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羌风楚韵咏复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羌风楚韵咏复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楚哥揽月,羌花移城。

异乡故乡,复兴振兴。

尔来二千三百多年矣!

――陈志华《复兴赋》

2013年元旦,一场传统的青羌水上婚礼秀在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镇复兴村举行,人们不禁好奇:什么样的民族文化能够演绎这般别样的风情?

“清早起来雾沉沉,误把树桩当成人。抱倒树桩亲个嘴,过后想起好笑人……”在49岁的复兴村村主任王文泽的记忆中,现存的山歌就有《报门歌》《打笋歌》《送情歌》等300多首,其歌词多用“赋、比、兴”手法。

据宋代《太平御览》166卷《蜀记》记载:“秦灭楚,徙楚严王之族于此,故曰严道。”据清嘉庆年的《洪雅县志》记载,2231年前,秦始皇灭楚国后,设置严道县(严道故城即今日复兴村的大田坝),徙楚王之族居此。楚人失去了家乡,为了复出,将居住的村落取名为“复兴”;河流命名为“王河”,以志不忘复兴楚国。

特殊的历史境遇和生存状况,使原来远隔千山万水的楚韵与羌风在此融合,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并世代相传。因此,楚歌的悲愤、羌风的苍劲成为瓦屋山山歌的底蕴。

在复兴村,和山歌一道被人们称作楚羌文化“活化石”的还有“复兴耍锣鼓”(又称“复兴响器”)。随着非物质文化传承人――79岁的冯光卜手指头的快速伸缩和鼓锤的轻重缓急声,取材于当地动物之音、山水之韵的《白鱼子上滩》响起。据说,此曲在王河边演奏时,曾出现鱼儿听到“铛车、铛车”的声响,其尾巴随节拍摇摆,最后竟游上了沙滩的奇事。冯光卜手势陡然一变,一曲《猪搭嘴》响起,仿佛听到猪吃食时“咕咚、咕咚”的声响,感觉置身于争相抢食的猪群之中。演奏中,随着曲目的变化和旋律的抑扬顿挫,四位演奏者的神情时而凝重、时而喜悦,曲调记录的是生活点滴,抒发的是劳动愉悦,展示的是生活本质。

2007年6月24日,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复兴耍锣鼓”和瓦屋山山歌在成都演出,不少市民和游客连连称赞:“这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这让当时还是山歌表演演员的复兴村党支部书记尹成静记忆深刻。从此后,来复兴村探秘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逐年增多。

“人人都是楚羌文化的传播者”是尹成静的“执政”理念之一,她和同村“文化人”张富军发起成立了“青羌艺术团”。夜幕降临,山影重叠,就在这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之中,尹成静这位能歌善舞的80后带领大家围着篝火跳起了锅庄。

置身其中,游客不禁也随之翩翩起舞。篝火熊熊,映红了瓦屋山的月色……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洪雅县瓦屋山镇提供)