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脉注射液的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脉注射液的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效果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效果,为今后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给予生脉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25/30),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生脉注射液;作用机制;心功能

生脉注射液来源于中医古方“生脉散”,其主要成分为人参、麦冬与五味子,具有扩张血管、提高动脉血流量、调节血压、保护心肌功能以及抗病毒等作用,主要用于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硬化、心力衰竭、心肌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本文中将探讨生脉注射液药物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效果,为今后的药物治疗提供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9-77岁,平均(57.43±6.56)岁。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8-75岁,平均(57.86±6.3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普罗帕酮治疗,普罗帕酮(0.5-1.0 mg/min)+5%葡萄糖20 ml,静脉推注,配合口服普罗帕酮450 mg/d;观察组给予5%葡萄糖+生脉注射液40-60 mL,静脉推注;两组均为15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治疗效果。

1.3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①显效:转复窦性心律,心功能达I级;②有效:未转复为窦性心律,静息状态下心室率70-90次/min,心功能提高1(未达I级);③无效:心功无明显改善甚至有所恶化。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针对所得资料进行系统的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当P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1例、有效1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25/30),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生脉注射液的最早记载应为《内外伤辨感论》中所记载的“生脉散”,近年来,关于生脉注射液在冠状动脉硬化、心力衰竭、脑梗死等疾病临床治疗中的报道非常多。

3.1药物作用机制

生脉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以人参皂苷、麦冬皂苷、麦冬黄酮、五味子素等为主,人参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是人参皂苷,具有与胺碘酮类似的作用,可以对心肌的传导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心律失常的情况得到缓解;同时,还能够促进垂体分泌性激素,调节胰岛素与胆固醇代谢,对糖尿病与高胆固醇血症都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麦冬的主要成分为麦冬皂甙,对心肌功能有改善作用,同时对心律失常具有调节作用;五味子素则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生脉注射液在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方面疗效显著,减少心力衰竭相关体液因子(TNF-α、BNP、T3、T4),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3.2临床应用

近年来,生脉注射液在临床中的应用程度越来越高,有报道称其能够通过增加组织细胞血氧供应,以减轻心肌细胞膜的过氧化程度,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而且可以改善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降低了平滑肌细胞的活性,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及组织的耐缺氧能力,对肺源性心脏病具有良好的疗效。

另外,生脉注射液中的人参苷能可以提高机会内前列腺素水平,减少血栓形成风险;麦冬可以消除自由基,五味子能够减缓脂质过氧化,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压、血脂与血流动力学情况。

通过本组研究可以发现生脉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刘绛、苏勇.生脉注射液对血透相关性低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14(12):557-558.

[2]文祥.生脉注射液联合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小儿中毒型痢疾62例的临床观察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1102-1103.

[3] 史培杰,黄电波,陈树彤,等.生脉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16(1):94-96.

[4] 蒋汉茂.生脉注射液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11(19):261-262.

[5] 黄勇武、杨振汉、李文朗.生脉注射液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6):19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