杀掉),合起来为自己杀掉自己的意思,是一种自我伤害、自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

大学生自杀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学者对此的分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以自杀的发展过程为主线,马剑侠等人将大学生自杀行为概括为冲动型自杀(亦称作情绪型自杀)、理智型自杀两大类。通常情况下,前者自杀进程快、发展时间短,是大学生在爆发性激情的冲击下情绪失控而产生的突发性的冲动行为。后者是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推理和判断之后形成的自杀行为。理智型自杀行为发展进程长、时间跨度大,心理表现复杂,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自杀行为[2]。

根据自杀的结果,大学生自杀可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在学术研讨会上,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自杀预防研究中心将学生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三类。其中,自杀意念又涵盖了两种情况,一是准备自杀,即有寻死的意念,且做好了自杀准备,比如事前写有遗书,做好了事后准备,且设好了自杀时间、地点和自杀方式,但尚未具体执行;二是有寻死意念,但没有自杀准备。

2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相关理论

2.1 暴力的相关理论

2.1.1 生物心理模型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可以说是现阶段攻击行为理论的最佳解释。该理论认为攻击产生于人的“死本能”,即自我毁灭的意识,这种意识如果向外改变方向就会指向他人。从某种程度讲,人类的染色体模式(XYY)、脑损伤等基因或生物性的因素的确对暴力行为的产生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2.1.2 挫折―攻击假说

挫折―攻击假说(frustration-agressionhypothesis)是攻击(侵犯)行为的社会学理论之一。1939年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J・多拉德和N・米勒等5人在《挫折与攻击》一书中提出。该假说将挫折定义为“目标反应的受阻”,认为挫折与攻击行为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Berkowitz对这一假说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如果不产生愤怒情绪,且对于挫折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就不会产生攻击行为。而frustration-agressionhypothesis的论述则认为,人只有通过暴力和攻击才可以避免不愉快事件发生。

2.1.3 脚本理论

L.R.Huesmann认为,儿童在通过大众媒介观看暴力影像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攻击脚本,脚本定义情境与指导行为[3]。脚本是记忆当中一些高度相关的、特定良好排演的关乎目标、行为计划以及因果联系的概念。当这些概念之间具备足够的联结条件后就会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脚本,成为语义记忆中的一个单一的概念。一个攻击脚本通过两种方式获得易接近性力量来频繁排演。一是数次排演使该攻击脚本逐渐与思维模式中其他概念额外联结,二者相互联结的路径很容易成为激活该脚本的一个作用因素。二是数次排演增强了联结本身的力量。基于上述分析可知,如果一个儿童多次观看以暴力解决争端的电视节目,极易在其潜意识中形成一个通过多种情境概化的与暴力解决争端极为相似的攻击脚本。该攻击脚本一旦受到外界环境中某种因素的刺激而被激活,就会使人按照攻击脚本表现出攻击倾向或攻击行为。

2.1.4 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源自示范的作用。班杜拉提出,人一般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来逐步形成个人的行为方式。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攻击行为多半是儿童时期观察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的暴力形象和父母的暴力示范等逐步形成的。经过深入研究和剖析,班杜拉提出了新的论断来丰富上一理论,他认为个体的道德意念在不受来自被攻击对象的约束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